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聊城 |山东 |国内 |国际 |体育 |财经 |娱乐 |女性 |汽车 |房产 |时政 |民生 |经济 |社会 |图说聊城 |论坛

您的位置: 国内新闻

站内搜索:
铭心刻骨的胜利--4位耄耋老人追忆抗战胜利日

作 者: 来 源:新华网 2010-09-02 22:22:00

 新华网北京9月2日电(记者王玉山、李宣良)65年前的1945年9月3日,付出极大牺牲的中国军民取得14年抗战的最终胜利。这一天,被确定为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

  艰苦卓绝的抗战,来之不易的胜利,熔铸着太多有关牺牲、伤痛和荣耀的记忆。

  如今,这些抗战的亲历者,那些昔日风华正茂的历史见证人,随着时间的推移,已步入风烛残年。

  岁月沧桑,历史不老。65年后的今天,我们走近4位历经抗战烽烟的耄耋老人,探寻其人生经历和心路历程,留住纪念,呈现给生活在和平岁月里的人。

  宋华:中国有前途了,心里面安生了!

  比起她那个英年早逝的儿子,知道这位老人的人,少之又少。老人名叫宋华,今年87岁,她的儿子是当代著名学者、作家王小波。

  宋华1923年8月7日出生在胶东半岛的烟台牟平县。1938年,日本侵略烟台后,在宋华的老家设了一个据点。

  家乡成为敌占区,蓝天白云虽然还是蓝天白云,但不同的是,站在自己的国土上,没有了自由。当时只有十六七岁的宋华,对日本鬼子有种说不出的恨。

  在宋华的记忆里,鬼子一来,国民党就跑了,胶东也一下子冒出36个司令,各自为派,名义是抗日,实则和鬼子相互勾结,害苦了老百姓。

  这期间,宋华身为共产党员的叔叔被敌人枪杀。但死亡的危险不仅没有让这个小女子退缩,反而坚定了她加入共产党的决心。

  因为念过小学,在当时也算是知识分子,党组织送她到县里参加训练班。成立抗日救国会后,她又任妇救会会长,每天去周围村子作宣传。

  晚上开会,回来的时候宋华从来不敢叫门,翻墙,有时就在房顶、山坡上睡觉。鬼子和汉奸盯上了她,抓了几次没抓着。有一次敌人突然破门而入,宋华赶紧爬到房梁上才惊险躲过一劫。 组织看她不能在当地待了,就送她到胶东抗大学习。在这里,她认识了她后来的终身伴侣王方明,一个从延安抗大分来的知识分子,1933年搞学生运动,抗战后从四川步行千里到延安,后来又是几千里才到了胶东。

  剪短了头发的宋华,穿上军装,还背着一杆三八大枪,腰里插着4颗手榴弹。

  说是学习,其实这所流动的学校压根没有固定的教室和教材。每到一个村,他们就借老乡的门板来上课,一天吃一次饭。地上铺层麦秸秆,大衣当被子。许多人生了脓包、疥疮,就从老乡家借来硫磺,抹在身上,用火烤。

  生活上的苦还在其次,无处不在的鬼子和伪军是最大的威胁。不管什么时候,刮风下雨,就是早上正在吃饭,听到敌人来了,宋华他们就赶紧跑到山沟里躲起来。许多来了例假的妇女,大冬天也得趟过刺骨的河水。

  1942年,鬼子的一次残酷扫荡,使宋华差点“落网”。鬼子点着火炬,展开拉网式大扫荡,宋华差点被“拉”上山,进入敌人设的包围圈。

  “许多人从包围圈里拼命往外跑,有的穿军装,边跑边往下撕,怎么也撕不下来。也有老百姓。很多人死了,很惨的。”老人说。宋华的同学中,有的牺牲,有的被敌人强奸。宋华说自己还是比较幸运的。

  但就在那样的环境里,他们依然坚持天天学习,学军事,学经济。每到一个村,还坚持做群众工作,不给敌人一粒粮食。借老百姓的盆和碗什么的,都严格遵守群众纪律,一一归还。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我的今天!”老人拍着胸脯说,“参加了共产党,怎么苦都不觉得!”

