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
雷锋是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
是“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的集体荣誉感。
那些年,
咱聊城也涌现出了一大批“活雷锋”,
他们在各自岗位上传播着正能量。
你还记得他们吗?
3月5日是雷锋纪念日,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
聊城大众网特发此文对这些“活雷锋”表达赞颂之情。
陈金良:曾被毛主席、周总理接见
陈金良,1944年4月生,中共党员,山东省聊城市东阿县公安局退休民警。 2011年9月20日,获得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16岁参军,1968年4月转业到东阿工作。60年代,他曾作为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代表,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无论在部队还是转业后,他都一如既往地做好事。每逢周末、节假日,他都到车站、用自编的快板宣传安全、卫生知识,为旅客解决困难。他关爱老人、关心孩子,用四十年的坚持,把雷锋精神融入血脉、传承下去。
1985年,他搭乘的长途汽车发生意外,为了保护压在身下的5岁女孩,他的腰部受到了严重伤害,左小腿骨折,至今落下经常腰痛的后遗症。在部队期间,陈金良每逢假期,主动帮助驻地的老人、残疾人,为他们担水、拉煤、扫院子,风雨无阻,从不间断。
1990年起,陈金良工作之余几乎都在车站、公交车、十字路口等地宣传交通安全知识。他每年宣传对象达70多万人次,先后帮助困难旅客300余人。2004年,他走出东阿、走出聊城,带着他的小喇叭自费到山东、河南、河北等省20余个地市的汽车站、火车站进行义务宣传,为旅客做好事,受到旅客的广泛赞誉,被誉为“活雷锋”、“安全神”。
他关心青少年成长,到中小学作学习雷锋先进事迹巡回报告70余次,多次带领中小学生参加学雷锋义务劳动。他受聘为“未成年人远离网吧义务监督宣传员”,编写“远离网吧”等快板书,教育孩子好好学习。他还被聊城大学、聊城教育学院等高校聘为“校外辅导员”、“德育教育客座教授”等,把雷锋精神传播到青少年的心中。
高占喜:义务照顾两位非亲老人八年,为其批麻送终
他,八年如一日,照顾着邮路上非亲非故的两位孤寡老人,被誉为新时期的"活雷锋"。那是他刚刚上班的2006年,老人汝永瑞89岁,老伴王学玲80岁,既无儿无女,也无任何生活来源,且身体不好,尤其是老太太连续两年卧病在床。
在高占喜的邮路上,共包含了20个村庄、5所学校、5个机关单位。为让群众每天都能读报读刊,他8年时间没有休过1天假,即使周六周日也坚持投递。8年来,累计行驶30万公里,投递25万份报刊邮件,没有丢失一份邮件、没有一例客户投诉、投递及时率、准确率均达到了100%。
他所照顾的两位老人,与自己非亲非故,而是从2006年从事投递工作认识起,就开始照顾两位老人的生活起居。就在参加邮政工作的当年,因为寄包裹的缘故,让高占喜结识了王道口村的老两口:88岁的汝永瑞和79岁王学玲。
他们无儿无女,无依无靠,十分可怜。汝大爷患有白内障,王大娘也有心脏病,家里除了3亩地承包给别人外,没有任何生活来源。特别是在刚认识高占喜之前,两个老人甚至曾经有过要轻生的念想。自从认识这两位老人后,高占喜就对两位老人十分放心不下。
