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雪域高原的聊城风采——聊城市第二批援青干部援建青海省刚察县纪实

2017-07-20 08:18:00 来源: 中国聊城 作者:

  聊城,依偎黄河的江北水城;刚察,青海湖北岸的高原藏城。因为中央对口支援青海这条政策纽带,纵使相隔两千公里,海拔相差百倍,两地干部群众却感情紧紧相依。

  去年7月,我市第二批共六名援青干部人才接过援建接力棒,到如今已有一年时间。从鲁西平原,跃升到海拔3300多米的青海湖畔,他们如不知疲倦的青鸟,把青海当做自己的第二故乡,扑下身子,真帮真扶,把一腔赤诚播洒在青藏高原,用实干担当搭建起聊城与刚察并肩战斗、团结奋进的友谊之桥。

  “从33米到3300米,六个人代表600万人”

  巍峨的群山,洁白的云朵,漫山的牛羊,这是我们心中青藏高原的模样。然而,这一切对于援青干部们来说,却有着更深层次的理解:这是一片挑战人类生存极限的土地,高寒、缺氧、风沙、干旱、地广人稀……

  地处青藏高原的刚察县,全年平均气温零下0.6摄氏度,是海北州海拔最高、条件最艰苦的县,也是全州唯一的五类县。“咱们聊城的海拔是33米左右,这里平均3300米,海拔每上升1000米,气温就会下降6摄氏度,空气含氧量也明显降低。晚上睡觉,经常因为头晕胸闷憋醒。”记者刚刚到达刚察,聊城援青干部管理组领队、刚察县委副书记丁耀伟就介绍起高原工作的注意事项。

  眼前这位朴实的鲁西汉子,嘴唇因干燥而呈现紫红色,这是长期在高原居住的生理反应。“丁书记前几天刚刚因为劳累过度,被我们送到医院,尽管没有检查出是什么毛病,但当时的状况着实让人害怕。”一旁的援青干部告诉记者。

  丁耀伟微微一笑:“援青干部长时间在高原工作生活,有时心悸头晕。这里的干部更不容易,常年生活在雪域高原,都有这样那样的心脑血管疾病,和他们相比这不算什么。既然选择了援青这条道路,就选择了吃苦,就选择了无怨无悔。”

  正像他所说的,几天采访下来,记者没有听到任何抱怨和委屈,更多的是自豪与责任。“能代表600多万聊城人民来这里工作,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莫大的荣幸。我们没有理由不把工作干好。”谈起一年来的酸甜苦辣,在刚察县旅游局任职副局长的李波感慨不已。今年青洽会期间,李波的妻子因公受伤,头部缝了六针,身上多处软组织挫伤,眼部淤血。此时,他正忙着制定县里的旅游信息化建设方案,并组织刚察县旅游宣传片的拍摄和制作等工作。他只是打电话询问了情况,把对家人的牵挂深深埋在心底。

  从33米到3300米,巨大的海拔落差,隔不断聊城援青干部对高原藏城的一片赤诚。

  要做到融入,首先要做到了解。去年7月,六位援青干部人才踏上这片陌生的土地。彼时,正是草原绿意盎然,青海湖鱼游浅底、鸟翔蓝天的最美季节。放下行囊的六位援青干部人才来不及欣赏青海湖畔的旖旎风光,马不停蹄地走访调研。田间地头、牧民帐篷、工地车间,到处都留下他们的足迹。“那就是陈海蓉,在县教育局任职副局长。”在县政府会议室外,一个纤瘦的身影一瘸一拐地走来,因肌腱炎复发疼痛难忍,她只能在旁边人的搀扶下走路。在刚察县教育局,陈海蓉是有名的“拼命三郎”。刚到刚察没几天,她就组织全体教研员、各中小学教学副校长,对各学校、幼儿园教学常规工作进行摸底,6天时间,走遍了全县8所中小学及幼儿园的每个角落。“陈校长每天从早七点干到晚上八九点,我们这些土生土长的刚察人都有些吃不消。”住在陈海蓉宿舍对面的县教育局教研室主任杨卓玛发现,陈海蓉宿舍的灯经常会亮到深夜一两点钟。“刚开始还以为她是因为缺氧睡不着觉,后来才知道,我们休息时,她还在加班制定教学帮扶计划。”

