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陈中华
6月27日在济南泉城广场大众报业集团第二届读者文化节《大众日报》展位上,记者当面聆听读者建议,回答读者的咨询,相互坦诚交流,深深感受到读者对报纸的挚爱、期望,并由此加深了作为报人的一种深切责任感。
一位叫王乐军的博兴县读者,从本报上看到消息获知大众报业集团将举办读者文化节活动,专门乘长途车赶来参加。他说,自己一直是《农村大众》报的通讯员,但写稿常先看《大众日报》。问他为什么,他回答,《大众日报》在把握国家政策方面非常准确到位,实际上一直在指导他撰稿。
王乐军说,专程来的第二个目的是希望亲眼见见记者本人。他说从宣传报道上看,记者是一位总是深入基层尤其是农村采访的记者,他们和当地农民们都很盼望当下的记者能够多到农村基层采访,多反映基层干部和农民的心声。
读者对记者们深入基层、真实反映他们生活及诉求的期盼是普遍的。在齐鲁晚报展位,“社区记者”张刚正与读者交谈。张刚面前没有身份标示牌,对方并不知他是张刚。记者对正与他交谈的老同志说:“他就是张刚。”那位老同志非常激动,握住张刚的手说:“你就是著名的‘胡同记者’张刚呀!”
谈到报纸内容,读者建议最多的是在当下转型时期,应加大对民生问题的报道,更贴近一般百姓。济钢宣传部一同志说,《大众日报》在政治、经济及文化方面的报道都很好,希望民生报道能进一步加强。
新汶矿务局退休职工刘志强说,自己是位老党员,也一直是《大众日报》的忠实读者,《大众日报》在反映国家政策、工作上都非常充分,但似乎有点太“严肃”,建议在反映百姓生活、社会热点方面多增加些版面。他说:“《大众日报》也同样是群众的喉舌。”
记者还注意到,许多读者是带着一些具体诉求来找记者的,目的是希望通过媒体记者,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难题,包括城市下岗职工养老金未能落实、农民建房困难等。他们的一言一语,都透露出对媒体及记者的殷切希望。
几位在校新闻专业大学生专门来参加这次读者文化节,除了咨询毕业后如何尽快适应工作及社会要求、做个好记者外,也向本报提出了他们的愿望:与年轻读者的阅读心理更贴近一些。
还有的老读者提出了报纸语言规范化问题,认为报纸文章标题及文中应尽量使用传统的汉语词汇,少用时尚的英语及缩写,避免老同志读不懂。在一些词汇上,如“千克”、“公顷”,老同志读起来很不习惯,有的还弄不懂,不如通俗些,仍用“公斤”、及“亩”表述比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