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聊城何以谓“聊”城?

2024-01-24 09:59:31 来源: 大众新闻客户端 作者: 侯晓

  聊城,地处广袤的鲁西平原,是山东省西大门,地处冀鲁豫三省交界处。聊城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黄河与京杭大运河在此交汇,代表农耕文明的黄河文化与代表商业文明的运河文化在这里交相辉映。聊城可靠的历史可追溯至6000多年的龙山文化时期,以茌平区教场铺遗址和阳谷县景阳冈遗址最为著名。尧舜时期,巢父遗牧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春秋战国时期,为齐国的西部重镇,齐桓公多次在这里会盟诸侯。明清时期借助京杭大运河漕运之利,聊城成为沿岸九大商都之一,繁荣昌盛达400年之久,被盛誉为“江北一都会”。

  聊城境内遗留文物古迹400多处,有6处遗产点和2段河道被列入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名单,有光岳楼、山陕会馆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3处。中国古典文学名著《水浒传》《聊斋志异》等书中的许多故事都发生在聊城。聊城有着“江北水城 两河明珠”的美称,还是中国蔬菜第一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温泉之乡、中国十大休闲城市。

  这座历史文化悠久的古城为何叫聊城呢?

  聊城名字的由来,大体有三说。

  一说是因“河”得名。据传,古时聊地有一条河,城因此而得名。但也有专家提出反对意见,聊城著名文史专家陈昆麟先生提出,“聊城”因“聊河”或“聊水”得名说毫无历史依据,不能成立。因为鲁西这广阔的平原上,自古至今从没有“聊河”或“聊水”存在过。《春秋左传》中记载了许多河流、水系,但不见“聊河“或“聊水”。《史记·河渠书》《汉书·地理志》也无关于“聊河”、或“聊水”之记载。北魏郦道元所著《水经柱》所记河流最为详实,如聊城周围的古代河流有河水、王莽河、屯氏河、邓里渠、瓠子河;济水、土河、漯水、鸣犊河、黄沟、郭水、武水等,唯独不见“聊河”或“聊水”。

  二说因”国”得名,关于“城因国名”之说,虽比因水之说进了一步,但也不太确切。因为春秋前后在聊城这一区域内,见于文献记载的小国有莘县南的“顾国”“观国”,聊城附近的“郭国”,仅此而已,无有“聊”,“摄”二国之说。但这一时期,我们这一区域见于文献记载的城邑很多,不仅有聊、摄、还有阿邑、冠氏邑、高唐、夷仪等等。但都是“城邑”,不是小国。因此“城因国名”之说欠妥。

  三说因“城邑”得名。“聊”最早见于文献记载是在《春秋左传》中鲁昭公二十年(周景王二十三年),公元前522年。晏子在力谏齐景公减轻苛征杂税时说:“聊、摄以东,姑尤以西,其为人也多矣”。《史记》中关于聊城的记载有多处,如《史记·鲁仲连邹阳刘传》中关于鲁仲连射书救聊城的经过,写的非常详实和精彩。《史记·高祖本记》中有“张春渡河击聊城”之语,以后的志书不再一一列举,总之,“聊城”最早见于文献记载是以“城邑”出现的,一直沿用至今。

  那么,问题又回到起点?2500多年前,“聊邑”为什么称之为“聊”呢?这也有三种说法。

  一种说法是,因城邑的功用而得名。在春秋时期,聊城位于齐国边界,与鲁国,邢国,卫国等接壤,为兵家必争之地,是探听情报虚实之城。说“聊”必须要说“摄”。《辞海》:摄:古地名,春秋齐地。本邢国地聂北,邢亡入齐。改称摄,为齐之西界,在今山东茌平西北。公元前659年齐桓公与诸侯会盟聂北,比“聊”在史料上早出现137年。

  此城为什么称为“聂”呢?按《说文解字》之解释,“聂”字字形由三耳组成。意为“附耳私小语也”。两个人附耳小语时,听者可见其一只耳,说者可见其两只耳,故三耳组成一个“聂”字。当时把此城称为“聂”,建城者的用意在于此城在齐国西部边境重地,有探听西部邻国信息并及时汇报之意,故称其为“聂”城。

  “聊”字也从“耳”,“卯”韵。按《说文解字》解释为“耳鸣”。照字意解释,齐国西部边陲的新建城邑,要特别注意西部边境信息和动态,要警钟长鸣。因此,把新建城邑称为“聊”。

  第二种说法是,“聊”字在《尔雅·释木》中说:《尔雅·释木》中说:“朻者聊。”《中华大字典》中也说:“聊,音寮,啸韵,木名。”可见,“聊”也是一种树木。有专家考证,“聊”树即椒树,是类似花椒树的植物,或者就是“花椒树”的别称。“聊”一带多“聊”树,齐国早期派兵就地取材,就用“聊”这种树木作营寨,又在此基础上,逐步发展为“城”邑,因此,将新建边陲重镇称为“聊”。历史上,以树命名的县级以上城镇不在少数。比如:榆林、梨园、桐城等。

  第三种说法,为了彰显齐桓公的功业而得名。《聊城地方史研究(第一辑)》(中国文史出版社2015年出版)收录的聊城大学东昌学院副教授、知名赋作家布茂岭先生文章《聊城为什么叫“聊城”新考》认为:《左传》“聊、摄二城”中的“聊”“摄”二字不可分开来考证。古代诸侯会盟时,盟主要执牛耳。“聊”由“耳”与“卯”组成,“卯”在古代是两个“刀”的会意,有“开门”的“开”意,还有“开始”意。 因此,“聊”者,刀割耳也,或开耳也。“摄”者,手执耳也。聊、摄二城名,是为了宣扬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丰功伟绩而命名。因为齐桓公每次会盟都是“执牛耳”。

  有关聊城的由来,聊城大学历史学院的刘卫东教授认为,由于年代久远,史料残缺,没有证据说哪个学说是正确的,哪个就是错误的。也许三种学说中的两种或者三种相互影响得来,但无论哪一种学说,都可以印证聊城是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文化古城。(胡磊 编辑整理)

初审编辑:乔思亚

责任编辑:朱学勇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