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大槐树
移民场景还原
壶口瀑布
山东媒体“寻根”山西洪洞大槐树
□大众网记者 张峰 刘宝才
6月19日一早,由生活日报、山西洪洞大槐树风景区发起的山东媒体寻根之旅一行16人从济南出发,前往洪洞。在三天参观行程中,国内为数不多保存完好的明代监狱苏三监狱让记者在惊叹之余,又能亲身感受到苏三当时的苦难。在大槐树风景区,记者有幸见到了明代移民的见证大槐树,据史料记载,大多数山东人的祖先都是大槐树移民。行程的最后一站壶口瀑布,滔滔的黄河水从五十米高的悬崖冲向下游的河床激起汹涌的浪花,清晨的阳光投射在泛起的水汽上绽放出了灿烂的彩虹。
大槐树:三代古槐见证迁移历史,姓氏宗祠寻根移民祖先
“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里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穿过巨大水泥雕塑的槐树根形的大槐树风景区大门,映入眼帘的是鎏金大字“根”,造型非常别致,其中的两笔宛如行走的脚步,寓意着移民迁徙的脚步,也象征着移民后裔不远千里寻根的脚步。“根”字的两边分别刻着“饮水”“思源”。
往里走,就到了移民的见证大槐树。就是在大槐树下,朱元璋下令移民。如今第一代大槐树已经“作古”,在清代的时候为了纪念第一代大槐树,在原址上修建了碑亭。这座亭虽不长,但雕梁画栋,飞檐斗拱,精巧玲珑。亭中竖立青石石碑一座,高3.5米,宽80多厘米,碑额盘龙间篆书“纪念”二字,碑上镌刻“古大槐树处”五个隶书大字,碑阴刻着叙述迁民事略的碑文。而现在存活的是在第一代大槐树根系上生长出来的第二代大槐树,已有四百多年的树龄。而在第二代槐树根系上又生出了第三代槐树,也有一百多年的树龄。大槐树上挂着好多来自五湖四海的大槐树移民后代的牵挂的丝带。大槐树风景区的负责人说,他们每隔一段时间就要清理掉成千上万的丝带。每隔几个小时大槐树风景区内就会上演移民情景历史剧,还原当时移民情景。
据历史记载,元朝末年,黄淮流域水灾不断,饥荒频发,民族矛盾激化,爆发了红巾军大起义,元政府予以残暴镇压,激战十余年,两淮、山东、河北、河南等地百姓十亡七八,原本人丁兴旺之地变得道路阻塞、人烟断绝。与中原邻省不同,元政府统治的中心腹地山西却幸免天灾战乱的祸害,风调雨顺,经济繁荣,使得这里人丁兴旺,加之大批难民落足,山西尤其晋南成了人口稠密的地区。为了发展经济,巩固政权,明初从洪武至永乐十五年,五十多年的时间里,明政府一共组织实施了8次大规模的移民活动。
迁出的移民主要分布于河南、河北、山东、北京、江苏、安徽、湖北、湖南,少部分迁往晋北、陕西、甘肃、宁夏,这些移民后来又转迁到云南、四川、贵州、新疆及东北,如此长时间,大范围,有组织,大规模地将一方之民散移各地,在中国历史上也仅此一例。当年,移民们就是在这里领取“凭照川资”后上路的。临行之时,移民纷纷折槐为记,频频回首,最后看到的只有大槐树和老鸹窝,大槐树和树上的老鸹窝就成为移民惜别故土的标志。随着岁月的流逝,后人们已记不清到底迁自何县何村,惟有大槐树深深刻在了一辈又一辈人的心里。
在风景区的深处,有一座大殿,那里供奉着所有移民的祖先排位。给祖先奉上四柱香,双掌朝上,屈膝跪下,耳边又想起了奶奶的话,“咱家是从大槐树搬过来的,像你这么小的时候,你老奶奶也跟我这样说过。”拜了三拜,走出大殿,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我终于找到根了。”据说当年移民时,为防止逃跑,官兵每登记一个,就让被迁的人脱掉鞋,用刀在小脚趾上砍一刀作为记号,因而直到今天,凡是槐乡移民后裔的脚上小趾甲都是两瓣。
壶口瀑布:母亲河,民族魂
记者一行16人到壶口瀑布的季节正值黄河水量适中。清晨,太阳从东边升起,透过山脉洒向黄河。壶口瀑布反复冲击所形成的水雾,升腾空中,使阳光发生折射而形成彩虹。彩虹有时呈弧形从天际插入水中,似长龙吸水,有时呈通直的彩带横在水面,象彩桥飞架,有时在浓烟腾雾中出现花团锦簇,五光十色,飘忽位於黄河晋陕峡谷的壶口瀑布不定,扑朔迷离。
据介绍,壶口瀑布是黄河中游流经秦晋大峡谷时形成的一个天然瀑布。西临陕西省宜川县,东濒山西省吉县。瀑布宽达50米,深约50米,最大瀑面3万平方米。是中国仅次于贵州省黄果树瀑布的第二大瀑布。
滔滔黄河到此被两岸苍山挟持,束缚在狭窄的石谷中,300米余宽的洪流骤然收束为50余米,这时河水奔腾怒啸,山鸣谷应,形如巨壶沸腾,最后从20余米高的断层石崖飞泻直下,跌入30余米宽的石槽之中,听之如万马奔腾,视之如巨龙鼓浪。
壶口瀑布景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壶口瀑布最佳观赏期分为两段,一是春季4~5月份,正值农历三月间,漫山遍野的山桃花盛开,岸边冻结的冰崖消融,称为“三月桃花汛”;二是秋季9~11月份雨季刚过去时,河边众多山泉小溪,汇集大量清流,阵阵秋风吹过,常有彩虹出现,叫做“壶口秋风”。这两个时期,水大而稳,瀑布宽度可达千米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