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奇嵩
所谓"小隐隐陵薮,大隐隐朝市"者,盖述其境界胸次之高下也。大隐者以其高蹈不为外物所拘,不为尘缘所掩,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独逍遥于一己之精神世界,荒兮、漠兮,澄兮、湛兮,渊兮、静兮。身居无论朝野,心已游刃八荒。高低与贵贱、繁简与浓纤,尽付一世笑谈。
题于文端,以解吾所敬仰的隐逸书画艺术家王如岱先生。
杜工部诗曰"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元好问更有"日日扁舟藕花里,有心常作济南人"之句,将济南之文气、之优美描绘殆尽。济南自古乃灵秀诗意之地,盖合南北之苍秀,融山川之郁勃。七十二名泉沽然无竭,若流动之韵,更有黄河裳带、佛山之胜、齐烟九点、明湖清波,遂令此地众生若衣荷而行、枕泉而卧。兼柳依依、杨花落、芳菲减、樽酒开,一腔清冽,声色皆无。或生于斯,或客于斯之文士众矣,二安(辛幼安、李易安)词章、曾巩文章、养浩散曲、子昂秋望,成千古风流。近人更有老舍、王统照、李苦禅、关友声、游寿、蒋维崧、魏启后等一代大师居于斯地。当今隐逸于一隅的王如岱先生,鲜为人知,以其灿然赤子之心,独守清贫寂寞之道,托乎笔墨,俯仰吟哦,逍遥放旷,抱朴守素,与天地独往来。
王如岱,1945年生于这如诗如画的济南一岐黄墨香世家,然命运多舛,曾行过医、入过伍、当过工人;曾辗转于大江南北,从事过常人难以承受的野外作业;曾身染疴疾,几度手术;曾清贫如洗,困于生计。然先生天性豁达,将苦难当成一种磨励,矢志不渝,壮心未泯,将命运紧紧把握,用生命去体悟、去书写,与古人对话,与天地吐纳。先生曾六度举办个展,并跻身于中国美术馆,名躁京华;曾一度为世人所重,门庭若市,然自退休后,王如岱先生选择了沉默,选择了独处,选择了与世隔绝。韬光养晦,气盈若虚。日日临池不辍,以致目无全牛。王如岱先生躬耕砚田,于闹市独守一方净土,叠石饶云,移花得蝶,无意于外界纷挠,移情转注,得其闲闲。
听先生倾谈,时觉思路无暇跟其游走。先生谈吐甚健,纵横捭阖,如泉注、如浪涌,或经史、或典故,或佛道、或儒武,其通达、其透彻、其颖悟,令人深为浩叹。吾曾观先生一画作,题诗曰"自是一乾坤,何必万仞游",数年之后,吾方深解此语。乾坤之大,莫大于一心;岁月消长,悲欣于刹那。如岱先生以其对艺术之道深入透彻的涵泳,让时人得一棒喝,道由心生,法自心现。如岱先生常探讨一理字,大者吾解之为天地自然之道,小者吾解之为艺术之道。笔墨本为寻常之事,但寻常之事却蕴含无穷妙理,能达其情性,至其真醇。书画之道或许就在于那一当下体悟之中,有人舍近求远,甚至于南辕北辙,而离本质却渐行渐远,正所谓"为学日益,为道日损"。老子言"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世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如岱先生正是以其身心体悟,托之以毫素,身体力行,勇猛精进。时人常乖之,俗世常弃之,然此心坚定,此心淡然,窗外风波已无关。
正因有如此体悟,如岱先生于书画一道能走得开,放得下,能够洁净精微,能够致其广大。吾与如岱先生相交十余年,得观每一时期之作,先生一方面一直保持着个性张扬,另一方面又能够深入于历代经典之作,手摹心追。以书而论,先生以羲献为宗,上逮秦汉,旁参元章、鲁直,下及明清数家,于《书谱》用功尤深,又以造像墓志如《汝南王》诸碑为用,笔墨氤氲,含英咀华,成自家风范。先生钟情于大草创作,不择纸墨,兴之所致,一泻千里,气吞河岳,神完气足。细察之,则笔笔入扣,环环相生,果敢、坚定、恣肆、无我,大有颠张醉素之风。如岱先生书作无市井气、无媚俗气、无官宦气,有的只是一份逍遥,一份自在,一份与古圣先贤、与巍巍高山、与洋洋大河接语的狂狷气象。每次造访,在精神陶冶之下,令人更深的感叹就是先生的用功之勤,可谓积笔成冢、洗墨成池。先生不居一时之得,而是日日常新,在不断的否定中完成了一步步的精神与功夫积淀,且不说废纸三千,即便是阶段性的得意之作,当时过境迁,不能合乎己意后,亦毁积如山。