  因家庭条件等原因,刚察牧区仍然存在学生辍学现象。在刚察县民族寄宿制初级中学任职副校长的张西坤利用开学前的时间,前往泉吉乡和哈尔盖镇进行为时两天的家访。正值夏季放牧季节,牧区的孩子都会跟着家人到大山深处的草原放牧,每找一个学生都要跑很远的路。张西坤家访的第一天就遭遇大雨,路上随处可见山坡上滚落的石子,但他仍坚持按计划走访学生家庭,劝说几位辍学的孩子重新返校。

  高高的个子,憨厚的笑容,是聊城援青工作组吴明启留给记者的第一印象。来到刚察后,他被任命为县经商局副局长。一年来,他跑遍刚察县所有的工业园区和重点企业,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在前期调研基础上,吴明启先后起草了《刚察县电子商务发展调研报告》《刚察县工业经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方案》等文件,为开展产业援青打下了基础。作为聊城援青干部管理组副组长,吴明启还积极协助做好管理组的各项工作,为大家搞好服务。

  除了恶劣的自然条件,民族风俗、饮食习惯等方面的差异,也时刻考验着援青干部。刚察县是少数民族聚居区,藏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63.38%。为更好地开展工作,六位援青干部人才利用工作间隙,认真学习日常藏语知识,深入企业和群众家中了解情况,严格按照当地生活习俗办事,喝酥油茶、吃糌粑、啃干肉,一步步走进了刚察人的心里。

  夜已深,青海湖畔的海滨藏城在丝丝凉风中,裹着月光编织的柔毯,渐渐安睡,如孩子般静谧与安详。丁耀伟拿出几张信纸,详细地记录下几天来的思考。“外墙保暖设计不够规范。”“接待用房排水管不能接入市政管道,否则会对青海湖水体造成污染。”在第二天召开的山东省援建刚察县美丽乡村项目设计审查会议上,丁耀伟针对设计方案一口气提出14条意见建议。

  美丽乡村项目是山东省援建刚察县重点项目之一,计划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要求,在全县五个乡镇中各筛选出一个村,结合当地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完善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打造住房使用安全、配套设施完善、环境优美宜居、产业蓬勃发展的特色村,促进当地群众增收和生态改善。为确保项目发挥实实在在的效益,丁耀伟作为援建方代表全程参与到项目规划建设中来,从拿方案、做规划到招投标,每个环节都精益求精,确保把援建项目打造成经得起时间和人民检验的精品工程。

  其实,在参与援建之前,作为党务干部的丁耀伟对项目规划建设并不熟悉。“援青责任大于天。既然当了援青干部,就要尽职尽责,就必须把工作干成干好。”为了项目的高质量完成,他沉下心去,认真钻研,很快从“门外汉”成了“行家里手”。

  “讲认真、能吃苦、作风硬、敢担当!”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刚察县委常委、组织部长袁有成对聊城援建干部不吝赞美之词。

  正如青海湖中逆流而上的湟鱼一样,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始终怀揣着对幸福生活的梦想。援青干部们的职责,就是帮助藏城人民铺上一条通往梦想彼岸的桥梁。一年来,他们全力抓好协调和争取工作,推进援建项目落地生根。截至目前,刚察县到位山东援建资金物品折合3621.6万元,除列入规划的援建资金2592万元,额外争取资金物品1029.6万元,接待山东到刚察考察调研和对接援建工作的单位、个人54起374人。年度投资326万元的刚察县乡镇垃圾中转站建设项目全部完成;投资66万元的刚察县藏医院远程会诊教学系统建设项目顺利交付使用;年度投资650万元的泉吉乡扎苏合村、投资600万元的伊克乌兰乡压公麻村美丽乡村建设项目正在全面建设中……

  教育是最大的民生。7月12日下午,记者在刚察县民族寄宿制初级中学采访上楼的时候,迎面走来三名拿着档案袋的学生。询问得知,他们选拔进入了聊城三中海北班。“我们的梦想就是到聊城海北班学习,现在梦想成真了,我们一定要抓住这次机会!”交谈中,孩子们脸上绽放出腼腆灿烂的笑容。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教育主管部门积极协调下,聊城三中已经开设了两个学年的海北高中班,学生的学习、生活、食宿等费用全部由聊城财政负担,并及时拨付到位。目前,聊城已有9所中小学、幼儿园与刚察县学校、幼儿园结成“一对一”帮扶对子,实现了帮扶全覆盖,有效地提升了全县教育教学水平。

