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欧盟成员国领导人和外长举行会议。(资料片) |
|
欧元符号 |
|
欧盟会旗 |
本报综合消息 当地时间11月3日,捷克总统克劳斯在布拉格正式签署了《里斯本条约》,欧盟轮值主席国瑞典随后发表声明,称《里斯本条约》迄今已获得欧盟全部27个成员国的批准,并有望于12月1日正式生效。这意味着欧盟一体化因《欧盟宪法条约》流产而陷入长达4年的困境终于宣告结束,有分析人士甚至指出,该条约的签署标志着欧盟向联邦国家形式迈出了坚实的一大步。
意义
欧盟实力更强大制定政策更容易
西方媒体称3日是欧洲联盟历史性一天,宣示欧盟即将迎来历史性变革。
正在美国访问的德国总理安格拉·默克尔说,欧盟将更加强大,成为美国“更稳固的盟友”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与其他国家建立更可靠的伙伴关系,首先是与俄罗斯、中国和印度”。
英国首相戈登·布朗称赞捷克签署条约为“历史性一步” ,“欧盟今天起向前看”。
《里斯本条约》将使欧盟享有更大的权力,将能更有效地协调欧洲各国的意见,并有利于欧洲在国际社会发出更响亮的声音。
此外,《里斯本条约》也会帮助欧盟制定更多的政策。
原来需要各国一致通过的欧洲议会投票体制将转变为多数成员同意就可实施的新制度。欧洲国家领导人称,新的投票规则将有助于制定更严厉的政策,以打击跨境犯罪、恐怖主义和减少生态威胁。如果这项条约未获得各国认可,将使欧盟陷入空前的危机。
设立“总统”“外长”驻外还有“大使馆”
根据《里斯本条约》,欧盟理事会今后将取消原来由轮值主席国首脑担任欧盟理事会主席的做法,设立欧盟理事会常任主席,这一职位被比喻为“欧盟总统”,由他来代表欧盟在国际舞台上抛头露面。
欧盟将设立新的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类似“欧盟外长”。
与此同时,欧盟在全世界范围(包括其成员国)的160多个办事处将升级为“大使馆”。报道称,欧盟在全球将设130个“驻外大使馆”,以具体处理外交事务。
另外,《里斯本条约》还将第一次赋予欧盟签署国际条约的合法权利。
谁来当“总统”各国分歧不小
据介绍,第一任欧盟“总统”的任期将从2010年1月1日开始。不过,此前当选呼声颇高的热门人选、英国前首相布莱尔可能将无法如愿。
英国《泰晤士报》11月4日报道称,尽管多位欧洲领导人认为布莱尔是这一职位的合适人选,但现在的迹象表明,大部分欧洲小国希望选出一位“主席”而非“首脑”。“他们不希望自己国家的日程被一个外国人狠狠掌握。”《泰晤士报》的评论文章说。
据介绍,欧盟“总统”将不通过选举产生。欧盟27国领导人将在本月下旬召开一个特别会议,以商讨“总统”以及“外长”人选。
《中国日报》供稿资料链接
欧盟与《里斯本条约》
1967年7月1日,欧洲共同体正式成立。1973年,欧共体成员国扩大到12个,建立起了关税同盟,创立了欧洲货币体系,逐步发展成为欧洲国家经济、政治利益的代言人。
1993年11月1日“马约”正式生效,欧共体更名为欧盟。这标志着欧共体从经济实体向经济政治实体过渡。
2007年1月,欧盟经历了6次扩大,成为一个涵盖27个国家、总人口超过4.8亿、国内生产总值高达12万亿美元的当今世界上经济实力最强、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国家联合体。
《里斯本条约》是在原《欧盟宪法条约》的基础上修改而成的,被视为“简版”的《欧盟宪法条约》。
根据《里斯本条约》有关安全的共同防卫条款,任何欧盟成员国在受到攻击或面临其他灾难时,可以得到其他成员国的援助。
《里斯本条约》将欧盟实行共同能源政策和应对气候变化列为其目标。(宗和)专家观点
一体化离不开
统一纲领坚强核心
就在欧洲一体化一波三折、终将修成正果之际,亚洲内部围绕着各种一体化方案,也进行着热烈的议论。和欧盟所获得的进展相比,亚洲的一体化进程相形见绌,长期停留在方案(甚至还不是一个方案版本)层面。那么,欧洲一体化的进程,可以给亚洲带来怎样的启示?
首先,区域一体化必须有统一的纲领和基本的共识。
《里斯本条约》虽然刚刚被最终签署,但实际上其核心精神早在1951年初步成型,1958年正式生效的欧共体《罗马条约》即已形成,并成为欧洲一体化进程贯彻始终的指导准则。可以说,被搁置的“欧盟宪法草案”是《罗马条约》的终极版,而《里斯本条约》则是《罗马条约》的现实版。正是因为有一以贯之的共识和纲领,一波三折的欧洲一体化进程,才能一次又一次回归轨道。
与之相比,亚洲的一体化并非没有纲领,恰相反,有太多的纲领,甚至同一个国家、同一个政治家,在不同时期也会提出不同版本的纲领,其所缺乏的恰恰是一以贯之的共识。
其次,区域一体化要有坚强的核心和火车头。
对于欧洲一体化,欧盟各国的认识并不统一,有的强调“联合”,有的则着重“自主”,之所以能最终达成妥协,形成各方都能接受的方案,法德这两个昔日死敌的团结一致和齐心协力,是成功的关键。
必须承认,法德核心并非始终这样坚强、巩固,萨科齐上台之初,和默克尔间就曾出现过不合拍,法德核心更因“地中海联盟”的横空出世,一度面临十字路口。但两国很快从大局出发重拾“核心”理念。27个历史不同、想法各异的欧洲国家,也因为核心的稳固,而逐渐坚定了一体化的决心。
与之相比,亚洲一体化的倡导国各怀心思,虽然在“一体化”这个外壳上似乎意见统一,但“一体化”的内囊却各说各话。俗话说得好,火车跑得快,全凭车头带,和欧洲一体化的“一马飞奔”不同,亚洲一体化呈现的是几辆火车头分别往不同方向使劲的面貌,倘此问题不解决,一体化进程仍将困难重重。
“洲情”不同,欧洲一体化的今天,未必就是亚洲一体化的明天。但无论如何,欧盟在一体化进程中的经验教训,都值得作为后来者的亚洲各国认真剖析、借鉴和取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