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唐县的“美丽乡村”样本:激活传统文化资源 让百姓生活更有“味”

2018-06-04 19:02:00 来源: 大众网聊城频道 作者: 侯晓

  大众网记者 侯晓

  “湖光山色小苏杭,诗情画意金高唐。”高唐县作为远近知名的千年古县,历史名人辈出,有着厚重的文化资源。近年来,高唐县在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进程中,便巧妙地将当地丰富的传统文化融入其中,探索出多条具有“高唐特色”的乡村振兴新路子。

  样本一:梁村镇茶棚村

  深挖地名文化 让村容提档升级

  茶棚村挖掘地名文化,唱响美丽乡村,一处仿古茶亭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大众网记者 侯晓 摄

  如今的茶棚村村貌。大众网记者 侯晓 摄

  走进茶棚村,是这样一番如诗如画的景象,整齐排列的房屋,一尘不染的街道,古色古香的茶楼,碧绿澄澈的水塘,仿若进入一片世外桃源。不过,据茶棚村党支部书记徐清明介绍,半年前的茶棚村并不是如今的模样,这里曾经垃圾遍地,房屋破败不堪,百姓的生活毫无舒适感可言。

  短短半年时间,茶棚村竟脱胎换骨,原本平淡无奇的村落摇身一变,成为高唐县乃至聊城市美丽乡村建设的典范。茶棚村的蜕变到底有什么秘诀?这就要说到茶棚村的历史及村名由来。原来,这里深藏着一段乾隆皇帝落脚饮茶并赐名的典故,至今在高唐县是一段美谈,被广大市民津津乐道。

  相传,乾隆皇帝下江南路经此地,在一处草棚停脚饮茶,在与店家交流过程中,得知村庄没有名字,便赐名“茶棚”。大众网记者注意到,茶棚村无处不突显着“茶”元素,村中央一面壁橱内摆放着各式不同年代的茶具,另一面墙壁附着乾隆皇帝饮茶后所咏诗词,一座仿古茶楼更是将茶棚的“茶”文化烘托至极致。

  据介绍,自启动美丽乡村建设以来,茶棚村首先对主干道墙面进行了仿古彩绘、粉刷,种植了海棠、柿子树、黄杨、法桐、巨型紫荆等苗木1600余株,绿化草坪4300平方米,结合茶棚历史特色,投资230万,修建了仿古的东、西景观大门,在村中心清理的池塘边修建了茶楼和景观长廊,全村安装了32盏太阳能路灯,照亮了村庄。

  如今的茶棚村完全褪去以往破旧的外衣,百姓生活立刻变得有品位。对茶棚村来说,“茶”便是“魂”。毫无疑问,茶棚村很巧妙地借力这段地名故事,做活了“茶”文章,将传统文化与美丽乡村建设结合得恰到好处。据茶棚村党支部书记徐清明介绍,接下来,茶棚还将规划茶园、建设葫芦博物馆、无花果采摘园、苹果采摘园,做好乡村旅游文章。

  样本二:三十里铺镇孙庄村

  借力书画名家 让生活更有格调

  改造后的河涯孙充满了文化气息。大众网记者 侯晓 摄

  说起高唐县三十里铺镇河涯孙村,很多人或许不熟悉。但说到一个人,可谓誉满高唐,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就是我国已故著名书画大师孙大石先生,河涯孙便是大石先生的故乡。走进河涯孙,孙大石先生曾经生活的居所,其捐资修建的老年人活动中心和希望小学以及留存的手记等仍然可以觅寻。

  不过,放眼一年前,走进河涯孙,你根本无法感受到这座村庄的与众不同之处。从村容村貌上看,这只是一座普普通通的村落。如今,不可同日而语。曾经一度荒废的孙大石希望小学摇身一变,成为大石广场,原本光秃秃的墙壁变身为可供村民学习的文化墙,村路宽阔通畅了,一栋栋水墨建筑拔地而起,每个角落充盈着文化气息。

  乡村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百姓的生活也变得更有品位。自美丽乡村建设启动以来,高唐县三十里铺镇针对河涯孙精心谋篇,在保有孙大石希望小学整体布局的基础上,进行了合理空间利用,将学校操场打造成了文化广场,将教室打造成书画院及展示厅,定期举办的文化大集,让百姓不出远门便能欣赏丰富多彩的书画、民俗等精彩表演。

  据河涯孙党支部书记陈忠岚介绍,大石广场不仅为百姓提供了免费观赏文化演出的场所,还为众多书画爱好者提供了挥毫泼墨,互相切磋交流的平台。“放在以往,根本不可能,没有这样的场所和条件。现在好了,小学改造以后,越来越多的群众来到这里,享受书画带来的乐趣,不少小孩子开始爱上书画这门艺术。”