  在刚察,寒冷并不是这里唯一的敌人,治疗设备陈旧,医疗水平落后,使群众难以得到及时有效的诊治。今年4月13日,刚察县人民医院门诊收入一位腹痛的藏族妇女,检查结果显示胆囊胆管多发结石。聊城援青专业技术人员、刚察县人民医院副院长刘志恒带领治疗团队克服重重困难,成功实施该院历史上第一例腹腔镜手术,使病人转危为安。这也是该医院开展的第一例腹腔镜手术。

  一个个援建项目,成为聊城刚察两地人民友谊的见证;一项项民心工程,成为援青干部爱洒高原的最好诠释。“青青的山,蓝蓝的海,高天上流云映花开。遥远的青海,踏着牧歌向你我走来……”正如《青海梦》的歌声,扎根在青藏高原的援青干部们,正和当地群众一道,编织着幸福生活的梦想!

  “如果没有后方强大的支援,援青工作不可能取得现在的成绩。”在记者采访过程中,援青干部们不约而同地说到这样一句话。在他们眼里,援青工作就是一座桥,一座需要派出地区、单位和受援地干部群众共同呵护的友谊之桥、发展之桥。

  事实也确实如此。

  去年10月9日至10日,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徐景颜率聊城市党政代表团到刚察县调研考察对口援建工作。两天时间,代表团成员进乡村、看项目、问实情,与刚察县有关部门进行深入对接。聊城市向刚察县捐赠300万元援助资金,中通客车捐赠高端商务客车一辆,时风集团捐赠厢式货车4辆,东信塑胶捐赠污水处理设备一套……一笔笔捐助款物,代表着聊城人民对刚察的深情厚谊。

  除了捐款捐物,这次考察的更深层意义,在于进一步完善了对口援建长效机制。徐景颜书记在调研期间召开的座谈会上提出了新要求,明确了新举措,特别是提出健全对口援建工作机制,进一步拓展援建工作的外延,实施聊城市直部门结对帮扶刚察县县直部门、县(市区)对口帮扶刚察县各乡镇的要求,将聊城的对口援建工作推动了新的高度。

  今年2月,刚察县党政代表团到聊城对接援建工作,双方达成多项对口援建合作意向,确定由聊城市8个县(市区)对口支援刚察县5个乡镇、2个产业园区和黄玉农场,在发展理念、资金技术、扶贫开发等方面进行全面帮扶,建立起全方位、多层次、全覆盖、立体型的援助工作格局。建立县(市区)对口支援乡镇(园区、农场)工作机制,是聊城援青工作的创新,是对中央“进一步做好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工作”精神的深刻理解和深入贯彻。

  “由援建方的各个县与受援方的乡镇结成帮扶对子,实行一对一帮扶,这在青海省还是第一次!”刚察县政府副调研员、县对口支援办公室主任王宏说。

  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聊城援青工作组进一步明确了产业带动的援助思路,以项目建设为支撑,大力发展旅游、农牧产业,加速提升受援地自我发展能力,增强“造血”功能。六位援青干部每人联系一到两个县,扎实搞好协调服务,跟踪跟进援建项目落实。目前,各县(市、区)都制定了具体的援建帮扶方案,一些援建项目已经实施,对口帮扶迈出了实质性步伐。

  广袤无垠的草原,是牧民们的生存之本,也是青藏高原生态平衡的基础保障。为响应刚察生态保护战略的要求,帮助当地改良土壤、修复沙化草场、治理生态环境,高唐县向刚察县捐赠价值15万元的30吨腐植酸有机肥,现正在进行土壤和牧草对比实验。王宏告诉记者,如果试验取得良好效果,将在全县进行推广,这对青海省乃至全国牧区生态治理和经济效益提升必将产生重要影响。

