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岁尾,在冬日凛冽的寒风中,我们看到一张张年轻的脸庞,带着几分期待与紧张,进出于考场、奔波于车站。他们或者即将参加准备了许久的考试,或者要回到期待他们许久的父母身边,或者正要参加某场面试。大学生群体,特别是即将从校园走进社会或者刚刚进入社会的应届毕业生们,在过去的一年中经历了什么,收获了什么?他们正在思考着什么,又在期待着什么……
考研大军:再创30年来最高记录
在刚刚过去的周末,30年来阵容最“鼎盛”的一场考研大战拉开了帷幕。151.2万名考生浩浩荡荡地开赴各个考点,为自己的未来接受这次检验……
考研:为了幸福的磨难
在考研学生的心目中,考研为前途,也为了更高的幸福指数。
“考研是为了以后更好的前途,如果失利,也没什么大不了,可以再找别的出路。”报考复旦大学金融学专业的赵建新是“二战”考研,由于第一年报考财大时分数相差不多,第二年报名时,他立下了更高的目标。
“为了积极备战,毕业后的半年我都没有找工作,而是在学校附近租了个小房子专心复习。”赵建新介绍说,由于今年的金融专业是复旦第一次自主命题,因此压力很大。“不过我还是很有信心,期望每一门都能稳稳拿下。”
即将从兰州大学毕业的高晓在父母的建议下报考了复旦大学经济学专业。对她而言,考研最重要的不是为了找更好的工作,而是磨炼意志。“考研是想给自己一次历练的机会,很多问题都在考研的极端情况下暴露出来,而自己也在克服问题中成长,明白了幸福的真正含义。”
来自山东泰安的赵志2008年本科毕业后就在上海新彩软件开发公司工作,今年报考了上海交通大学的软件工程硕士专业。从事了两年多软件开发工作的他对于研究生是志在必得:“对我而言,考研最主要还是工作需要,我的很多同事都来自世界500强企业,学历高,眼界就不同,所以我也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变得更有自信和实力。”
赵志说,对于大部分考研的上班族而言,因为有了一定的社会阅历和积累,考试心态都比较轻松。“不管怎么样,考研都是改善性的一种人生选择,最终目的还是为了让生活更加的充实和充满幸福感。”(记者 俞菀 顾洋)
不同群体心态各异
应届生:就业期待成考研主要原动力
“在报考我们学校的研究生中,应届学生占到80%以上,考研的主要原因还是为了让将来就业更容易。”延边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曲柏宏告诉记者,从近几年学校考研的情况来看,应届学生所占的比例一直很高,大部分学生的读研目标很明确,就是为就业做准备。
统计数据显示,报名参加2011年考研的全国考生比2010年增加了11万人,而报考北京地区硕士研究生的全国考生也创造了历史纪录,26.37万的数字为近6年来最高。
日前,一项针对2011届大学毕业生流向的网上调查显示,排名第一的读研理由是因为“就业前景好”,达到36%的比例。就业期待成为大学生们读研的最大动力。
“我们这个专业本科就业没有任何优势,几个要找工作的同学不是在做销售,就是在房地产公司实习。”中国农业大学农学院植物保护专业大四学生方焱说,“除了保研和出国的,我周围大多数同学都在准备考研,研究生的就业机会以及所选择单位的层次都会比本科生有优势。”
分析考研人数不断增长的原因,中国农业大学研究生院招办主任张泓说:“除部分考生为实现长远人生目标和热爱研究性工作外,还有许多考生只是把考研作为权宜之计。一方面,大众化教育阶段,降低了本科毕业生进入社会的稀缺性,提高了用人单位的学历门槛,职级与薪酬难以满足本科毕业生的心理需求,迫使本科生为提高入行起点而读研;另一方面,近年来,应届毕业生就业形势不佳,找工作与报考研究生成了本科毕业生毕业后的主渠道,且同时进行。学生一旦找到工作将会放弃考研,每年缺考人数达10%以上,其中应届生比例较高就说明这一点。”
职场人:考研为提升竞争力
