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复生教授和学生们在一起,右起陈同、于复生、徐礼学、刘保龙。
于复生教授在指导学生。
一个班共43名同学,目前已经申请到48项专利技术,平均每人有一项多!这个令人称奇的班级就是山东建筑大学机电学院机械专业2008级(2)班。一个普通班级的学生为何能申请到这么多实用新型专利? 3月27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这个班的学生从大一时就迷上了实验,有的学生如今已获得9项专利。因为善于钻研,他们无论在就业还是考研方面都“优势”大增。
□文/片 本报记者 尹玉涛
大一就迷上开放实验室
这个班同学在教授指导下热衷搞实验
3月27日上午,记者来到山东建筑大学新校科技楼的225教室,只见这里到处都是各种各样的“机械手”和单片机,十几个学生正忙着做实验。在教室的墙上,挂满了各种奖牌和获奖证书。
作为实验室的指导教师,山东建筑大学机电研究所所长于复生教授告诉记者,从2001年开始,该校机电学院有3个面向所有学生开放、提供创新实验研究的微机电实验室。
“我们大一就迷上这个实验室了!”机械专业2008级(2)班的学生陈同对记者说,刚升入大学,他和杨晓伟等5名同学发现了这个“创新实验乐园”,并加入进来成为“常驻”人员。在这里,于复生教授每学期都要开几次公开讲座,讲授创新方法,提出一些在工业应用中遇到的实际难题,让学生利用实验室的条件动脑动手设计制作,寻找解决方案,拿出新产品。同时,他还讲授如何申请专利。
参加了几次活动之后,陈同等同学很快就对研制“机械手”和机器人等产生了浓厚兴趣。而他们的行动也带动了班里其他同学的积极性,很多同学课余时间都泡在实验室里。
在于复生教授的指导下,这个班的同学设计制作的一种“机械手”已经投入实际生产,并实现了出口销售。同时,他们成功申请到智能卷尺、小白鼠实验器、自动停车库、机床安全保护器、智能窗帘等专利共48项,43个同学在其中均有贡献。同时,在各类机器人大赛和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中,他们还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13项。
有的学生竟然有9项专利
灵感来自于生活中发现的“麻烦”
“这个班确实挺出色的,不少同学都有四五个专利证书了!”于复生教授也特别喜欢这个“专利班”,他告诉记者,像陈同、徐礼学、刘保龙等几个同学比较出色,其中陈同的个人专利已经有9个,和同学合作的则有20多个!
“我的灵感很多来自于生活中的‘麻烦’!”陈同笑着对记者说,他坐公交车时发现车门会挤到人,于是就想到了去设计“滑动式汽车门”;市民停车时在大型停车场转上好几圈也不一定找到车位,他于是考虑设计了“超声波探测指示牌”,让驾车者在进入停车场前,就知道有没有车位、哪里有车位;他看到盲人走路不方便,就设计了带超声波感应器的眼镜,帮助盲人安全过马路。
21岁的刘保龙则有6项专利,其中包括手语翻译器、象棋记录仪、气压测量仪等。让他最满意的一项专利是手语翻译器,而这个专利的灵感则是在看电视时出现的。当时,刘保龙在电视上看到新闻主播旁边往往有一个手语翻译,于是突然萌生了制作手语翻译器的想法,即设想设计“特制手套”,通过传感器、接收器等设备,让大家了解聋哑人的语言表达内容,方便聋哑人日常生活。经过反复论证和多次实验,这项技术很快就成功申请到了专利。
“我申请了5项专利,已经批下了4项!”徐礼学对记者说,他很看重的“自动盖章机”正在申请之中,而这个设计的灵感也是来自于申请专利时繁琐的盖章过程。
专利让他们“身价”大增
有人未毕业已有3家单位“争抢”
“设计发明、申请专利的目的,是通过所学专业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于复生说,像徐礼学的“自动盖章机”就是他的亲身经历的效应:他曾经带着20份证书到一个单位盖章,每个证书盖7个章,最后盖了40分钟才盖完,如果有了“自动盖章机”,那就是几分钟的事了!
“获得专利只不过是学生在创新实践过程中得到的副产品,最重要的是,通过实验研究培养了学生们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这些学生才是创新实验室最重要的‘产品’。他们也因为拥有专利而在就业或者考研时‘身价’大增!”于复生对记者说,一个叫陈光明的学生报考了同济大学的研究生,初试成绩只超了合格线1分,准备参加复试时信心不足,于复生让他把自己的专利证书及获奖资料钉在一起,在复试时给评委看,结果最终复试名次是第一名!
“招聘单位一见这么多专利证书,往往会优先录取,有时还会增加补贴!”于复生说,大四学生张朝因为有“超市抽纸式塑料袋”等4项发明专利,在就业时成了两家大型企业的“争抢”对象,最后他选择了一家上市公司。
和师兄们一样,机械专业2008级(2)班的同学们虽然还在上大三,可由于手握多项专利,他们对明年的就业或者深造已经“胸有成竹”。像陈同、刘保龙准备考研,技术设计人员和销售经理已经成为他俩将来就业的目标;徐礼学则选择明年就业,虽然还有一年多才毕业,但已经有3个单位发来了邀请函,最后去哪里成了他“幸福的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