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高校假期,总有一批批怀揣梦想、饱含激情的大学生长途跋涉来到偏远基层一所所中小学校播撒下希望的种子。但假期支教越来越红火的背后也有一些无法回避的问题,如过多的功利想法、支教工作敷衍了事、等。记者近日深入高校进行调查采访,就如何建立支教长效机制等问题和大学生们进行了沟通交流。
“只想帮孩子们打开一扇窗户”
“其实支教的时间很有限,但教育就像一扇窗户,有了这个窗口你才可以看到外面五彩缤纷的世界,我们只是想帮那些孩子打开他们自己的窗户,告诉他们外面的世界是什么,这远比传授知识重要。”一谈起支教,孙格就十分动情。这位山东大学爱心协会的会长已组织和参加了多次去菏泽和济南长清区的支教活动。
对此,山东财政学院爱心协会前会长谭浩显然感触更深。山东财政学院爱心协会赴长清区贫困乡村支教活动已经连续进行了五年,每年分为夏冬两次,其中暑假是支教重点。“每当支教团乘坐汽车抵达长清区万德站官庄的时候,等候许久的孩子和家长们把外来的大学生们围城了一圈,孩子们又蹦又跳,热情地叫着大哥哥、大姐姐,用孩子们特有的激情欢迎支教团的到来。”
贫困地区的师资力量薄弱,特别是落后的应试教育方式,对孩子心理素质关注度很低,对拓展学生的视野帮助有限。支教团的大学生们白天给孩子们上课,晚上从外面拉线搭起电灯做游戏、教手语、学街舞,进行才艺比拼,寓教于乐,把五彩缤纷的梦的种子种进孩子们的心田里,就连来观看大学生教学新方法的老师们也对此赞不绝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