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民日报点赞聊城脱贫攻坚:开启互助扶贫新模式

2017-06-21 10:42:00 来源: 齐鲁壹点 作者:

人民日报点赞聊城脱贫攻坚:开启互助扶贫新模式

  《人民日报》2017年06月21日13版刊发文章《聊城脱贫攻坚强弱互助弱弱互助邻里互助 脱贫致富》,点赞山东聊城脱贫攻坚“啃硬骨头”,“贫困户邻里互助护理”的扶贫新模式,为聊城扶贫攻坚赢得满堂彩。

  作为山东省扶贫任务最重的城市之一,聊城市现有贫困村213个,贫困人口8.01万人,其中丧失劳动能力、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弱病残贫困人口占比达70.5%。这类群体很难依靠自身能力实现脱贫,是脱贫攻坚中最难啃的“硬骨头”。

  “2018年所有贫困人口无一遗漏地脱贫!”今年,聊城脱贫攻坚到了“啃硬骨头”的关键时刻,一项项扶贫行动落地有声,回应着聊城人的郑重宣告,“贫困户邻里互助护理”的扶贫新模式,为聊城扶贫攻坚赢得满堂彩。

  政府补贴老弱病残护理

  聊城市发布《关于切实做好医疗精准健康扶贫工作的实施意见》,“明确一所定点医院、确定一名家庭医生、签订一份承诺书、制定一张健康卡、建立一个健康档案、进行一次健康查体、组织一次健康会诊、发放一张健康明白纸”,“八个一”工程落实人数63483人,重点救治的37种疾病人数中已落实救治措施的25403人,落实比例均100%。

  为强化医疗保障和救治救助力度,有效带动老弱病残贫困群众脱贫,聊城“贫困户邻里互助护理”在全市建档立卡贫困群众中明确被护理人群及其护理责任人,签订护理协议,同步解决“贫”和“困”两个难题,由市县财政专户落实护理有偿补贴,镇、村负责动态跟踪,组织满意度测评,将护理员工作绩效与其工资待遇挂钩,使解放出的劳动力安心外出务工。

  “前段时间天气冷,俺爹又犯病了,多亏俺村高希堂的照顾,帮着做饭,带着看病。要没有他帮忙,俺根本没法出来打工。”莘县古城镇东红庙村贫困户丁章印的女儿说。丁章印是高希堂护理的贫困人员之一。

  东红庙村在全市率先开展贫困户“邻里互助护理”模式,通过弱弱互助、强弱互助两种形式,筛选确定护理责任人2名,护理老弱病残等特殊贫困人员12人。使3名贫困人口得以外出务工,平均每年每户增收8000元。

  目前,聊城共建立贫困户邻里互助护理点527处,为2800余户困难家庭提供基本护理服务,解放贫困劳动力654名,为贫困劳动力家庭增加收入近455万元。

  集中供养失能人员

  集中供养贫困家庭失能人员,释放因照顾失能人员而被长期“捆绑”的劳动力,帮助因病致贫家庭早日摆脱贫困,是当前聊城市正在探索的一条脱贫攻坚之路。

  “全区现有建档立卡贫困户3145户,其中因病致贫1824户,因残致贫369户,因病因残致贫户数占比高达69.73%,其中失能人员400余人。”东昌府区扶贫办相关负责人介绍。

  随着东昌府区集中供养中心正式运行,首批20名失能人员入住,释放劳动力28人,贫困家庭年可增收80余万元;可为贫困家庭增加6个工作岗位,年可增收20余万元;在专业人员指导护理下,每个供养人员家庭年可减少支出3000元以上,20人预计每年可减少财政支出15万元以上。

  对20名失能人员进行集中供养,每年财政约新增支出20万元,贫困家庭可增收110余万元。同时大力实施“大病救助+商业保险”,提高贫困户医药报销比例;加大财政投入对县、乡、村医疗机构的对口帮扶,提升基层医疗机构提供医疗保障的能力;深入开展“万名医生进家庭”活动,对筛查出的慢性病患者纳入公卫慢性病管理,深入落实责任帮包,开展家庭医生定期随访、健康指导等,开通医疗扶贫绿色通道,让贫困患者能够及时得到救助。

  老人每月领到“孝心红包”

  “孩子每月给俺交100元的孝心款,村里每月再给补10元,俺一共两个孩子,这个月领到了220元,平常吃喝用的都不用愁了,每月还能剩下点儿,日子过得更顺心了。”近日,东阿县大桥镇毕庄村78岁的毕大爷高兴地说到。

  东阿县大桥镇将孝善文化与精准脱贫有机融合,建立“孝心红包”制度。以村为单位,充分发挥村民监督委员会作用,动员组织70周岁以上老人子女每月拿出不低于100元的赡养资金,并从村集体经济收入中拿出10元作为对子女的激励奖励,使老人每月领到高于100元的“孝心红包”。

  4月,大桥镇毕庄村为全村103名老人发放“孝心红包”11330元,其中子女缴纳10300元,村里配套1030元。

  立足“孝善”,高唐县赵寨子镇以“村民自治、家庭为主,子女首孝、社会互助”为原则,设立了“孝善养老互助会”,把村里有60岁以上老人的贫困家庭全部纳入进来,引导子女缴纳养老基金,缴纳的养老基金基数为每年100元—500元不等,村级再利用光伏发电、大棚种植等扶贫项目发展村集体经济,把集体收入作为补助基金进一步帮扶贫困户。

初审编辑:贾志丽

责任编辑:李乐涛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