  终于盼来了抗战胜利,65年前那个胜利日,宋华至今难忘:“心情没法说,高兴……吃了那么多的苦,大家跳啊,蹦啊,唱啊,没法形容!许多人都高兴地哭了!晚上睡不着觉,大家就坐在那彻夜说话……中国有前途了,心里面安生了,这下子可好了……”

  从1941年离开家乡到1945年,宋华从来没有给家里写过一封信,更没有回过家。抗战胜利后,当宋华和爱人王方明牵着一头骡子回到家乡,母亲和女儿抱头痛哭。

  那几年,鬼子的扫荡队伍经常从宋华家门口路过,这时候,母亲都会站在门口看。“我娘说,如果被抓的队伍里有我,拼死也要把我抢回来……”

  1946年,宋华的第一个孩子在山东莱阳出生。

  尤广才:胜利日,中华民族起死回生之日

  “1938年,我只有18岁,在义勇军进行曲和大刀进行曲的鼓舞下,怀着"自古忠孝不能两全"的心情,叩别寡母,投军杀敌。”刚刚开口,91岁的尤广才老人便潸然泪下。

  尤广才的老家在山东峄县,那里距台儿庄不到60里。

  1938年,由国民党将领李宗仁指挥的台儿庄战役,以巨大的牺牲,歼灭日军11984人,成为抗战爆发后中国在正面战场取得的首次重大胜利,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

  此战也使台儿庄这个原本名不见经传的小城镇,成为堪与苏联斯大林格勒、波兰华沙并提的二战名城。

  参军后的尤广才,很快成为数十万中国远征军行列中的一员。

  中国远征军,这支甲午战争以来中国首次出国作战的军队,是抗日战争期间中国为支援英国军队在缅甸殖民地对抗日军以及保卫中国西南大后方补给线安全而组建的出国作战部队。

  在老人的记忆里,远征军最艰难的是驼峰空运。为了开辟另外一条运输线,远征军在荒无人烟的大山里一路急行,发动了奇袭密支那战役。这场大胜后,自此空运可以不再经过驼峰。

  缅甸西保,这个许多人很是陌生的地名,对于尤广才老人却有着特殊的记忆:1945年3月16日,西保战役中,特务连连长尤广才带领官兵一直冲锋在前。

  而今,南京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保存的一份《驻印军第五十师缅北战役战斗详报》原件上,清楚地记载着尤广才的名字。《陆军第五十师缅甸西保战役有功官兵勋绩表》中的“功勋事迹”这样评价尤广才:“忠勇果敢,指挥从容,行动坚决,于三月十六日攻破敌坚固阵地,一举追敌至数英里,使敌不逞而抵抗。”

  是役,尤广才背部和腹部负伤。老人解开腰带,腹部赫然是一道10多厘米长的伤痕。

  住院治疗后,尤广才随部队回到南京。 当抗战胜利的消息传来时,伤愈归队的尤广才和部队正行进在从南京南下的路上,准备进攻雷州半岛。走到广西贵县的时候,他们得到一点消息,担心影响军心,大部队并不知情。

  直到抵达梧州时,热烈欢迎的市民脸上洋溢的兴高采烈的表情告诉他们:战争,真的结束了。

  战火熄灭,胜利日来临,1945年9月3日前后那些天,尤广才整天和战友们在广州游玩。当时还有人给他介绍对象,不过没谈成。

  此时,国共重庆谈判正在进行。每天看报纸的尤广才说自己那时候特别盼望和谈成功,因为听说那样的话他所在的新一军就可以到日本受降,成为占领军。“如果能到日本当占领军,那太高兴了!”尤广才甚至还借道深圳到香港,买来《新华日报》看。

  希望国家和平的尤广才对共产党的印象很好:因为很多知识分子都跑到那里了。

  作为一名军人,尤广才一生中经历了许多次战斗和胜利。但所有的胜利与抗战胜利相比,似乎都不重要。

  “胜利日,是中华民族起死回生之日。对中国历史而言,如果遗忘了胜利日,对国家是个大遗憾。青年人要牢记历史,牢记来之不易的胜利。”年逾九旬的尤广才老人说,自己能活到今天,靠的就是抗日战争中锻炼出来的勇气和正义,浩然正气让自己长寿。

  巧合的是,1919年9月3日,是尤广才的出生日。老人说,自己从来没有过过生日,但他会永远记得这一天,因为这天是胜利日!

  赵忠义:没有共产党,人们享受不到现在

  在小巷里拐来拐去,才找到这里:门头沟后街130排11号,一间隐藏在只有一米宽胡同里的破旧平房。

  胡同两旁种了许多辣椒,还有搭的架子,爬满了植物。

  老人的房子只能用棚子来形容:一人高的棚顶,潮湿的地面,白天还要开着电灯,房间里堆满了杂物,发霉潮湿。

  老人叫赵忠义,一个听起来赤胆豪情的名字。老人今年89岁,1952年转业后一直住在这里。

  1937年七七事变后的一天,不满18岁的赵忠义在老家河北邢台市隆尧县东董村参加了地方抗日武装。

  那天,共产党一个姓郭的秘书让他当兵:“小鬼,跟我们走吧!”

