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聚心汇力 推动高质量发展——美丽蝶变看冠县

2019-10-31 09:46:00 来源: 冠县在线 作者: 许永飞

 

 

  “一县连三省”彰显了冠县的独特区位优势。冠县位于冀、鲁、豫三省交界,是山东省的“西大门”,省际联通的重要枢纽。这里既紧靠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又面向市场广阔、资源丰富的中西部内陆省份,是齐鲁西进、晋冀东出的支点县和开拓中原市场的理想之地。
  冠县人文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冉子在冠县讲学传道并终老于此;孟子在冠县发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大丈夫豪言;辽国萧太后兵临澶渊留下千年萧城遗迹;元代大诗人元好问在冠县写下众多诗词名篇;清末武训行乞兴学成就“千古奇丐”美名;革命战争时期冠县被誉为“鲁西北小延安”。
  冠县春有繁花似锦,夏有百里林海,秋有硕果飘香,冬有温泉宜人,是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县和“鸭梨之乡”、毛白杨之乡、灵芝主产地和名特优果品生产基地,入选山东省首批旅游强县、山东县域旅游品牌十强、山东县域旅游金榜品牌。

  全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县、全国造林绿化百佳县、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省粮食“十连增”优胜单位、省级卫生县城、省首批旅游强县、省太阳能应用示范县、省级文明县、省级园林县城、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荣誉和成绩,彰显了冠县人民70年来的奋斗与拼搏,汗水与荣光。

  新中国成立后,冠县人民在党和国家富民政策的指引下,埋头苦干,创新实干,在抢抓机遇中创新突破、耕耘希望、逐梦发展、破浪前行,让这片沉寂了千年的土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创造了一个个“无中生有”“有中创优”“优中做强”的发展奇迹;

  改革开放以后,冠县跨越发展的“基因”被激活,广大群众解开了思想的枷锁,灵活了筋骨,增长了才干,迈开了双脚,演出了一幕幕快速发展的精彩活剧,群众幸福感、获得感显著增强;

  党的十八大以来,冠县县委、县政府团结带领全县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按照“新时代兴聊十大工程”要求,自抬标杆,奋力赶超,整体工作争先进,单项工作争第一,努力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数字见证发展:冠县地区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0.92亿元提升到2018年的324.44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从1978年161元增长到2018年的41029元;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从1978年的63元提升到2018年的13325元。三次产业更趋合理,产业占比从1978年的70.6:18.5:10.9变为2018年的15.6:46.2:38.2。

  2019年1—6月份,全县完成生产总值189.9亿元,增长9.7%,增幅全市第一;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95亿元,增长3.6%,增幅全市第三;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7.4%、8.8%。

  一串串箭头向上的经济指标,一个个不断攀升的民生数字,一项项改革创新取得的成果,彰显着冠县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千钧力道。

  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冠县坚持把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作为引领经济发展的总抓手,以产业为依托、企业为主体、项目为支撑,更大力度推动存量变革、增量崛起。研究制定《关于支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项目建设的意见》,设立新旧动能转换基金,建立县级新旧动能转换重大项目库。建立“9+6”协调推进体系,对九大产业集群,逐一建立“5个1”推进体系,对项目、人才、资金、基础设施、新要素和政府服务六大支撑逐一建立“3个1”协调推进体系,成立九大产业集群和六大支撑推进专班。对接全省“十强”产业、市九大产业集群,精品钢板年综合加工能力1100万吨,拥有纱锭150万枚,服装年生产能力1200万件,交通安全设施产品占全国市场份额50%以上,以稀土永磁、纳米陶瓷、新型建材为代表的新材料产业初具规模。冠洲集团、冠星集团、星瀚股份等一大批民营企业茁壮成长。着力创建全国金属镀涂复合材料质量提升示范区,规划建设纺织服装产业园、高端智能机械生产基地,打造全省乃至全国重要新材料产业基地。实施“中华第一梨园”提升工程,成功举办第十四届梨园文化观光周、第二届灵芝文化节,创建国家级4A级景区1处、3A级景区5处、2A级景区3处。总投资5亿元的宝信铁路物流项目,铁路货场已经开通。

