□记 者 陈中华 张宇鸿 通讯员 侯 刚 郑 军 报道 本报齐河讯 虽遭遇了200年来最大冬春干旱,记者近日在齐河却看到,所有地块小麦长势非常好。农业部门人员透露,在去年全县小麦亩产544公斤基础上,因受益于建设完善、高标准的农田水利设施,今年小麦平均亩产预计增长5%以上,有望实现单产和总产的九年连增。 总人口63万的齐河拥有耕地125万亩,是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大县,2010年全县小麦、玉米两季平均单产1134公斤,总产25亿斤,两次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2009年、2010年蝉联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标兵,2010年被农业部确定为国家新增千亿斤粮食产能规划县和整建制粮食高产创建示范县。 “因农业对财政收入贡献程度小,有些地方对农业投入总是雷声大,雨点小。”齐河之所以粮食持续高产增产,一位农业专家分析,除普及良种以及与之配套的测土配方施肥、规范化播种、氮肥后移、一喷三防、病虫草害统防统治等高产栽培技术外,“主要是县政府在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上真投入、大投入。” 仅去冬今春的农田水利建设,县财政投入资金就达1亿多元,治理骨干河道12条,引黄干渠清淤91公里,清挖农田沟渠1100公里,新建桥涵1305座,完善防护林网80万亩。 齐河紧靠黄河,引黄灌溉能力较强,最大引黄能力可达95%。但考虑到今年以来黄河水可用不可靠的特点,该县大力加强机井建设,实现了“引黄为主,以井保丰”。全县现有机井2.4万眼,基本实现50亩地掘得60至100米深机井一眼,每5天可将片区浇灌一遍。全县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已达100%全覆盖,实现旱能浇、涝能排。 县农业局副局长张洪森介绍说,小麦苗情如此好,一大原因是凭借有效浇灌全覆盖,去年冬天麦田进行了充分冬灌。 近两年来,齐河县投资8500万元,启动了“10万亩高产创建核心区”建设工程,推动了农田水利建设进一步完善并向高标准发展。目前,一期工程5万亩已建设完成。焦庙镇周庄粮田是核心区一期工程的一部分,记者在现场看到,除“沟渠路林配套,桥涵闸井完善”外,最惹眼的是正在铺设的输水管道,明沟变暗管,既防下渗节水,又浇灌快畅。田间的机井,全采取“一卡制”,哪户农民需浇地,在机井室电子机上刷卡后,灌水即通过管道快速输入自家承包地。 周庄村科技主任王延洪告诉记者,目前麦苗正在拔节,去年这里的小麦亩产已超过600公斤,今年将超过650公斤。 据县委书记魏洪祥介绍,目前齐河县粮食高产创建“核心区”二期工程5万亩正加紧建设,6月底峻工后,全县将拥有10万亩粮食高产创建核心区、50万亩粮食高产创建示范区,辐射带动全县120万亩粮田整建制高产创建。 目前我省小麦平均亩产385.5公斤,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齐河县小麦平均亩产又位于全省前列。县委副书记、县长许冰认为,我省粮食单产和总产提升仍有非常大的潜力,如何挖掘?主要是政府要在基础设施方面加大投入,这样的工程投资大,靠农民自身独门独户干不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