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张春晓 通讯员 王荣江 杨 青 报道 本报青岛讯 只有初中学历的青岛供电公司修验工区继电保护班班长夏晓宾,去年底带领职工成功安装了国内首座220千伏智能变电站,被誉为“中国智能电站安装第一人”。近日,他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1976年,16岁的夏晓宾来到青岛供电公司当起学徒工。抱着“不管到啥时候,只要有技术就不愁饭碗”的想法,他选择了继电保护专业。继电保护是电网安全运行的第一道防线,能在最短的时间内隔离故障。这个知识密集型专业对从业者要求很高。只有初中文化水平的夏晓宾,就利用业余时间上夜校,逐渐掌握了电子技术、高等数学等知识。 继电保护班的韩金林告诉记者,夏晓宾特别爱“玩”,经常“玩”出些新发明。前段时间公司为每个班组在公用卫生间装配了一台滚筒洗衣机,以便于清洗工作服,但如何规范使用是个问题。第二天一大早,韩金林刚到走廊就听到齿轮打磨的声音,原来夏晓宾琢磨了一晚上,设计出一个回路板,通过一把钥匙控制开关。“钥匙由专人保管,他总是能用最有创意的方法解决问题。” 类似的小发明设计不计其数。在夏晓宾的工具车里,驾驶室迂回曲折的线路让人眼花缭乱,他自己设计了挂耳机装置、U盘接口、车载充电器。正是得益于这种钻研精神和创新能力,他这个继电保护专业领域的“草根专家”,敢对一般人不敢碰的“洋设备”开刀。他还发明了专门进行继电保护校验的“试验车”、“试验盒”,使工作效率翻了一番。 “他是‘玩’精了,出了什么疑难问题,公司上下都很仰仗他。”公司一位领导如此评价夏晓宾。2010年3月,青岛供电公司午山变电站智能站改造正式启动,没有任何经验作参考,全靠自己摸索。夏晓宾团队首次运用安装了国内外先进的纯光学互感器、智能巡检机器人等。由于智能设备生产厂家不同,插口难以直接对接,有时设计一个微型中间继电器就得试验上百次。最终,夏晓宾带领团队完成安装并通过国家电网公司的验收。 这位爱琢磨事儿的人,其实工作任务很重。4月14日,胶州官路变电站出现故障,晚上9点夏晓宾接到通知,夜里12点才排除故障回家。这样的深夜紧急抢修一年不下几十次。在他担任继电保护班班长期间,青岛电网从未因检修或施工质量原因发生过保护装置误动、拒动事故。“我把工作当兴趣,所以不觉得累,幸福指数是满分。”这位青岛的“电网保护神”如是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