  传承书画文化,发展书画产业,推广书画旅游。下一步,河涯孙还将不断深化美丽乡村建设,助力乡村产业振兴,让百姓的幸福指数再提档。目前,河涯孙已建成禅石书画院、民间艺术协会、民俗展览馆等,远道而来的游客络绎不绝。为让更多百姓从中获益,河涯孙鼓励村民通过民俗、农家乐、手工艺品等多种方式实现创收,还将通过土地流转的方式建设采摘园和农业体验园,将农家乐融入到书香中。

  样本三:姜店镇西郭村

  融入民俗特色 让家乡味道更浓

  走进姜店镇西郭村,尽情享受农家乐,感受鲁西特色民俗文化。大众网记者 侯晓 摄

  在西郭村,可以观看鲁西民俗文化高唐坠面的制作过程。大众网记者 侯晓 摄

  民俗文化+生态农业+乡村旅游,高唐县姜店镇西郭村的美丽乡村建设之路可谓洋溢着浓浓的家乡味道。西郭村地处镇驻地西南方5公里,有着浓厚的民俗文化底蕴,近年来,西郭村依托本地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积极打造生态宜居乡村,发展乡村旅游,“鲁西民俗文化第一村”的名号正在叫响。

  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西郭村并没有走大拆大迁的老路子,而是结合本地实际,充分发挥致富带头人的作用,在原有英莲家庭农场基础上成立向阳花开生态农业有限公司,依托公司专业化管理,深度挖掘鲁西民俗文化,以原有鲁西老民居、小董村枣树林、潘庄村桑树林及具有鲁西特色的农耕文化为基础,再现了鲁西原汁原味乡村风貌。

  向阳花开生态餐厅是姜店镇在美丽乡村进程中重点打造的的乡村旅游的品牌。走进“向阳花开”,到处散发着香郁的家乡味道。在这里,游客可以玩赏具有鲁西传统文化特色的坠面坊、麻汁坊、酱油坊,观看现场制作全过程,还可以饱尝一顿原滋原味的家乡饭,也可以走进农耕文化广场和塞外风情园,漫步静赏别样的鲁西特色乡村风貌。

  同时,姜店镇还沿刘郭路打造了一条果品采摘、花卉观赏于一体的休闲旅游线路,栽植了桃树、樱花、海棠等果树花卉“造景”,美丽乡村建设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去年以来,西郭村相继举办了向阳花开美食文化节、风车节等活动,吸引了周边市县每天数以万计的人流量,周边百姓从中受益无穷。

  留住家乡味道,发展乡村旅游,唱响美丽乡村,姜店镇西郭村又是一个成功的样本。

  样本四:尹集镇老王寨村

  弘扬传统美食 让产业融合多彩

  老王寨村宝驴科普馆用来科普关于驴的知识、介绍村庄历史。

  经过主题改造后的老王寨村内传统的老汤肉坊。

  说到高唐县名吃,都知道咱高唐的驴肉远近闻名。要说高唐驴肉哪家最出名,最正宗?当属尹集镇老王寨村。老王寨村的驴肉作为中国地理标志产品,驴肉制作技艺更是该村的特色产业。走进老王寨村,便能被这村口以及街巷里的驴文化所感染,无论是墙绘,还是标语,都彰显着以“驴”为主题的特色美食文化。

  俗话说,“天上龙肉,地下驴肉”。据介绍,老王寨村的驴肉加工,至今已有近三百年的历史,久负盛名。而且加工方法相当独特,药料齐全,工艺精湛。其产品呈酱紫色,清香鲜美,香而不腻,烂而不散,具有活血降压、滋补益身之作用。因当地风俗,认为驴是鬼,故又称驴肉为“鬼子肉”。

  据说,清朝时老王寨驴肉曾装入封闭的条篓中出口日本和东南亚各国,并做为贡品进献朝廷。现如今,老王寨村已由原来的四家加工户,发展到十几家,有的已经走出去在高唐县城建起了加工厂。

  近年来,老王寨村围绕“驴”文化主题,对村庄街道、活动广场、坑塘等重点区域以及老汤肉坊进行了改造,建设有金驴迎门、柳下金驴、滋味香街、驴影巷、宝驴科普馆、驴鞍广场等形象节点。通过将驴文化的相关元素与街巷景观风貌相结合,实现主题街巷整治。以驴影巷为例,从驴文化中选取“皮影”的元素用于巷子墙面的装饰,形成皮影主题街巷,在观光体验的同时增加皮影与游客的互动体验性,加强了游客对驴相关文化的认知度。

  老王寨村通过打出美食文化的招牌,将传统的驴肉餐饮业注入美食文化的魂,游客在观赏美景的同时品尝美食,在正宗的驴肉原产地品尝驴肉、感受乡村“驴”主题文化的氛围,相比城市有了更新奇的体验,更愉悦的心情。

  据介绍,下一步,老王寨村还准备发展皮影戏、大棚采摘等农家乐项目。美丽乡村建设与“驴”主题美食文化相结合,正推动着老王寨村产业融合发展,变得更加个性化、多样化。

初审编辑:李乐涛

责任编辑:李乐涛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