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救后,驴友们围坐在桌旁吃村民煮的面条。 冯瑜 摄记者 冯瑜
8月23日下午4点半,因雨水较多,路边植被遮住道路,去西营镇梯子山游玩的5名驴友(其中一人为9岁男孩,随父亲一起出行)半山腰迷路,无法返回山下。其中一名负责探路的驴友与其他四人走散后报警求助,于昨日凌晨两点获救;另外四人在山上露营一夜,于昨天上午10点被救下山,此时距离被困已有17.5小时。
冒险:5人选择未走过的下山路
驴友管先生、薛先生、刘先生以及高先生四人都是济南当地高校的老师,也是某户外群的驴友。新学期即将到来,四人约定一起外出爬山游玩,并将目标锁定在陡峭难爬的梯子山。高先生还说要带自己9岁的儿子明骏一同前往。
8月23日上午9点30分左右,五人如约来到了梯子山脚下。梯子山海拔986米,坡度最缓处也有45度。准备妥当后,一行人带着雨伞、雨衣、GPS导航仪、哨子和午饭等物品开始爬山。
按照原定时间,他们将于下午5点30分左右返回山脚。下午近3点,一行人开始下山。5月份,他们曾来到梯子山采槐花,下山途中注意到一条从未走过的路。梯子山共有三条下山道路:一条路顺着山谷;另一条路比较陡峭,坡度在45度以上,因连日阴雨,路上有不少泥巴;还有一条路就是他们从未走过的路。作为驴友,他们这次选择了第三条道路。
遇险:一人当先探路失去联系
令他们意想不到的是,因为今年夏季雨水较多,山上的植被长得比较茂盛,盖住了中间的小道。8月23日下午4点半,他们发现,无法辨认下山的路。
一行人决定由经验丰富的薛先生在前方探路,先尝试走山脊。走了十几米后,他们发现前面是一片高大茂密的黑棕林,不易通行。返回原地后,他们又沿着溪水向下走,走了100多米后,能看到山脚下的村庄了,但是他们却走到了一处四面都是悬崖的地方。
无奈,他们只能转身向上爬,再次寻找能下山的路。“向左走”,在前面探路的薛先生转过身来向身后的人大喊。听到命令后,跟在后面的4人转身向左走去。走了几十米后,4人发现薛先生已经不见了踪影,呼喊也无人应答。
此时已经是下午5点30分,天色越来越黑。4个人从山的一侧好不容易爬上了一处稍显平整的地方
(后来,他们得知这个地方俗称“水簸箕”),两面是悬崖,另外两面是瀑布。随身携带的GPS导航仪上显示海拔近700米。
时针指向下午6点,天色已黑。他们也陷入了绝境。
过夜:背靠背撑伞防雨御寒
因为带着一个9岁的孩子,管先生等人决定就地露营。选择露营地颇费了一番周折,了解到当天晚上有雨,为防止雷击和山体滑坡,管先生提议露营地应选择在离悬崖五六米远的地方。最终,他们选择了一处仅1平方米的空地,背后是两棵不太高的松树。
由于没有打算在山上过夜,三个人随身只带了3把雨伞、两件雨衣和三个吊床,没有带手电筒等照明设备。脚下就是陡坡,借着刘先生手机的微光,他们在地上铺上了一件雨衣,并将三个吊床按照不同高度和松紧度拴在两棵树中间作为靠背,防止睡着时不慎滑下陡坡。
此时,刘先生的手机即将没电。为了保存电量方便联系救援人员,以及防止遭受雷击,三人各自给妻子发了一条“晚上在山上过夜,第二天回去”的短信,然后关上了手机。向远处望去,他们仅能看到两三米远的地方。
背包里只剩两瓶矿泉水。9岁的明骏很懂事,没有喊饿,起初只是说想回家,后来被父亲劝住,还天真地问父亲:“会不会被老虎吃掉?”后来,他就坐在三位大人中间睡着了。
昨天凌晨0点,天空下起了暴雨,伸手不见五指。三个大人将雨衣留给了明骏,撑起三把伞,背靠背围成圈,将孩子围在了中间。
山上风很大,温度不到15℃,围在外面的大人冻得瑟瑟发抖,只能依偎着互相取暖。此时,三个人最担心的是与他们走散的薛先生的安危。
三个人聊起了薛先生,又聊到了各自户外的探险经历。雨越下越大,顺着三把伞之间的空隙流下,将三人的衣服全部淋湿。听着山洪暴发的声音,三人商量天亮后如果仍然无法下山,只能报警求助。
凌晨:村民顺着防护网找到被困者
在前方带路的薛先生与同伴走散后,试图报警求助。接到求救信息后,西营派出所民警安排协警杨钦文联系搜救人员。8月23日晚上8点10分左右,搜救人员姚贤仁带着两个手电筒和一根木棍出发。
一路摸索,到达山顶后,他没有找到薛先生。按照经验,他沿着附近野生动物世界猛兽区的防护网一路摸下去,终于找到了薛先生。当时,薛先生就在离猛兽区两三米的地方。
两人回去时,姚贤仁却无法辨认回去的路。虽然来时用树枝插在地上做了记号,他找到记号后,前后走了四五十米,但还是觉得不对劲。再次绕着防护网走了几圈后,两人终于来到动物世界表演馆的出口。
早晨:报警两小时后与救援者接上头
昨天凌晨5点多,管先生等四人再次试图寻找下山的路,但是无果而终。管先生于6点左右报了警。因为不知道自己所处位置的具体名称,他起初只是称三个大人和一个孩子在梯子山上,找不到回去的路,被困半山腰。
接到报警后,西营派出所立刻联系上熟悉地形的梯子山村村民姚贤仁。听到有人被困在山上,姚贤仁急忙放下手中的饭碗,拿着镰刀和木棍,叫上其他三个村民一起上山救援。
因为不知道被困者的具体位置,姚贤仁再次拨打电话进行确认,得知管先生等人位于两面是悬崖,其他两面是瀑布的地方,方才得知被困人员位于“水簸箕”上。
山上的植被大部分是1人多高的杂草和野蔷薇,村民们爬过了近75度的陡坡,又几乎贴着地面爬过了高不到半米的灌木丛。有段200多米的山路他们就走了一个半小时。
为了与救援队伍保持联系,管先生等人大声呼喊,并吹哨子。昨天早晨8点左右,双方终于取得联系。
与管先生等人会合后,看到对方浑身是水,孩子看起来冻得不轻,村民们很是心疼。一个小伙子拿着镰刀在前方开道,管先生等人跟随其后,孩子被其中一个年轻村民背着,并由姚贤仁和另一个村民托着屁股。碰到砍不动挡道的植被时,众人就半蹲着爬下去。路过悬崖时,孩子被托起传上去,大人往上托。
山路湿滑并且很陡,两个村民轮流背着孩子,走不了几步就滑倒在地。下山的路用了近两个小时。(来源 都市女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