如岱先生沉浸国画良久,陈玉圃、张宝珠诸先生皆称其为学兄。其早年学画从宋画若"李刘马夏"者入手,其后渐次以自己深厚的笔墨功力,放情于山水花鸟之间。然如岱先生不拘一家一派,不拘任何程式,会心处皆堪入画。所谓无执障故无有分别也,若能达其情性,畅其襟怀,即可谓心画。一个废弃的拖把,在先生的笔下长出了生机勃勃的蘑菇;一个洋葱在残旧的碗里开出了灿烂的花朵。或一竿修竹,几簇寒梅;或鱼戏平湖,雁鸣长天;或万山丛翠,层林尽染。在至繁至简,至情至性中完成了一次次心灵臆造,而先生深厚的诗词功夫也让一幅幅画作产生了无限的生命感。"一竿通天去,数叶垂青来",一超直入、超尘拔俗,这是何样的一种境界。"象外之象非常语,诉诸王君笔下言","陈词老调已听腻,跳出圈外作新谈",独持己见,任我独行,这又是何样的一种坚定与勇气。"长松苍郁,石气凝芬,笔墨华滋,我艺独伸","青竹舞凤叶,怪石铸龙甲,金汤生气象,笔动墨生花",是写画更是书写一个完整的自我。如岱先生的画文气十足,且与时下文人画风拉开了更深更远的距离。当今艺术界,能有先生如此感悟、如此境地的人少矣。相形之下,人云亦云、固步自封、利欲熏心之人显得何等卑琐可怜。
如岱先生以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谙,达变于艺术之道,如入无人之境,先生常谈起黄宾虹的"一画"、石涛的"黑团团",令人感悟良多。一画本为千万画,千笔万笔复一笔,万象氤氲自此开。解得一画之理,无笔障、无色障、无墨障,元气淋漓,至大至刚,至柔至坚,韵其象外处,味其无味处,直达乎本心。这亦是我对如岱先生艺术概念的理解。
辛稼轩、李清照乃济南人的骄傲,被誉为词坛二宗。如岱先生自号稼轩故里人,于辛词研究颇深。如岱先生敬仰辛稼轩的高尚人格,常手不释卷,放情吟诵、纵意书写。"壮岁旌旗拥万夫"的雄壮画卷,"醉里挑灯看剑"的英雄暮年,还有妩媚的青山、秋凉的层楼、清愁的沙鸥、松边的醉倒,在材不材间、在白发生处,在山鸟山花间演绎了沉郁顿挫的一生。或许如岱先生在稼轩这里找到了真正的心灵默契,从"权门有恃多纨绔,贫贱无倚榜眼生"的愤世,到"贤妻手巧,顿顿粗食好。醉在丹青常对眇,闲看土花野草"的淡然;从"赤心不舍展图宏"到"是故虚名已辞退,地天宽"的快意,我们能解得如岱先生的精神历程,稼轩精神或许已在如岱先生这里蓬勃成长。"知我者,二三子",稼轩此愿又觅了九百年。
如岱先生的诗才早年于诸多画端窥见一斑,一次造访,发现先生于诗词方面所下功夫不减书画,从对诗韵的调整、对词谱的硬背,乃至于个别字句的推敲,都是审之又审。今人作诗填词,其难处在韵,而旧体诗最重要的一关便是韵,否则就会流于野,甚至于俚。但若一味求其规矩,又会失于雕琢,不能得韵外之致。如岱先生深谙此理,用时人感觉笨拙的方式研究诗词规律,用自身对艺术、人生甚至生命的感悟氤氲涵养,发之以平实、质朴、自然的语言,令人感觉耳目一新,如清水芙蓉。先生常即景生情,有动于心者皆尽情发之,累积数年,已蔚然大观,可谓"腹中粒子阔,诗心灿若漪"也。吾常想,真正的艺术家首先应是位诗人,因为一个真正的诗人首先是敏感的,是充满爱的,没有对天地、自然、人生敏锐的感觉,没有对生命充满一份真正的慈悲关怀,是做不出好诗的,也不会做出好的艺术作品的。因为心已麻木,对外物已熟视无睹,对自我已蒙昧良久。
吾有幸得与如岱先生相知相交十四年有余,先生是良师更是益友,于我之奖掖提携勉励堪称三生之幸。如岱先生尝作诗数首相赠,言岱嵩之缘,言清水之交,言书画之理,真情溢于言表。如岱先生与家父同龄,年方六十六,正值艺术生命之壮年,衷心祝愿先生艺术事业长青。
老子言"大方无隅",真名士者自风流。
王如岱作品选

大团圆

山花红烂漫

竹韵

严冬有节在--四季无不春

心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