  帮扶贵在精准。阳谷组织人员对刚察县天象、气温、土层、选址等进行分析论证,确定在青海湖畔旅游区援助规划阳光别墅群,由阳谷华信塑胶股份有限公司负责施工建设;莘县选派农业专家和规划设计人员对接援建工作,无偿援建15座价值300万元具备种植示范功能的钢结构温室大棚。目前项目正在建设中,预计7月底竣工。项目建成后,将极大丰富当地菜篮子,提高各族群众的生活水平。

  针对刚察县工业基础相对薄弱的情况,援青工作组协调聊城市部分行业专家和企业家到刚察考察工业项目。金泰节能科技有限公司在刚察县注册了分公司,目前产品已经在周边地区成功打开市场。今年青恰会期间,公司又与刚察县政府签订了成立互联网小额贷款公司、投资矿泉水开发生产的协议。

  旅游业是刚察县三大支柱产业之一。经援青干部积极争取,聊城市康辉国际旅行社已经在刚察县成立分公司,填补了全县没有旅行社的空白。近期,聊城市旅发委又组织山东广播电视台、旅游卫视等单位技术人员到刚察县帮助建设旅游信息化平台,完成刚察县旅游宣传片全景拍摄,实现了手机客户端、微信酒店景区预定预售功能,全面提升了“旅游+服务”水平。

  “援青干部讲团结顾大局,援青工作才能牢牢扎根高原”

  在援青干部驻地宿舍,几个贴着名字的水杯在橱柜上一字排开。旁边一张简陋的办公桌上,整齐码放着六本记录本。翻开其中一本,一行行隽秀的字体映入眼帘,一些地方还圈圈点点地作了标注。看到记者诧异的表情,丁耀伟解释说:“每个周末我们六个人都会召开支部会,先集体学习,然后每个人总结这一周的工作,汇报下周的工作计划。”

  “只有每个人都讲团结顾大局,形成一个整体,聊城援青工作才能牢牢扎根在青藏高原。”这早已成为六位援青干部人才的共识。

  在刚察,聊城每位援青干部都是“一身三责”:既要做好所在单位的工作、援建项目推进工作,还要做好援青干部管理组党支部的工作。赴刚察任职之前,聊城援青干部就在山东省对口支援海北州的四个市中,率先成立了党支部。一年来,支部树立“不学习就是不作为”的理念,建立了周学习和周例会制度,每周六上午进行理论和业务学习,梳理总结一周的工作,明确下周打算,并形成周工作总结和计划表;结合个人岗位特点、学习工作经历和兴趣爱好,分析一个工作案例,推荐一本书,领读一篇文章。学习管理实行AB角制度,支部只要有三名同志在,就按时召开例会,因事请假则由替角代替宣读周总结和下周工作打算。一年52周,每周形成一张表格,并装订成册,三年汇总的表格,就是每名援青干部的工作轨迹。这一创新做法得到山东省援青工作组的肯定,在全省援青干部中推广。

  “无论是党政干部还是专业技术人员,这么规范严格的工作制度,对很多人来说还是第一次。通过落实这些制度,每个人的责任更明确,自己要做的事情更清晰,文字和工作能力都得到了提升,感到受益很大。”陈海蓉说。

  打铁还需自身硬。尽管与家乡相隔千里,但援青干部却从未放松对自己的要求,自觉把“既干事、又干净,尽责任、有作为”当成最重要、最核心的形象来维护。一方面,自觉强化纪律监督和制度约束,结合援青工作实际,制订了《聊城市援青干部行为规范》等7项规章制度,坚持用制度管人管事、规范言行。另一方面,坚持到青海工作不是挂职而是任职,做到援建工作、支部工作和分管工作三不误、共促进,当好山东、聊城与青海、刚察的桥梁纽带,把好的经验、好的资源带进来,把好的成绩、好的形象带出去。按照上级关于扶贫攻坚和智力帮扶的要求,六位援青干部人才还每人资助了一名贫困学生,分别联系帮扶不等的贫困户,今年“六一”儿童节,又自费购置了价值7000元的图书,送给刚察县学校的学生们,树立了孔繁森家乡干部的良好形象。

  青鸟泉边草木春,黄云塞上是征人,归来若得长条赠,不惮风霜与苦辛。援青如歌,六位援青干部承载600多万聊城人民的期盼,正与刚察干部群众同心同向、携手并肩,真情谱写一曲曲动人的奉献之歌!

初审编辑:贾志丽

责任编辑:李乐涛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