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代农业引入互联网思维 聊城首家邮农场项目启动

2018-12-14 08:45:00 来源: 聊城日报 作者: 于伯平

QQ截图20181213082524.jpg

农场工作人员王浩在为村民讲解

  □本报记者 于伯平 本报通讯员 杨 月

  “庄稼活,不用学,人家干么咱干么。”一句俗语道出了传统农业的“痼疾”。然而,随着“互联网+”大潮涌动,人们眼中最接地气的农业与最新潮的互联网之间,正在发生神奇的化学反应。

  12月10日,全市首家邮农场丰信邮农场项目在冠县范寨镇启动。这标志着“互联网+”作为互联网思维的落地实践模式,已经开始在我市农业领域开花结果。

  什么是邮农场?

  “邮农场服务平台,确实为老百姓解决了种地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在谈起新模式的优点时,范寨镇宁辛庄村服务专员王美英介绍说,农技专家当场给庄稼问诊,每亩地打多少克药、配多少水、怎么打,都讲得很明白。目前,我们村150多户村民对这一服务都非常认可。

  当前,服务“三农”面临的主要难题是农村社会服务体系不健全、服务精准度不够。一些“三农”服务项目的实施方不了解或没有能力满足农民的切实需求,而农民的迫切需求也很难找到适宜的服务主体。而邮政企业具有流通服务全覆盖的先天优势,并形成了以通信、物流、金融为主的三大业务格局,有实力向社会综合服务层面拓展和深化。

  “邮农场将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农技服务深度融合,建立起天上有网、地里有人的立体服务体系,帮助农户实现科学化种植的模式。”丰信邮农场项目组成员王浩说,邮农场以“互联网+农业”的方式为农户提供种植方案、农资精选、田间巡查、技术指导、灾害急救等一站式种植服务,实现农业种植的标准化、规范化、信息化,推动农业提质增效。

  如何服务于民?

  “农村淘宝、京东、苏宁……”近年来,不少优质农产品在这轮互联网风潮中搭上电商快车畅销全国。然而,“互联网+农业”绝不只是发展农村电商。互联网与农业的“联姻”,也远非开个网上地方馆、点击鼠标接入那般简单。

  作为全市首家邮农场项目,丰信邮农场将互联网思维引入农业,在“新农业”的蓝图中,将技术专家、农科院、种植专家等进行整合,让数据在产业重塑中“活”起来,让农业开始变得“会思考”。“农户可以通过微信关注农场公众号,时时享受农事提醒、农技咨询、科学种植知识学习等服务。”王浩介绍,邮农场用科技的力量挖掘增收潜力,加快“智慧农业”发展,将农民从体力活、苦累脏中解放出来。

  更重要的是,邮农场项目通过互联网的发展理念和创新模式,改变了农业的生产和组织形式,改变了农村和农民的面貌,让农民成为有奔头、令人羡慕的职业。

  为乡村带来什么?

  预先取之必先予之。所有新事物的产生和流行都要看能为社会带来什么。邮农场项目更是如此。

  “现在,村里年轻人出去打工的多,劳动力少。作为村里的带头人,我有责任通过邮农场这个服务平台,让村民省时、省力、省心。”范寨镇小井村党支部书记左玉俊说。当前,土地流转、种植托管是大势所趋,也正因如此,范寨镇的村民都非常乐意参与到邮政农平台中来。

  于农业而言,邮农场项目全面使用手机终端进行信息采集和服务管控,加速了农业信息化进程。科学化的种植管理能帮助农民增产增收,推动农业提质增效,加强农业与二、三产业的融合。于农民而言,专业的专家团队、完善的种植方案、健全的农民培训体系、信息化咨询和管理手段有助于农民向职业化转变。同时,邮农场项目可以带动就业,集约化土地管理产生剩余劳动力,托管服务可解决外出就业等问题。

  一头连着电脑,一头连着大地。丰信邮农场项目的启动,为我市农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种下一颗神奇的种子,我们期待着这颗科技的种子在鲁西大地上生根、开花、结果。

初审编辑:孙海燕

责任编辑:李乐涛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