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润1300%的“天价芦笋片”、暴利2000%的恩丹西酮之后,国家开始行动整治高价药。
消息称,国家发改委已于日前开始调查医保药品涨价一事,并同时启动了对2009版国家医保目录中新进入药品的价格核定工作。
记者另获悉,与基本药物制度配套的《医疗机构药品集中采购工作规范》正在紧锣密鼓起草之中,国家发改委拟定的《药品价格管理办法》也已进入征求意见程序。
然而,详解目前各类药品的价格形成过程就会发现,现行的各种新医改相关制度,早已为药价攀高留出了空间——国家医保目录药中的乙类药品可由各省自行调整,基本药物制度也允许各省推出增补版,这等于是把药品定价权下放;而两种目录对不同层级医疗机构“分而治之”,也大大方便了企业“堤内损失堤外补”的运作。
业界人士称,如果上述制度缺漏不能被有效修补,出台再多的政策也只能是“治标不治本”。
药品目录预留的空间
药品的价格形成分为政府定价和市场调节价两种。东部某省物价局资深人士告诉记者,政府定价药品包括国家基本医保目录药品,以及少量具有垄断性的特殊药品。
根据今年4月1日起执行的最新版《国家发改委定价药品目录》,执行国家发改委政府定价的药品共计1896种;而2009年11月公布的最新版国家基本医保药品目录,共包含西药及中成药2151种。
政府定价药品并未包括所有的医保目录药品。“大致上,医保全额支付的甲类药品由政府定价。”业人士介绍,须个人部分支付的乙类药品则不在此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