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力壮时在城市打工,老了谁来养老?这是农民工普遍面临的一个问题。在农民工“代际更迭”之际,养儿防老的古老模式,显得有些不合时宜。而完善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明确企业的缴费责任,提高农民工的养老保险覆盖比例已刻不容缓。
独守家中,担心生病
60岁出头的邢章文,一直佝偻着身子,褶子般的皱纹布满整个脸庞。原本一米七五的大个子,如今却成了“探肩”——肩膀、脖子、脑袋向前探了出去。
邢章文在煤矿做过八九年的采煤工,弯腰采煤的时间长了,逐渐形成了“探肩”。对他来说,在煤矿打工的那段时间,是他经济状况最好的时期,每月两三千元的收入,为家庭做了很大贡献。现在不行了,他身体基本垮了,只能待在家里看家。
邢章文的家位于鲁西平原的一个小村庄,是一个典型的农民工之家,他和爱人很早就外出打工。现在,他的老伴和儿子还常年在外打工,一家三口只他一人在家。因为没人照应,他担心自己晚上会突然发病。
对于并不遥远的养老问题,他也说不出什么打算。现在,外出打工的人回家次数有限,路近的还行,有事招呼一声就能回来,路远的一年也回来不了一两次,有的甚至多年不回家。老农民工回来养老了,新农民工又出门挣钱了——儿子打工,养老落空,“养儿防老”模式有些行不通了。
老子在村、儿子在城,养老问题不好协调时,有些家庭索性搬到城里去。邢章文的老乡小郭就是这样,老少三代都在济南城郊十六里河镇租房子住。小郭的父亲有心血管病,女儿才上幼儿园,都让他母亲来照料。小郭夫妇则打工挣钱,养着一家人。
养老无论在城在乡,都是迫不得已的选择。小郭的朋友小王告诉记者,他的母亲病重时,大姐在北京打工、二姐在青岛打工、他在济南打工,母亲出院之后,先是在济南跟着他,后来又到青岛,最终在青岛去世。现在,他七十多岁的父亲,跟着大姐在北京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