特别是后来有一次,王大娘不小心从床上摔下来,高占喜正好从村头看见汝大爷正在喊人,就一溜小跑到老人家,然后用地排车把大娘送到了隔壁村最近的诊所。前前后后两个星期,高占喜每天都到诊所看望大娘,把她当作自己的亲人一样,每天都给她洗脸洗脚,以及倒便盆。
2013年6月,老人王学玲不幸去世,高占喜主动为其披麻戴孝,兑现了自己为老人养老送终的承诺,所有人无不为之感动。
倪西群:新时代的活雷锋
倪西群,1963年2月出生,聊城市下岗工人。他是唱着“学习雷锋好榜样”这首歌成长起来的,雷锋精神在他的心中留下了很深的烙印,做雷锋式好战士,心里就永远把雷锋当做自己的榜样。
在部队做炊事员时,他节约用煤,经常捡煤渣烧炉子;在部队开车时,他经常利用节假日到地方支援水利建设。在部队曾立过三等功,多次受到嘉奖。转业后,他自立自强,时时不忘伸出援手帮助别人——他曾两次从交通事故中将重伤人员送进医院,也曾把喝药自杀的女孩送进急诊室。
2011年,倪西群买了一辆电动四轮车,自己命名为“双拥车”、“雷锋车”党员先锋号,工作之余就驾车来往于国际和平医院、市医院、市委等处,免费接送现役军人、军属、建国前后的老党员、老军人等需要乘车的人。直到现在,倪西群的“雷锋车”仍行驶在街头巷尾,每天坚持做好事。为让需要帮助的人能够随时找到他,他还用自己的手机号开通了服务热线电话。
倪西群热心公益事业,多次为贫困家庭、贫困学生捐款捐物,并参与社会公益活动。 2013年3月份,倪西群发起成立了“聊城市双拥志愿者雷锋联盟”并聘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陈金良和聊城军分区宣传科长岳喜星为联盟特别顾问,与徐明海、聊大志愿者等社会爱心人士一起做好事,目前联盟成员已达六百多人。
2013年12月份,倪西群、白云、陈金良、聊城公益协会联合发起筹备聊城市未成年人教育展览馆,为百年梦聚集正能量做出自己的贡献。2011年以来,多次参加了聊城晚报组织的暖冬行动活动,对弱势群体捐出了大量衣服。
2013年4月15日,征得家人同意后,倪西群在市红十字会办理了自愿捐献遗体或眼角膜申请登记手续,并领取了遗体捐献登记证书。倪西群说,他很早就有捐献器官这个想法,自己自愿捐献遗体或者眼角膜并非冲动,“我想用自己的微薄之力来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几年来,他比同样有四轮电动车的车主少收入十几万元,加上他对双拥公益活动的投入,具不完全统计至少折合人民币达到了20余万元。在别人看来他是神经病是傻子,但他乐在其中,高兴在其中。虽然少挣了钱,但服务了社会,服务了那些老军人、老党员和需要帮助的人,他很高兴很自豪。
王德鳌:一把扫帚十年扫出好村风
清晨5点钟,静霭的村庄还没有从熟睡中醒来,可高唐县三十里铺镇北王村今年72岁的王德鳌已经起床,他带上扫帚、铁锨,推着一辆破旧的小推车径直来到大街上,开始清扫村里的卫生。
刚到大街上,王德鳌就发现几十米处地上躺着一个彩色包装袋,还有一些被风吹落的杨絮和残叶。老人顺手拎起扫帚,扫帚尖轻轻划过地面,将杂物"赶"到路边,归拢一堆后,再用铁锨装到了小推车上,一丝不苟。
"看着街道脏了却没人扫,心里总不是滋味,环境是大家的,我有义务带头把环境维护好。"谈起义务扫大街的初衷,王德鳌说。从2004年开始,他当起了街道义务清扫员,然而这一扫,就是十年多。
王德鳌刚开始义务扫大街时,家人十分反对,认为他是"逞能"。乡亲们对他的举动也非常不解,"这么大岁数了,图啥呀?"。王德鳌只是一笑置之,"宁可一身脏,换来万家净,况且我离这境界还远着呢。"
有人粗略估算过,王德鳌在这十年多的时间内,用坏的扫帚就有十几把。包括扫帚在内的所有"清扫工具",全是王德鳌自掏腰包购置的。"我们村真应该好好感谢王德鳌,他给我们扫大街分文不取,刮风下雨也从未中断过。"
