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向国家森林城市挺进——聊城以决战决胜姿态迎“创森”大考

2018-08-17 09:02:00 来源: 聊城政府网 作者:

  生态湿地变身郊野公园,农田林网成为亮丽风景,河流道路化作生态走廊,林果苗木形成致富产业……短短两年多时间,我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工作交出了一份绿满城乡的五彩答卷。

  自2016年吹响“创森”号角以来,围绕“河湖秀美大水城,宜居宜业新聊城”的新定位、新蓝图,我市绿色发展持续发力,呈现出“城区、近郊、村镇绿化交相辉映,水网、路网、林网绿化纵横交错,生态林、产业林、景观林三林共建”的国土绿化新格局。截至目前,全市流转土地45.89万亩,新增国土绿化面积60.8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0.81%,“创森”规划的各项目标任务基本完成。

  如今,“创森”迎检在即,我们已做好准备,扬起绿色风帆,一座生态秀美的新聊城正在崛起。

  高位推动 科学谋划

  探索平原“创森”新路径

  8月的聊城,尽管骄阳似火,但道路两侧栽植着高大乔木的绿化带犹如绿色拱门,为行人搭建起一片清凉的世界。

  农田广阔,人口稠密,宜林面积少,聊城地处平原地区也能“创森”?市委、市政府从聊城市情出发,静下心来寻出路,解难题。经过调研和筹备,2016年10月27日,市委、市政府组织召开高规格的全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动员大会,向全市人民发出了“创森”动员令。成立了由市长任指挥长,市几大班子分管领导任副指挥长,市直部分单位、各县(市、区)政府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指挥部。市委、市政府把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作为重点工作加以推进,“创森”以来,仅市级组织召开指挥部动员会、推进会、现场会、办公会、汇报会80余次。各级各有关部门统一按照目标任务管理“六步工作法”,即列出“任务书”,制定“责任单”,绘制“流程图”,建立“时间表”,画好“标准线”,用好“考核账”,各项“创森”重点工程挂图作战,在全市迅速掀起了“创森”工作的浓厚氛围。

  为激发社会造林活力,我市建立健全了公共财政支持“创森”的保障机制,市财政每年拿出1亿元以奖代补专项资金支持“创森”重点工程建设,并建立市级绿色发展基金10亿元。“创森”以来,市县乡财政累计投入资金32.66亿元,吸引社会资本累计投入资金60多亿元,有力地保障“创森”各重点项目的实施。

  平原地区造林能否成功,土地流转是关键。为切实解决平原扩绿增绿难题,走出“年年栽树不见树”的怪圈,全市在有力保障基本农田建设的基础上,大力推进土地流转工作,对河流、道路两侧和生态脆弱区实施规模化土地流转,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发展高档木材、特色林果和种苗产业。“创森”以来,全市完成土地流转面积45.89万亩,流转期限均达到8年以上,每年每亩给予农民1200元至1650元以上的补助。

  大地植绿 心中播绿

  居民尽享生态福祉

  “家门口有这片绿地和这条健身步道,河水清澈,真不孬!”在东昌府区二干渠生态公园内,家住附近的居民王占海说,这里原来是一处堤坝,之前私搭乱建现象严重,现在水清草绿,一派生机。

  “创森”以来,我市加大对河湖水系的保护力度,按照“渗、滞、蓄、净、用、排”的要求,坚持“标本兼治,源头治理,突出重点,全面推进”的原则,下大力整治了小湄河、二干渠、清泉河等水系,还建设、改造了九州洼月季公园、凤凰苑森林公园等多个免费的城市公园,市县城区新建和提升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城市公园等休闲场所达147处。

  城市的生态美景一直延续到乡村庭院。公园下乡、城乡一体,借助森林城市创建,我市打破了城乡二元结构,实现了相互融合、一体发展,城乡居民享受到越来越多的生态福祉。

  全市紧紧围绕平原绿化特点,实施六大工程建设,高速、国省道、铁路、水系每侧100米-200米和县乡路每侧30米的土地彻底流转,种植树木,培养森林。按照全域水城的建设要求,重点对23条流域面积在3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主要库塘、沉沙池区进行植被修复,凸显“水、绿、洁”3个主题,用遍布全城的绿来美化水,以穿城而过的水来提升绿,彰显了林水相依、林水相连、依水建林、以林涵水的“水城特色”。全面推进村庄绿化,大搞村内道路、“四旁”绿化及围村林建设,按照200亩至300亩一个网格的要求,建设农田林网体系。市外环以内2.77万亩一般农用地调整为绿化用地。推动村镇绿化全面提升,建成5个省级森林乡镇、30个省级森林村居,33个市级森林乡镇、295个市级森林村居。

  为更好地传播生态文化内涵,我市依托城市公园、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建设一批森林文化主题园、森林科普教育基地、植树造林基地,结合“爱鸟周”“环境日”等活动,普及生态文明知识。今年2月和4月,我市委托第三方对“创森”知晓率、支持率和满意度分别进行了两次评估,支持率、满意度均达90%以上。

  助力脱贫 产业升级

  带动百姓增收致富

  今年62岁的陈振金是东阿县牛角店镇北陈村村民,家里两口人、4亩地,每年种地收益不足3000元,他腿脚不便,妻子瘫痪,家境十分困难。2016年,将家里的土地全部流转,这一项收入5200元。后在爱华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材果兼用核桃基地打工,每天工资45元,一年工作4-5个月,收入6000元左右。通过金融扶贫政策,每年还能再分红3600元。这3项扶贫政策相叠加,他家的年收入在1.5万元左右,实现了精准脱贫。

  在东阿县,像陈振金这样受益的贫困户还有不少。“我们在茌东大道两侧流转8个村2700亩的土地,建立高档材果兼用核桃基地。通过土地流转、村民务工、金融入股、让利育苗4种方式帮助266户贫困户脱贫,辐射带动周边20个村1260人摆脱贫困。”爱华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郝利说。

  “创森”增绿又增收。近年来,我市把发展种植经济林、打造优质林果生产基地,作为“创森”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助推经济林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实现精准扶贫。截至2017年底,全市经济林总面积达到87.78万亩,年产量88.33万吨。全市经济林产业逐渐向规模化、集约化、区域化、特色化发展,形成了以冠县、阳谷为重点的苹果产业区,以冠县、临清、高唐为重点的优质梨产业区,以冠县、阳谷、临清为重点的樱桃产业区,以东昌府区、茌平县、高新区为重点的葡萄产业区,以茌平县为重点的圆铃大枣产业区。目前,全市有“中国经济林之乡”3个,省级经济林标准化示范园6处,省级十佳观光果园4处,市级经济林标准化示范园65处。林果产品无公害产品认证23个,绿色食品认证71个,有机食品认证2个,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认证5个,注册商标28个。

初审编辑:李乐涛

责任编辑:李乐涛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