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题:应对西南特大干旱的实践与思考
水利部部长 陈雷
本站讯 去年入秋以来,我国西南部分地区发生了历史罕见的特大干旱,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农业生产造成极大威胁,给人民生活特别是城乡居民饮水安全带来很大困难,中央高度重视,社会普遍关注,群众十分关切。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国家防总、水利部和有关部委与旱区各级党委、政府齐心协力,广大军民顽强拼搏,确保每个群众都有水喝,力保春耕春播用水,抗旱减灾取得明显成效。同时,西南大旱也暴露出我国抗旱水源工程不足、水资源调蓄能力较低、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的问题。大力加强水利建设,全面提升抗旱减灾综合能力是一项十分重要而紧迫的战略任务。
一、西南大旱历史罕见,抗旱形势极为严峻
2009年入秋以来,我国西南部分地区发生了严重旱情,云南、贵州、广西、四川和重庆等省(区、市)发生了严重干旱,其中云南大部、贵州西部和南部、广西西北部旱情达到特大干旱等级。3月下旬开始,西南地区陆续出现降雨过程,其中广西平均降雨量102毫米,重庆75毫米,贵州64毫米,云南47毫米,四川34毫米。受降雨过程影响,重庆市和四川盆地旱情基本解除,广西东北部、贵州中东部旱情有效缓解,云南大部、贵州西部和南部、广西西北部以及四川南部等重旱区由于降雨多以阵性为主,总量不大且分布不均,基本未形成有效径流,旱情仍然持续,人饮困难情况仍很突出。
截至4月19日统计,全国耕地受旱面积1.18亿亩(多年同期均值1.04亿亩),其中作物受旱9659万亩(重旱2623万亩、干枯1680万亩),待播耕地缺水缺墒2123万亩;有2213万人、1761万头大牲畜因旱饮水困难(多年同期均值1144万人、893万头)。云南、贵州、广西、四川等四省(区)耕地受旱面积8909万亩,占全国的76%,作物受旱7041万亩(重旱2406万亩、干枯1658万亩),待播耕地缺水缺墒1868万亩;有1770万人、1329万头大牲畜因旱饮水困难,分别占全国的80%和75%。
西南地区旱情持续时间之长、发生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造成损失之重,均为历史罕见。
这次旱情有六个特点:一是降雨严重偏少。去年入秋以来,西南五省(区、市)与多年同期相比降雨总量偏少5成以上,部分地区降雨偏少7成以上,接近或突破历史极值。二是江河来水严重偏枯。去年汛后以来,西南五省(区、市)主要江河来水偏少3~8成,云南省境内金沙江、南盘江、红河、澜沧江、伊洛瓦底江来水量创历史最少。三是工程蓄水严重不足。西南五省(区、市)水利工程蓄水比去年同期偏少2成以上,中小型库坝有效蓄水锐减,部分塘窖干涸无水可用,抗旱水源十分紧缺。四是干旱持续时间长、范围广。旱情从去年汛末开始,迅速波及西南五省(区、市),秋、冬、春连旱,持续受旱时间长达半年以上,期间虽有些阵性降水,但分布不均,重旱区降雨总量偏少,旱情仍呈发展态势。五是干旱区域集中、影响大。往年春季旱情主要发生在北方,而今年旱情主要集中在西南地区的云南、贵州大部和广西西北部以及四川、重庆等地。目前北方地区耕地受旱面积仅2600万亩左右,而西南五省(区、市)耕地受旱面积达8909万亩,占全国的76%。持续干旱对旱区群众的生活、生产造成严重影响。六是因旱人畜饮水困难十分突出。目前全国因旱饮水困难人数是常年同期的2倍多,其中西南五省(区、市)因旱饮水困难人数占全国80%,云南、贵州两省占全国的65%。
二、举国上下齐心协力,抗旱减灾成效显著
西南地区的特大干旱牵动着党中央、国务院和全国人民的心。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多次作出重要部署;国家防总、水利部及时安排部署,加强对抗旱工作的指导;各有关部门积极配合,形成合力;旱区各级地方党委、政府组织干部群众全力以赴抗旱减灾;人民解放军和武警官兵迅速驰援重旱区抗旱工作。
(一)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指挥有力。旱情发生后,胡锦涛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指示,要求有关地方党委、政府和国务院有关部门以及解放军、武警部队加大工作力度,解决好旱区居民的饮水困难问题,努力减少灾害损失。温家宝总理亲赴广西、云南、贵州等重旱区指导抗旱救灾工作,看望慰问灾区群众,强调要把抗旱工作摆到当前工作的重要位置,把优先解决群众饮水问题作为当前最为迫切的任务,摆在抗旱救灾工作的第一位,想尽一切办法,不惜任何代价,尽快缓解人畜饮水困难,绝不能让一名群众没有水喝。要在确保群众饮水安全的前提下,扎实做好春耕备耕工作,努力夺取今年农业丰收。同时,强调要从长计议,实行治本之策,大力加强水利设施建设,从根本上增强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回良玉副总理也赶赴云南省检查指导抗旱工作,并主持召开国务院西南地区抗旱和冬麦区抗低温工作专题会议,要求进一步采取有力措施,坚决打好抗旱救灾这场硬仗,强调做到四个确保:一是确保城乡居民饮水安全。要对旱区的缺水状况进行全面摸底排查,区别不同情况,制定和落实供水保障措施。保障居民饮水责任重于泰山,方案要做细,工作要做实,不能出现任何纰漏。二是确保灾区群众基本生活。三是确保把灾害损失减轻到最低程度。四是确保不出现重特大森林火灾和重大人员伤亡。