村民王凤兰回忆说,有一次下大雨我接孩子放学回家,看到老人只带着一个雨帽,拿着铁锨在疏通排水沟,下那么大的雨,他还惦记着村里的排水,这让我很受感动和教育。
"村内大街有1000多米长,他每天都要来回走上几遍,路面上有泥土就铲平,下水道里有杂物,就俯下身子清理掉,一天不知道要弯多少次腰,有时回家腰疼得受不了,手上也都扎满了伤口。"王德鳌的妻子王大娘心疼地说,家人拿他没办法,后来就干脆给他打打下手。
"王德鳌用一把扫帚扫出了好村风,也扫回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村党支部书记王成福介绍说,现在清晨扫大街已由王德鳌的独角戏,变成了40多名党员的大合唱。村民们也纷纷为王德鳌减负,积极主动地清扫门前的道路。
商孝江:他被称作“聊城最美城管大叔”
说起城管,很多人会有不好的联想。但是在聊城市执法局却有这么一位“城管大叔”,他年过半百,依然坚守在治理乱贴乱画小广告的第一线,两年多清理乱贴乱画100余万处;他是个普通市民,却不间断地进行无偿爱心献血,十几年间,献血总量达30200毫升。他就是聊城市执法局执法支队直属大队机动三中队队长商孝江。
作为一名城管工作人员,商孝江承担着市区乱贴乱画治理工作的重任;而在生活中,商孝江是一位热爱公益事业的爱心市民。十几年献血总量30200毫升,家里存放的28本献血证,无一不见证着商孝江的无偿献血的爱心人生。
“1999年第一次献血,当时单位组织献血,献完之后感觉对身体没什么大碍,后来为什么继续献血,主要是考虑为社会做点什么,在不损害自己的情况下,也是为社会做点贡献,作为平民百姓也就是做点力所能及的呗。”
据商孝江回忆,当时怀着紧张的心情完成了人生的第一次献血,也正是通过这次献血,商孝江对于无偿献血有了初步了解,由于当时献血是半年一次,考虑到男人本来也没出血点,适当的献血有利于新陈代谢,也是有利于血液再生,既利己又利人,商孝江此后的十几年一直坚持无偿献血。
2003年,商孝江随家人回到故乡聊城,成为市行政执法局的一名职工,环境和工作的变动,并没有改变他对无偿献血这一行动的坚持,回到聊城不到两个月,商孝江又主动走进了献血车。对于商孝江十几年如一日坚持无偿献血,家人由不理解到支持,再到效仿,现在商孝江的同事、侄子都加入到了无偿献血的队伍,奉献着自己的爱心。
茌平蔡文合夫妇:照顾孤寡邻居40载
“算起来应该有近40年了,大爷的一日三餐,生活起居都由我和老伴负责。”茌平县温陈街道后园村的蔡文合对记者说,自打成年娶了媳妇,照顾与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老邻居就成了他们生活的一部分。
蔡文合口中的“大爷”是今年92岁的孤寡老人蔡文东,40年来蔡文合一家肩负着照顾他的责任,让老人感受到了亲人的温暖,演绎着邻里守望的浓浓真情。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蔡文合和妻子看到只身一人的蔡文东生活十分困难,就总是力所能及地帮助他。那时,蔡文合家里并不富裕,“有时候一块豆腐就要吃上一天,尽管饭菜一家人不够吃,我们也要多盛出一些给他送去。”
夫妻二人对老人的悉心照料让自己的两个儿子没少“吃醋”,“小的时候家境不好,家里难得包两盘韭菜饺子,俺娘端起一盘就给‘老爷子’送去,俺们兄弟俩的衣服一攒一个月才洗,‘老爷子’的衣服脏了俺娘就马上洗出来……”“谁不疼爱自己的孩子啊,可每当孩子抱怨时,我都会严厉地教育他们要尊老,‘老爷子’和我们邻里邻居这么久,咱得有情有义。”蔡文合说。
