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截图20170802182223.png'

聊城印记(83)茌平董庄中堂画:传承四百年 期待重获新生

2017-08-01 18:18:00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侯晓

  编者按

  聊城,地处鲁西平原,毗邻河南、河北,位于华东、华中、华北三大区域交界处。代表中国商业文明的京杭大运河和代表农业文明的黄河在这里交汇,礼乐兴邦的齐鲁文化和慷慨悲歌的燕赵文化在这里交融。

  聊城历史悠久,人文繁盛,涌现出无数英雄豪杰。这些人创造了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也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构筑起这座城市的文化品格。

  聊城以"江北水城·运河古都"而著称。京杭大运河和徒骇河纵贯市区,中国北方最大的城市湖泊东昌湖环抱古城,、铁塔、山陕会馆、、傅斯年陈列馆、孔繁森纪念馆等闻名海内外的文物单位,似颗颗明珠闪烁于城中湖畔,形成了"城中有水、水中有城、城水一体、交相辉映"的独特城市风貌。

  生活在一座城市,要读懂她的内涵,了解她的故事。聊城,值得我们无限品读。大众网聊城站推出人文地理类新闻栏目--《聊城印记》,在往事中诉说聊城历史,在现实中描绘聊城发展,在历史、现在、未来的穿越交错之间,记录聊城,爱上聊城。

  大众网记者 侯晓

  距离聊城茌平县城东南方向20里的杜郎口镇,有一个区区只有百户人家的小村庄——董庄。曾几何时,这里家家户户笔墨丹青,无论男女老少,个个都是能工巧匠。他们行走天涯,以画为生,不仅留下一幅幅美丽画卷,还让这门老技艺世代相传。

  董庄中堂画,茌平县一大民俗特色,鲁西大地上一朵绚丽的艺术奇葩。追溯它的历史,普遍的说法是在明隆庆年间,清河县人董月,迁移到董庄落户。从此,中堂画在董庄落地生根,自董月至今,俨然已到第十三代传人。

  中堂画,也称作中堂,是放置在客厅的一种大型壁画。其题材内容丰富,底蕴深厚,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备受圈内人士推崇。董庄中堂画技法上来看,以工笔为主,过去主要是照谱描绘。

  在内容题材上,中堂画以清朝的董立元的人物为代表,包括《三仙炼丹》、《麻姑献寿》、《八仙》、《禹王锁蛟》、《福禄寿图》、《八骏图》等。另有山水、花鸟等,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既有写实主义手法,也有浪漫主义得想象。

  董庄中堂画曾畅销山东省各地及河北、河南、山西、安徽、黑龙江、吉林、辽宁等省,受到社会各界欢迎,在北方民间有着较大的影响力。不过,在文革期间,中堂画受到前所未有的迫害,绘画活动不仅中断,还失去了原有的社会和群众基础。

  中堂画第十三代传承人,今年78岁的老人董兆生便是亲历者。可以说,董兆生既见证了中堂画的繁盛,又目睹了中堂画的衰落。董兆生自幼随父习画,少年时代便走南闯北,以卖画为生。

  董兆生回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堂画尤其受欢迎,不满足于本地市场,甚至远销山西、陕西、河南及东北地区。当时的董兆生十几岁,和父辈用手推车装载重达四百斤的远去外地卖花。秋天启程,年前回家,每次都是销售一空。“当时,卖三张画,就能一斤肉,当时的日子别提多红火。”

  不过,随着文革的到来,中堂画被打入冷宫,村里不再有人画画,祖辈传下来的花样多数被焚烧殆尽,只有极少一部分后来被重新挖掘。经历了长达十年的冰封期,董庄中堂画早已失去了原有的活力,老艺人弃笔,年轻人外出,从业人数由原来的百余户骤减至二十几户。

  现如今,茌平董庄仍在坚守的老艺人只剩下六七位,而且均已年过七旬。中堂画世代相传的传统已一去不返。董兆生等人正面临着一个世纪命题,董庄中堂画应该如何传承下去?董兆生一度非常苦恼,茶不思,饭不想,创作激情逐渐黯淡下来。

  不过,激情不在,底蕴犹在。近年来,茌平县不断加大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力度,不仅成功申报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且杜郎口镇和董庄村均已建成董庄中堂画画室。另外,上世纪八十年代开设的中堂画培训班得以延续,非遗进校园成为常态,很大程度上极大地激发了群众的参与热情。

初审编辑:贾志丽

责任编辑:张令可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