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2岁的孔繁珊看着稀稀落落的茧簇,很是无奈。

帮女儿侯春梅摘捡蚕茧的母亲,又挑出来一箩筐质量不好的蚕茧。

村里的养蚕大户侯春梅推着摘捡出来的死蚕,准备往村北头的河沟里倒。
本版摄影 本报记者 刘丽
本报记者 熊正君
现在正值第四季晚秋蚕成茧收获的季节,但是岱岳区马庄镇泉头村的村民怎么也高兴不起来,由于气候原因,出现了很多死蚕、蚕茧发黑变软的现象,近百户村民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损失。
“听不到蚕吃桑叶的沙沙声很难受”
19日一大早,岱岳区马庄镇泉头村村民孔繁珊一起床就对着院里的二十几个茧簇发愁,到底还采不采这些蚕茧?他的老伴刘翠云瞥了蚕架几眼,便赶忙进屋去吃治心脏病的药。为了这些蚕,刘翠云的心脏病已经发作好几天了。
记者赶到时,孔繁珊正蹲在放茧簇的架子旁边抽烟,架子下面的沙堆里落满了已经发黑的死蚕,一些没死掉的蚕在沙堆里慢慢蠕动。挂在架子上的茧簇只有五分之一的方格里填着蚕茧。孔繁珊看看空空的蚕架子,又看看手里拿着的镇蚕茧站发放的交蚕茧通知,叹了一口气,又摇了摇头。
他告诉记者,在一年的养蚕时间里,第一季和第四季是蚕茧的丰收旺季,第二、三季因天气炎热,通常茧子的产量也跟着下降。所以第四季时,从村里的供育室要了一整张蚕苗,想着趁丰收旺季多挣点钱,谁知正常能结80斤蚕茧的一张蚕苗,这次竟然只结了2斤左右的蚕茧。
来孔繁珊家里商量什么时候去蚕茧站交蚕茧的村民侯秀珍告诉记者,她已经养蚕20多年了,从未遇到过今年这样的情况。农历八月初十,侯秀珍从村里的供育室领了2张蚕苗,养了五六天时,发现蚕长得比往年的蚕小,而且也不大吃桑叶;到十天左右,发现蚕簸里的蚕都往外爬,落地就死了,蚕也才长到三厘米左右,蚕身发红,而正常情况下蚕身应该是雪白的,有五六厘米长。再过八九天,发现很多蚕根本不上茧簇了,爬到茧簇的蚕也不断落到地上,完全不成茧。
“那几天我根本听不到蚕吃桑叶时‘沙沙沙’的声音,别提多难受了。”侯秀珍满脸愁容地说道,她家的2张蚕苗这一季估计最多结茧40斤,而往年,一张蚕苗就能收茧96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