远亲不如近邻,蔡文合一家尽心尽力地照顾着年迈的老邻居,这段邻里情谊传为佳话。“有一年冬天,大爷支气管炎犯了,文东叫了俺们几个人一起推着手推车,一路把他推到丁块卫生院治疗。到医院已经是深夜,文合将老人背进医疗室,医院的大夫都以为文合是他的亲儿子呢!”村支书吴延洲赞赏地竖起了大拇指。
去年年初,细心的蔡文合发现老人吃不下东西,一包麦片要吃上很久,他急忙将老人送去医院治疗,检查后得知是患了肠炎。住院期间,蔡文合夫妇日夜守在老人身边照应,一日三餐妻子做好了给老人送到医院,老人爱吃什么,就给老人做什么。老人有时候糊涂了,大便弄到被褥、衣服上,蔡文合毫不嫌弃地给清洗干净。“这么多年了他与我们相依为命,我们待他如同自己的长辈。”蔡文合说。
如今,蔡文合与妻子已年过花甲,尽管腿脚已不如从前利落,但依然尽心地照顾着他们的老邻居。“我们做邻居很多年了,我和媳妇喊她‘大爷’,我们不仅尽己所能地照顾好他的生活,更尊重他,把他真正当做我们家庭的一员。”蔡文合希望老人能真正感受到家庭的温暖。
孙希贤、孙义涛:父子接力无偿照顾智障老人三十余载
在孙庄村有孙、宗、秦三个姓氏,整个村庄只有81岁的智障老人秦普玉一人姓秦。因为机缘巧合,秦普玉来到了孙希贤家里,目前,这个家庭已经收留照顾非亲非故的老人三十几年,村里人也已经把他们当成了一家人,而秦普玉也确实成为这家里的一分子。如今,孙希贤夫妻俩年龄大了,儿子孙义涛接过了继续照顾秦普玉的接力棒。
秦普玉从小智障,母亲在他年少时便已经去世,父亲、哥哥相继去世,家里便只剩下秦普玉。秦普玉自己做不了饭,平时靠村里人帮助艰难度日。上世纪八十年代,阳谷县七级镇孙庄村的孙希贤和老伴儿杜桂英开了一家磨坊,年过五旬的秦普玉经常来磨坊逛荡。孙希贤就让秦普玉帮忙干点零活,中午留他一起吃午饭。再到后来,秦普玉便直接住下了。还是孩子的孙义涛和这个“憨哥哥”关系融洽,打成一片。
1993年,南水北调工程迁占,孙庄村搬迁,孙希贤家的磨坊不开了。而且,当时孙义涛就要结婚,家里住房紧张。秦普玉一个远房亲戚跑来劝秦普玉去敬老院,秦普玉坚决不从,像孩子一样大哭大闹。他已经把孙家当成了他自己的家。孙希贤和儿子孙义涛决定让秦普玉跟着他们搬家,让他留下来继续住。逐渐地,秦普玉便成了这个家庭的一分子,户口也落在了孙希贤家里。
今年秦普玉已经81岁了,却像个老小孩,生活的很“任性”,这三十几年来也没少给孙希贤一家惹乱子,每次出事儿,他们都上门给人家说好话。秦普玉还曾因吸烟惹的家中着火,幸亏孙希贤父子及时将他从屋里拉出来,不然后果不堪设想。智力低下的秦普玉脾气却很大,耍起小孩脾气时常让孙希贤一家人哭笑不得,但孙家人就权当他就是一个“老顽童”,笑笑也就过去了。
孙希贤一家对秦普玉照顾有加。孙希贤全家人都不喝酒,每顿饭都给秦普玉准备二两小酒。秦普玉喜欢吃肉,过年过节、村里吃喜面也总少不了秦普玉,喜欢吃素食的孙希贤经常买几斤肉给秦普玉解馋。如今,81岁的秦普玉身体硬朗,成为村里年龄最大的老人之一,每天搬着马扎去村子里遛弯,到点了回家吃饭。
秦普玉也懂得感恩,让孙希贤一家心里也很温暖。虽然孙希贤年龄比秦普玉小,但是辈分比秦普玉大。每年过年秦普玉都按照农村老传统,很正式地给孙希贤磕个头,拉都拉不住。
三十年如一日,孙希贤无怨无悔地义务照顾着秦普玉。岁月流逝,当年还年富力强的孙希贤如今已是满头白发,身体、精力已经大不如前。儿子孙义涛接过父亲的“接力棒”,主动承担起赡养父母、照料秦普玉的的任务。
原创:聊城大众网
编辑:鸟哥
版权归本平台所有,转载请注明来源
聊城大众网聊城新闻第一站讲述咱聊城人自己的故事 快来加入吧微信号:liaochengdazhongwang(扫码关注)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李乐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