在应届学生前赴后继、为考研而奔忙的时候,不少职场中人也纷纷加入考研大军,在工作之余为自己“加码”,有的甚至辞去工作全身心投入考研的准备。
在电视台做了3年编导的景小迟(化名),去年7月辞去了工作,准备报考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的研究生。“总觉得工作都是在重复,没有新的突破,主要还是知识储备不够,要想进一步提升能力,必须再进行系统的学习深造。”抱着这样的想法,她到人大听课,每天在教室里上自习,经常是从早上8点一直学到晚上教室熄灯,每天十几个小时的学习让她觉得很充实。
据中国教育报报道,非应届考生在考研人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高。根据四川省教育考试院提供的数据,非应届本科毕业考生在该省2011年考研考生总数中所占的比例已经超过1/3。同一些应届学生缺乏自主性、“随大溜”、抱着“先拿个文凭再说”的想法相比,职场人大多有着清晰的人生规划,希望通过读研“充电”,为未来更好地发展做准备。
下班就拿起英语和政治书,业余时间都在准备考研,晚上经常学习到深夜,在某高校行政部门工作的亚楠最近几个月都是这样度过的。她告诉记者,自己工作的部门已经有一半多同事都是研究生学历了,无论从职业发展还是从自身素质提高方面讲,考研都很有必要。
考前网上流传一条这样的微博:“全国考研151.4万人,其中36.9万人找到工作不会去,29.7万是裸考,40.2万不能正常发挥,15.4万会迟到,28.9万不和你考一个学校。剩下的1000人,369人不如你,513人有各种心理问题,117人忘带文具,那么你剩下的对手只有一个:你自己!”
考碗大军:高烧会退吗?
2010年12月5日,2011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如期举行。1415138人报名、实际参考人数90万人;全国31个区、46个城市、908个考点;137个招考单位、1.6万余岗位、录取率约为1.57%;最热门岗位考录比达到创纪录的4961∶1……只需要几个数字,一幕尘土飞扬的“考碗大军”在全国各地厮杀的场面便会再次浮现于眼前。
数字略降,公考退烧?
从数字上看,今年公考报名人数的确踩了“刹车”,加上录取岗位数增加,总体竞争比去年有所下降。但值得注意的是,已经连续3年站上百万报名者的国家公务员考试依旧保持高位运行,平均每个岗位的竞争者都在两位数。在10天的网上报名中,报名网站时常出现拥堵。
“不是我不想考,是自己能报的职位太少了。”有考生发出这样的感慨。不少岗位都要求具有两年基层工作经历,这无疑将不少应届生挡在门外。而报名系统中每分每秒刷新的报名人数也让不少人心惊肉跳,几百上千人竞争一个职位,有限的复习时间,不可预测的考试结果,到底考不考,是否值得花这么多精力去考,成为很多人反复掂量的事情。
国内一家大型公务员培训连锁机构市场部负责人告诉记者,今年备战国考前来报名的七成是大学生,连续举办的公务员培训讲座也几乎场场爆满。近几年,公务员培训机构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大部分都活得比较“滋润”,有的已发展为全国连锁机构。公考培训市场的蛋糕越做越大,这与高烧不退的公考紧密相联。
从就业规律来说,只要存在就业难的问题,公务员考试就很难降温。现在对于不少大学生来说,选择公务员作为职业并非盲从,而是基于一定程度上对社会现实的认识,进机关当公务员,不仅可以从中得到工资、住房等有形收获,还能获得社会地位、声誉等无形收获。(新华日报,文 吕妍)
干部子女考公务员引发热议
干部子女考公务员本不是什么新闻,然而今年“国考”期间半月谈网一篇《如何理性看待干部子女考公务员》再次让这个敏感话题成为热议的焦点。
