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纪念聊城撤地设市20周年——二十载,芳华绽放

2018-03-26 10:14:00 来源: 聊城政务网 作者:

  岁月无声,但又真实地记录着一切,譬如一座城市的成长。

  1998年,“聊城地区”成为历史上的一页翻了过去,取而代之的则是一个新的名字——聊城市。20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一朵小小的浪花,但在聊城的发展道路上,却是一段波澜壮阔的征程。

  岁月如歌,物换星移。20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历届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人民,解放思想,艰苦创业,攻坚克难,奋力赶超,一任接着一任干,干成了一件又一件大事,实现了一个又一个梦想,开创了聊城改革建设发展的“黄金时代”。

  抚今追昔,意在登高望远;知往鉴今,重在开辟未来。撤地设市20周年,是聊城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也是聊城再铸辉煌的新起点!

  一

  历史潮流,浩浩荡荡。

  回眸历史画卷,备感岁月峥嵘。1998年3月26日上午,在东昌宾馆礼堂内举行了“聊城撤地设市庆祝大会”,从此掀开了聊城历史的新篇章,开启了聊城发展的新纪元。

  这20年,是聊城经济实力突飞猛进的20年。20年来,我们始终恪守发展第一要务,毫不动摇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科学谋划每一个阶段的发展,聊城综合实力逐年迈上新台阶。1997年,全市生产总值只有218亿元,到2017年年底已增长到3064亿元;地方财政收入也由1997年的8.5亿元增长至2017年的186.5亿元。今日之聊城,经济繁荣,生机勃勃,我们为之而自豪!

  这20年,是聊城对外整体形象改变最大的20年。交通的闭塞落后,让聊城曾经的繁华远去。如今,随着青兰高速、莘南高速加快建设,京九高铁、郑济高铁、聊城机场等项目前期工作扎实推进……聊城正在加快构建立体化的交通体系,向着冀鲁豫三省交界综合交通枢纽城市阔步迈进!近年来,聊城还成功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等城市品牌,正在争创全国文明城市、国家森林城市。今日之聊城,交通发达、城市宜居,我们为之振奋!

  这20年,是聊城发展瓶颈加速破解的20年。建市之初,聊城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区,工业基础薄弱,发展相对落后,一度成为了山东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之船的沉重“船尾”。如今,聊城市先后被列入中原经济区、中原城市群、京津冀协同发展区、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和山东西部经济隆起带,成为国家和省区域战略叠加区,在多个领域正在跨入国内领先行列。今日之聊城,后劲十足、前景广阔,我们为之而憧憬!

  

  在绵延的历史长河中,时间的刻度往往因其记载的重大事件而别具意义,发展的高度往往因为站上机遇“风口”而与众不同。

  撤地设市,让聊城这座古老城市迎来了涅槃重生的转折点。

  春日的古运河,杨柳依依,绿水潺潺,清脆的鸟鸣悠扬婉转。而在20年前,这里还是一片淤积严重、污水横流的景象。运河断航后,聊城陷入长久的沉寂。穿城而过的大运河,衰落成时常断流的小支渠,部分河道更是萎缩到不足3米。撤地设市后,聊城拉开“江北水城”建设的帷幕,相继实施了城区段古运河改造、东昌湖扩面深挖、徒骇河整治工程。特别是近几年,聊城又确立了“河湖秀美大水城、宜居宜业新聊城”的城市定位,实施“三河三湖”连通、东昌湖提升改造工程,开通水上公交,加快推进望岳湖建设。打开聊城城市地图,一片全域水城的生态美景跃然眼前。

  一方6.3平方公里的水域,波光粼粼,秀美的宋代古城安卧其中,古运河如玉带蜿蜒而过;

  一条两岸各长17公里的滨河大道,草木葱茏,白鹭翩飞,成为纵贯城市南北的新轴线;

  一幅“湖湖相映、湖河相连、水系相通”的独特画卷,在鲁西大地上尽情铺展……

  回眸20年,这是聊城城市建设史上投资力度最大、城市面貌变化最大、广大居民得到实惠最多的一段时期。在历届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我市坚持走具有聊城特色的城市发展之路,在延续历史文脉、亲近自然生态的基础上,集中力量打造了一批城市基础设施工程和精品工程,布局实施了一系列打基础、强实力、利长远的重大建设项目,中心城区框架成倍拉大,城市功能不断完善,水城特色日益鲜明。

  20载栉风沐雨,20年沧桑巨变。今日之聊城,从一个只有几条老街的破旧小城,变成了交通四通八达、城镇星罗棋布、环境生态宜居的现代化城市,城市形象、品质和竞争力大大提升,让生活在这里的每一个人从中受益。

  三

  发展的根本目的是增进人民福祉。20年来,聊城人最直观的感受就是“钱袋子”越来越鼓了,自信心越来越足了。

  数据,见证着聊城人的生活变迁。撤地设市之初,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600元,2017年达到25231元,增长了6倍;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851元,2017年达到12415元,增长了5.7倍。

  “好看”的GDP与真实的幸福感,二者缺一不可。

  真实的幸福感是家园。家,是情感的归宿,心灵的寄托。20年来,我市下大力气改善城乡居民居住条件。在城市,一片片棚户区改头换面,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仅2017年,全市棚户区改造就新开工3.5万套,改造老旧小区121个。在农村,一条条坑洼小道变身柏油路,一处处土坯房变成了亮堂的大瓦房。自2012年实施农村危房改造试点以来,全市累计完成农村危房改造任务3.2万户。2017年,全市新改建农村公路3135公里,1549个村居实现硬化路“户户通”,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基本实现全覆盖。

  真实的幸福感是温暖。面对经济基础薄弱、贫困人口较多的实际,20年来,全市各级党委、政府始终把脱贫重任扛在肩上,着力改善重点贫困地区面貌,提高贫困群众生活水平。“十二五”时期,全市251个省级重点贫困村实现整体脱贫,减少贫困人口57万。特别是全市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召开后,全市上下认真贯彻上级关于脱贫攻坚工作重大部署,按照“党建筑基、精准施策、政策集成、责任包干”总体思路,严格落实各项兜底保障政策和扶贫措施,全市贫困人口由2015年底的41.09万,减少到2018年初的7414人,广大贫困群众也感受到了“春天般”的温暖。

  真实的幸福感是便捷。撤地设市之初,全市公路通车里程仅4671公里,目前达到1.93万公里,增长了3倍多。聊城人的出行,实现了由自行车、三轮车为主向小轿车、公交车的转变。目前,全市共有城市公交车3245辆,其中新能源公交车2438辆、清洁能源车辆549辆,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公交车占比达92.05%。

  真实的幸福感是健康。撤地设市之初,全市仅有卫生机构553家,医院床位9557张。20年来,我市不断深化医疗体制改革,基本建立覆盖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到2017年,全市医疗卫生机构发展到5684所,医院床位达到2.9万张。病有所医,让聊城人的健康更有保障。

  ……

  20年岁月如歌,倏忽而过。聊城20年的发展实践充分证明,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只有奋斗才能创造幸福。

  20年是一个重要节点,更是一个崭新的开始。今日聊城,正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谱写无愧于历史的华美乐章。

初审编辑:李乐涛

责任编辑:李乐涛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