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行5年来网站已负债十多万元……虽然有太多的眷恋,太多的牵挂,但我实在无能为力了……”“中国报恩网”站长许利娜发出的这份公告,以及随后石家庄一所民办高校的出手相救和网站的起死回生,引来了社会各界的大量关注。
草根慈善为何能让人牵肠挂肚?信任也好、同情也罢,可能都和网站运营者段非和许利娜的“不食人间烟火”有关。
他们办着一份接受求助的事业,却一直小心翼翼地避免“求助”。他们至今唯一接受过的个人资助,恐怕就是前不久一位姓付的先生给他们提供的免费电话,400-02-36524。02代表段许二人,36524则是希望求助者一年365天、每天24小时都能联系到他们。
从避开资助到接受,起死回生悲喜一番,这对出身贫困家庭的“80后”夫妇,到底是怎么想的?
背景
我们感恩源自我们受到的帮助
2006年正逢唐山大地震30周年,寻找当年的恩人、感恩、报恩成为唐山的主题。身在唐山、即将大学毕业的许利娜深受感动,她和实习中遇到的同事段非一拍即合,创办了中国报恩网。许利娜在“站长告白”中写道:我是河北理工大学的一名大四女生,来自陕西农村。从小学到大学,这一路走来,如果没有父母、亲友、老师多方的支持和帮助,我的求学之路是很难坚持走下来的。我很感谢为我求学提供帮助的人,我要报答关心帮助过我的恩人。
记者:取名报恩,恩从何来,你们受到过什么帮助?
段非(贫困山区里走出的大学生,报恩网的创办者,2009年成为许利娜的丈夫):上大学的时候,我父亲患脑血栓,老师和全班同学都给我捐了款。老师觉得我舍不得吃好吃的,周六、日还包饺子带给我吃。
许利娜找工作的时候需要穿像样点儿的衣服,同学朋友有的买了送她,有的借衣服给她,她穿的那一身衣服就是这样凑起来的。
报恩也不只是针对社会,在我们没有太大能力回报家庭的时候,我们也希望亲人们知道,他们的孩子有一颗报恩的心,有份孝心,有份爱心。
记者:你们是贫困生,最初靠什么创建报恩网?打算帮助什么人?
段非:报恩网创建时,我们俩都不懂技术,只是对网络略有了解,网页制作、服务器都需要钱,是许利娜用做家教赚的470元钱建起来的。
因为对公益接触的少,开始是考虑帮助上不起学的孩子。后来随着网站的发展,各种各样的求助者都找到我们,我们也就开始帮助他们。
背景
有理由不信任我们吗?
报恩网运行5年来,组织大小公益活动60余次,为社会公益事业募捐善款60余万元。帮助过上百名孤儿,以联络医院减免费用的方式救助了12个先心病患者的生命,为失学儿童募捐上学费用,到敬老院义演慰问,为残疾人安排学习一技之长等主题公益活动。
记者:人们连红十字会都不信了,凭什么信任你们?
段非:最初我们不了解公益,只是因为曾经接受过老师同学的资助,比较看重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帮助。后来信息发布的多了,我们慢慢发现,就是有人愿意直接把钱捐到求助者手中,体验直接帮助人的快乐。于是别人捐钱,我们牵线搭桥。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会从善款拿提成去办事,而是拿我们自己辛苦赚的钱或者是借的钱来补贴。比如有人捐米、面、油给山区,得雇车运进去啊,雇车的钱我们来掏,他愿意也可以跟着去,你说他有不相信我们的理由吗?
还有一点就是,我们做所有的公益捐赠活动几乎都号召了媒体参与,我们在网上也会公布,让这个事情很透明。
记者:你们怎么保证求助信息是真实的?
段非:最开始在网站上发布求助的时候,我们就要求求助者提供信息,由我们核实情况,打电话,或者去村里走访。我们登的求助信息都是经过验证的,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付出了一些时间和费用。
记者:核实信息时就没上过当?
段非:以前遇到过欺骗的情况,但是都被我们识破了。比如有个自称姓康的学生曾经打电话过来让我们给他打钱。说他上高中,各种费用多,一个月要花1500元钱。后来他应我们要求发过来求助信,并未给出详细的信息,只是说父母出车祸死了,自己借住亲戚家,亲戚家很穷,没电话也不能上网。现在也有这样直接要钱的求助,但我们是不会发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