  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速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编制完成《冠县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加快推动“五个振兴”实现新突破、取得新成效。打牢产业振兴这个基础,从2002年到2014年,粮食生产实现十二连增,突破“吨粮县”标准,今年小麦总产39.6万吨,增长25.1%,平均单产增长23.7%。年销售收入100万元以上的各类涉农型龙头企业达112家,拥有国家、省、市级重点龙头企业53家,种粮大户达115户,家庭农场85家。相林而生,郁郁葱葱,全县有林面积40万亩,林木覆盖率达33.6%,其中,新优果品面积达35万亩,产量达47万吨,年创产值8亿元,占全县农业收入的25%。成为全国知名的灵芝生产经营集散地,灵芝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四成以上,“冠县灵芝”被评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冠县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城市化发展的新趋势,在财政收入薄弱的情况下,实施了系列民生城建工程,县城规划面积49.44平方公里,已建成区面积25平方公里。2009年至2019年,分三期治理清泉河,实现岸绿、水清、景美。传承红色基因,铸牢文化振兴灵魂,持续开展乡村文明行动,推进移风易俗。优化生态振兴,推进“自主治理”,实施“七改”工程,提升乡村颜值。加强组织振兴这个保障,实施村党组织带头人队伍整体优化提升行动,持续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乡村组织体系不断健全完善。
  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深层次激发动力活力。稳步推进重点领域改革,实施支部书记享受副科级经济待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统筹整合县级涉农资金等一批改革事项,信访“一案四查”创新做法在全省推广。建立数字化城市管理运行平台,综合行政执法改革走在全省前列。全力抓好“双招双引”,倾力打造“政策洼地”,创造最优、最特、最宽松的发展环境。制定《冠县招商引资激励政策》《关于实施招商引资工作目标责任制意见》《关于充分发挥五大主导产业专班作用进一步加大产业招商力度的实施意见》,夯实招商工作支撑体系。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实行“一枚印章管审批”。编制1177项“一次办好”事项清单,企业注册“一站式”办结,最快1个工作日完成;不动产登记“三审”变“一审”,5个工作日办结;环评报告书审批时限压缩为20个工作日;探索容缺受理政务服务模式创新,不断压缩办理时限。持续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实现全县自营出口总额17.8亿元,全市第二;“一带一路”出口额7.3亿元,全市第一。
  倾心保障和改善民生,人民群众获得感持续增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断提高人民群众获得感、满足感和幸福感。以弱财政扶持大民生,每年民生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八成以上,“共享”的发展理念得到切实落实。成功创建义务教育均衡县,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升,学校成为全县最美建筑。以冠县人民医院、冠县中心医院为核心,与乡镇卫生院建立了两个县级医疗集团共同体,助推分级诊疗制度的形成。积极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切实加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全面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城镇就业持续增加,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84%以内。脱贫攻坚,初心如磐,省定重点贫困村全部摘帽,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目前脱贫享受政策14914户27352人,基本完成脱贫任务。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守生态保护红线,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巩固提升流域水质,扎实推进净土行动,河长制、路长制深入实施,清河行动成效明显,县域生态环境持续优化。投入5800万元的天网工程建成投用,保持扫黑除恶专项斗争高压态势,深入推进“攻坚战”“破袭战”,开展涉黑涉恶线索“百日核查”行动,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坚定落实管党治党责任,全面从严治党走向纵深。以政治建设为统领,思想建党、纪律强党、制度治党同向发力,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扎实开展好“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坚持好干部标准,大胆选拔任用担当作为、实绩突出的干部,果断调整不担当、不作为的懒政怠政干部。积极践行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坚持抓早抓小,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持续释放越往后执纪越严的强烈信号。坚持严管与厚爱相结合,为敢于担当者担当,为敢于负责者负责。持续加大财政投入,全县村均运转经费达到10万元,村党支部书记待遇报酬平均2.4万元,村“两委”干部待遇报酬平均7000元。加强警示教育,选取正反典型案例拍摄警示教育片,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建全完善容错纠错和澄清正名等正向激励机制,通过合理容错、及时纠错、澄清保护,依法打击诬告陷害行为,营造干事创业良好氛围。
  时光的年轮刻下奋斗的足迹,历史的巨手翻开梦想的新篇。
  新时代,新作为。冠县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在争创一流中走在前列,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创造无愧于新时代的新业绩!

 

初审编辑:李乐涛

责任编辑:张令可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