  “让我干什么?”

  “想干什么?”

  “不离开家,地下工作!”

  不愿离家的赵忠义后来还是暴露了。那天,日本宪兵队包围了他们村子,早上起来时,鬼子和伪军就在门口等着。

  赵忠义被带到县里,捆着打,七天七夜,连问带打。

  一辆汽车又把他拉到邢台市,又问又打,双手反绑吊在房梁上。

  说到这里,老人的手不停地颤抖。

  一个月后,突然晚上又被叫起来。老人想,这时候,肯定没好事。上了火车,赵忠义被拉到北京,判刑5年,“一大排人,挨着过堂,我是41号。”

  2年零七个月后,赵忠义又被塞上火车,说到日本学习去。从塘沽他们上了一艘拉煤的货轮,七天七夜后到日本,辗转到北海道。

  “在山上弄石头子,扛木头,什么活都干。冬天雪很深,经常滚着下来。冷得没办法了,自己编蓑衣草鞋穿。”赵忠义所在的组4个人吐血尿血,其他3个人都死了,只有赵忠义活下来。

  谈及当年的抗战胜利日,老人说自己当时还在日本没有归国:“真的没想到,当时中国那个情况……但我们最终胜利了。没有共产党,人们享受不到现在,我也活不到现在。”

  回国后,赵忠义又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一个破旧的信封里,老人至今仍保存着一个已经磨得不像样子的抗美援朝奖证。

  政府现在每月给赵忠义老人发4400元钱,89岁的他有事没事经常骑自行车出去,他所住的老屋快要拆迁了,老人说,多看看身边这个建得越来越好的地方。

  张世杰:我们现在一定要自强!

  86岁的张世杰是河北武强县马庄人。

  敲门的时候,老人光着膀子来开门,深弯着腰。

  张世杰结婚早,只有13岁,老婆杨秀珍比他大6岁。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为了避祸,许多年轻人早早结婚。

  老伴杨秀珍耳朵几乎已聋,但至今仍记得张世杰被掳走的时候是收麦子的时候,大闺女只有七八个月。

  1944年7月7日,张世杰被日本兵押上一艘运煤的货船经过大连到日本,在日本南九州长崎县南储郡(音)崎户的三菱煤矿株式会社挖煤,工号是7744。

  做劳工的日子,张世杰只用“不堪回首”四个字来形容。

  只有小学文化的张世杰这些年一直坚持用文字回忆当年的劳工生涯。

  在他写的《日本小孩叫爸爸》中有一段记录:日本投降后,劳工生活好了一些,日本小孩瞅着中国人吃米饭嘴馋,劳工见到日本小孩在栏杆外眼睁睁地看着,同情心使他用筷子比划着说:“你的,想吃吗?”小孩点头。

  “你叫"爸爸",饭的,给你吃。”

  张世杰在文章中感慨:看到岛上眼前的事实,日本发动侵略,不仅给中国人民造成最大的灾难,而且使日本人民穷困潦倒;如果把战争消耗的人力物力用在改善人民生活之中,日本妇女也不至于带着孩子来向劳工乞讨。

  “我们现在要多讲爱国主义。百年来,中国老受外国人的气,我们现在一定要自强。”回望65年前那个来之不易的抗战胜利日,张世杰反复说。

  ……

  历史,更多鲜活真实的历史,也许永远留存在那些亲历者的记忆中。相比较于文字记载,这种记载,常常更为刻骨铭心。

  9月3日,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这一天,属于历史,属于过去,更属于今天和未来!

  愿我们铭记他们所铭记!努力他们所希望!
编辑: 陶云江

 

聊城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聊城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聊城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聊城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聊城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聊城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聊城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聊城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美研制“隐身制服” 士兵有望成“变色龙”
· 蛙人潜百年堰塞湖探宝
· 2009年第一个“麦田怪圈”惊现英国
· 贵州雷山遭强降雨 山洪冲断公路
· 李荣融再谈国企高管薪酬 如何看待“肥猫”现象
· 金融危机悄然改变日政治版图
运菜车侧翻 驾驶...
预防传染病常识...
大货车满载钢材...
“迎全运”女子...
下水道卡住玩童...
省第四届传统武...
700台收割机出征...
夏季宣交通安全
聊城 聊城新闻 聊城大众网 中国聊城 聊城新闻网 聊城综合门户网站 中国聊城 聊城新闻网 聊城综合门户网站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大众网聊城站 liaocheng.dzwww.com E-mail:gaoxiang@dzwww.com
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山东省重点新闻网站
Copyright (C) 2006 dzww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证000100号
新出网证(鲁)字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