(二)国家防总、水利部全力以赴,加强指导。面对极为严重的特大旱情,国家防总、水利部举全部之力、全系统之力、全行业之力,全力以赴开展抗旱减灾工作。
一是科学研判,超前部署。多次召开抗旱会商会,及时对旱情进行分析会商,落实各项抗旱举措。国家防总及时启动应急响应,并根据旱情发展适时将抗旱应急响应等级提升至Ⅱ级。
二是以人为本,确保饮水安全。始终把确保人民群众饮水安全放在抗旱工作的首位,积极组织旱区水利部门摸清抗旱水源现状,倒排雨季来临前人饮解困供用水计划,落实旱区人饮解困方案。同时,加强饮水解困分类指导,采取水库供水、应急调水、打井取水、拉水送水等各项应急措施,确保群众基本生活用水。
三是深入一线,加强指导。旱情发生后,及时派出37个工作组和专家组赴西南重旱区和北方冬麦区指导抗旱工作。
四是对口帮扶,支援重旱区。组织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山东、湖北、广东等十省(市)防汛抗旱指挥部、水利厅局无偿对口支援云南、贵州、广西等重旱地区,调集送水车96辆、水泵1360台、发电机239套、净水药剂20万片以及抗旱设备购置资金支援灾区抗旱。
五是提供技术力量和设备,找水打井。组织水利部直属勘测设计单位和科研院所的127名地下水勘探专家和近50台(套)水文地质勘探及打井设备前往重旱区找水打井,帮助解决灾区群众饮水困难。
六是统筹水源,科学调度。充分利用各种水源,优化调度,强化用水管理,加大节水力度,使有限的水源发挥最大的效益。特别是加强了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应急调度,优先保障抗旱用水。
七是开辟水源,应急供水。组织指导西南五省(区、市)广辟抗旱水源,新建抗旱水源井1.8万眼、抗旱应急调水工程4307处、五小水利工程7万处、铺设输水管线2万多公里。
八是加大资金支持,踊跃捐款相助。积极商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部门,提前下达今年农村饮水安全、灌区改造配套、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等资金64亿元,并向重旱区倾斜。商财政部安排特大抗旱补助费和综合抗旱资金12.15亿元,加大对西南重旱省区的支持力度。水利系统广大干部职工踊跃捐款,支援灾区。
(三)中央和国务院有关部门积极配合,合力抗旱。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提前下达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大中型水库除险加固项目年度投资,保障抗旱煤电油的运输和供应。财政部及时下达抗旱救灾和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重点县资金。民政部及时启动应急响应,全力做好旱区救灾和困难群众救助工作。国土资源部派出由部领导带队的工作组和地质勘探专业队伍深入旱区,协助地方找水打井。交通运输部、铁道部及时作出安排部署,保障抗旱物资运输。农业部加强旱区农资供应保障、调剂调运和农业生产技术指导。卫生部加强饮用水安全卫生管理和肠道传染病防控工作,向旱区派出医疗防疫队伍。林业局及时下拨专项资金,增调灭火设备,全力做好森林防火各项工作。中国气象局加强旱区气象监测预报,及时组织人工降雨作业。中宣部对新闻宣传作出安排,新闻媒体广泛宣传旱区各级党委、政府和基层干部群众抗旱救灾行动,在全社会营造良好抗旱氛围。解放军、武警官兵、民兵预备役及时出动兵力、车辆,开沟挖渠,拉水送水,找水打井,人工增雨,全力支援地方抗旱减灾,为抗旱减灾作出了重要贡献。
(四)旱区各级党委、政府和群众奋力抗灾,共度难关。面对极为严重的特大旱情,旱区各级党委、政府把抗旱救灾保民生作为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职责分工,落实保障措施。云南、贵州两省及时启动抗旱Ⅰ级应急响应,广西自治区及时启动抗旱Ⅱ级应急响应。各省(区、市)党委、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亲自安排部署并深入一线,坐镇指挥,组织动员广大干部群众全力以赴做好抗旱救灾工作。各省(区、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加强对抗旱工作的统一指挥和协调,组织各成员单位及有关部门全力应对。各级政府多方筹措资金,加大抗旱投入,解决城乡居民饮水困难,救助生活困难群众,抓好春耕备耕各项工作。
经过各方面的艰苦努力,当前抗旱工作已取得阶段性成果。截至4月19日统计,今年以来西南受旱五省(区、市)已累计投入劳力3160万人、抗旱机动设备127万台套、运水车50万辆次,完成抗旱浇地4166万亩,保障了1770万因旱饮水困难群众的饮水安全。其中,利用水库供水解决了308万人,通过实施应急调水解决了206万人,通过打井开采地下水解决了121万人,通过拉水送水解决了515万人,通过人背畜驮、寻找新水源等其他措施解决了620万人。同时,狠抓抗旱保春耕,调整产业结构,力争做到小春损失大春补、粮食损失经济作物补、种植业损失养殖业补、农业损失非农业补。总体看,西南五省(区、市)旱情虽重,但应对有力,旱区没有一名群众没水喝,社会秩序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