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宜昌7月30日电 葛洲坝,中国二十世纪的水电丰碑——写在“万里长江第一坝”运行30周年之际
记者刘紫凌、冯国栋、吴植
30年前,三峡出口的南津关,漩涡滚滚,礁石密布,稍不留神就船毁人亡,有着“鬼门关”之称。如今,这里江阔水深,风平浪静,万吨级船队往来其间,“川江不夜航”已成历史。
南津关的改变,源于葛洲坝的修建。这座中国人在长江干流上首次自行设计、施工、管理的大型水利枢纽,因先于三峡大坝问世,被誉为“万里长江第一坝”。
今年7月30日,葛洲坝运行30周年。回顾历史,可以自豪地说,葛洲坝是中国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创造的惊天伟业,是二十世纪中国开创水电辉煌的一座丰碑。
攻坚克难 十万大军铸就长江第一坝
修葛洲坝难,难在技术和规模。
除要解决泥沙淤积、生态保护等世界性难题,还要攻克众多技术难关:要史无前例地截断长江,解决深水区、大流量、高水头的截流问题;要安装好大规模的部件,比如号称“天下第一门”的船闸人字门,正向和侧向允许误差只有5毫米;还要设计与低水头、大容量相适应的水轮发电机组……
葛洲坝需开挖、回填土石方1亿多立方米;浇灌混凝土达1000多万立方米;所需金属共7万多吨……在当时缺乏大型设备、全凭人挑肩扛的条件下,如此的工程量可谓“浩大无比”。
从1971年开始,小小的宜昌城很快会聚了12万建设大军。他们风餐露宿,以铁锹、扁担、板车等为“武器”,抢修围堰。其中,来自湖北三地九县的10万“民兵师”自带口粮,每天仅有5角钱的生活补贴。广大建设者发扬艰苦奋斗、团结一心、不畏艰难的精神,科学施工,成功地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
1981年1月4日,江水仿佛一匹野马奔腾。巨大的混凝土“四面体”投下去,竟像一片树叶在江面上飘然而去。危急时刻,技术人员改变方案,用粗壮的钢丝缆绳把三四个25吨重的混凝土块联成“葡萄串”,填进咆哮的龙口,经过36小时23分的激烈奋战,终于驯服了长江,赢得了全世界的喝彩!
那宽34米、长280米、水深4米的葛洲坝船闸,成为我国在多沙河流上修建的第一座大型通航建筑物。面积相当于两个篮球场、重约600吨、被誉为“天下第一门”的人字门,实际安装误差均小于2.5毫米,这一奇迹又让世界同行刮目相看。
两台全由我国自行设计、制造和安装的17万千瓦发电机组,转轮直径达11.3米,至今依然是世界上尺寸最大的轴流转桨式机组之一,被誉为“世界卡普兰式水轮机的里程碑”。
道道“鬼门关”相连的川江航道,因葛洲坝水库淹没了急流险滩和绞滩站,通航条件大为改善。在葛洲坝船闸工作了30年的操作员李秋红说:“当年通航时,东方红51号是第一条过闸船舶,现在这种小船已不多见,取而代之的是大型客货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