“难道领导干部的子女就不能成才吗?难道一定得是工农子弟才正常吗?”一名拟任某地团市委领导的干部孩子对自己被质疑深感不平,称自己被提拔与家庭背景无关。《北京青年报》评论对此表示理解:不能说他的辩解没有道理,也不能说官员的子女一定不能成才——其实在很多时候,由于受环境熏陶,官员子女成才的可能性比普通家庭子女更大——官员子女如果确有过人的学识和才干,有在基层和艰苦地方工作的实际经验,那么,将他们选任到合适的干部岗位,让他们像父辈那样走上为官从政之路,并没有什么不正常。
然而目前围绕干部子女参加公务员招考的最大争议,不在于其能不能参加公考、能不能从政,而是在于,大家要在一个公平公正、公开透明的规则中平等竞争,干部子女不能通过暗箱操作、权力通吃“近水楼台先得月”,更不能让一些庸才借助权力“登堂入室”。
从福建屏南县“量身招聘”到海南三亚的局长女儿“高分入围”和“官二代三甲”,招录环节中的“灰色通道”频频考验着群众们对于公务员“公正、公开、公平”招录的信心。
招录的规则和程序被玩弄于股掌之间,自然难言公平正义。公务员招录时干部子女可以“权力世袭”,普通考生就只有“望洋兴叹”,乃至“恨爹不成刚(李刚)”了。无奈与义愤的情绪尚在其次,这么一来,“权力世袭”必然带来机会排斥,阻碍乃至堵塞底层子弟向上流动的渠道,加剧“阶层固化”的局面,从而伤害社会的稳定。
所谓“流水不腐”,一个精干高效的公务员队伍,应该遴选囊括社会各阶层精英人士;一个充满活力的社会,其阶层流动的渠道也应该是畅通和开放的。但是,干部子女“权力世袭”,干部队伍“近亲繁殖”,不仅阻碍社会之水的“流动”性,压抑社会活力,造成社会“板结”,即便对于公务员队伍来说,也易使公务员队伍因“近亲繁殖”而良莠不齐,整体素质堪忧,且会因失去广纳百川的能力而致“死水一潭”。
公考成绩如期公布
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2011年度考试录用公务员公共科目笔试成绩已经于2011年1月17日公布。考生可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网站(http://www.mohrss.gov.cn)、国家公务员局网站(http:/www.scs.gov.cn)进行免费成绩查询。
据国家公务员局考试录用司负责人介绍,今年在划定合格分数线时,既考虑到新录用公务员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又兼顾了不同职位层次对公务员能力的不同要求,对中央、省(区、市)、市(地)和县(区)职位采取了分层划线的方法,同时对西部地区、艰苦边远地区、基层职位和专业性较强的职位予以政策倾斜,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建功立业。
公共科目笔试合格分数线为:
报考中央机关综合管理类职位的合格分数线为:总分不低于100分,且行政职业能力测验不低于55分。
报考省级直属机构综合管理类职位的合格分数线为:总分不低于95分,且行政职业能力测验不低于55分。
报考市(地)级直属机构综合管理类职位和行政执法类职位的合格分数线为:总分不低于95分,且行政职业能力测验不低于50分。
报考县(区)级及以下直属机构综合管理类职位和行政执法类职位的合格分数线为:总分不低于90分,且行政职业能力测验不低于50分。
给予政策倾斜职位的合格分数线为:
西部地区和边远艰苦地区(山西、内蒙古、吉林、黑龙江、广西、四川、重庆、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市(地)级综合管理类职位和行政执法类职位的合格分数线为:总分不低于90分,且行政职业能力测验不低于50分;西部地区和边远艰苦地区县(区)级以下综合管理类职位和行政执法类职位的合格分数线为:总分不低于85分,且行政职业能力测验不低于45分。
非通用语职位的合格分数线为:总分不低于90分,且行政职业能力测验不低于50分。
大学生“村官”等服务基层项目人员定向招录职位的合格分数线为:总分不低于90分,且行政职业能力测验不低于5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