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2010,一座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生死变轨
枣庄:“转调”路上“破茧成蝶”
文/图:大众网记者 朱德泉 李冉 冯炜程 视频/大众网记者韦辉
![](./W020101015522015420708.jpg)
乘客在现代化的BRT车上
![](./W020101015522015739230.jpg)
枣庄市民在BRT站台候车
![](./W020101015522015890883.jpg)
枣庄全民健身中心现在是市民休闲的好去处
![](./W020101015522016055028.jpg)
枣庄中安房地产张涛经理介绍棚户区改造情况
相关稿件:
大众网推出枣庄转方式、调结构深度调查《枣庄:一个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生死变轨”》
第一章:正反数字 揭资源型城市困局 城市转型 枣庄临历史性抉择
第二章:关停并转 “一箱油”诠释发展观 产业升级 “煤化工”锁定价值链
第三章:筑巢引凤 “水土经”折射政绩观 定点招商 “小九九”盘算富民路
第四章:文化引领 “一座城”复活千年梦 机制倒逼 “二日游”搅动服务潮
第五章
经营城市 “同城化”借力BRT
鲁南门户 “新棚改”连通大民生
2010年5月,中央电视台连续第四年发布年度“经济生活大调查”,枣庄首次入选并位列全国十大最具幸福感城市第三位。
在山东门户网站大众网最为活跃的论坛之一鲁南论坛上,不少网友欢呼雀跃,转贴顶帖,感到“很过瘾”。
陈伟开玩笑说:“幸福指数是个相对概念,和群众的预期相关。对于枣庄老百姓,幸福指数提高可能是件好事,至少说明他们的生活条件在不断改善。但从另一个角度看,也说明枣庄的老百姓太淳朴、太容易满足了。政府决不能因此满足,更没有任何理由沾沾自喜。因为我们还远远没有达到为老百姓创造一个真正宜居城市的目标,仅仅是刚刚拉开城市建设这场攻坚战的序幕……”
城市建设攻坚战的序幕肇始于2008年1月4日,在枣庄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城市是经济发展的载体,也是广大市民的家园。做好新一轮城市建设,是发展所需,更是人民所盼。围绕打造‘江北水乡?运河古城’的城市品牌,按照‘尊重自然’、‘尊重历史’、‘尊重民生’的理念,加快城市功能转型,提升鲁南“门户城市”的核心竞争力。”
具体构想:推进城区一体化发展,壮大中心城区规模,把老城做新,把新城做靓,促进新老城区共同繁荣,加快形成“同城效应”。
建设交通网络、数字网络两大支撑,缩短城区时空距离。
探索建立大容量的BRT公交系统,建设快速、低价位的城际公交通道第一次被提上议事日程。
如果把枣庄城市转型比做三大战役,发展煤化工,就像辽沈战役,拉开了战略决战的序幕,其目的在于解决政府“吃饭”的问题;发展旅游业、服务业,就像平津战役,是重要的转折性战役,其目的是解决百姓“吃饭”的问题。如何实现二三产业与城镇化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如何为市民提供一个宜居、宜学、宜工、宜商、宜游的环境,加快城市建设就成为摆在政府面前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2008年5月4日,枣庄召开全市建设工作会议进一步统一认识,要求要把加快城市建设当做夺取全面胜利的淮海战役来打,新一轮城市建设的号角由此吹响。
城市建设事关城市发展的未来,甚至事关枣庄城市的生与死,本着对枣庄发展、对人民群众、对事业高度负责的态度,这场战役必须打!
工业化是城镇化的“发动机”,城镇化是工业化的“加速器”。
城市发展的经验表明,城镇化水平严重滞后于工业化水平,将会制约二三产业发展。2007年,枣庄工业化水平为59.4%,城镇化水平为47%,城镇化水平比工业化水平滞后12.4个百分点。枣庄服务业在全省落后的一条重要原因正在于此。如果城镇化水平过分滞后于工业化水平,甚至会对城乡统筹、可持续发展、扩大内需、生态环境产生破坏性影响。同为资源枯竭型城市的云南的东川,随着铜矿的枯竭,接续替代产业没有培植起来,迅速衰败,最终被撤消建制。反之,同样是接续替代产业没有培植起来的阜新,由于城镇化和工业化水平相协调,城市功能比较完善,通过发展服务业解决就业问题现在仍然在转型中发展。
今后五年,枣庄的城镇化水平,要从47%提高到55%,达到东部地区的平均水平;中心城建成区面积达到105平方公里,人口达到91万。城市建设这场战役,注定是攻坚战,是硬骨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