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李乐涛
责任编辑:杜静
编者按:
高唐县,地处山东省西北部,位居济南、德州、聊城三大城市构成的金三角中心。高唐是千年古县,迄今二千余年历史,属中华民族黄河文化发祥地之一。历史上高唐就“居中原衡衢”,有官马大道“南通吴会,北拱神州”,地理位置优越;受黄河文化的孕育,素有“上古之民朴、中原之士敦”的美誉.
高唐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人杰地灵,物阜民丰,涌现出无数英雄豪杰。这些人创造了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也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构筑起这座城市的文化品格。高唐尤以书画文化著称,底蕴丰厚,涌现出大批诸如李苦禅、孙大石等书画名人,有“湖光山色小苏杭,诗情画意金高唐”之美誉。
生活在一座城市,要读懂她的内涵,了解她的故事。高唐,值得我们无限品读。即日起,大众网特别推出一档人文地理类新闻栏目--《高唐印记》,在往事中诉说高唐历史,在现实中描绘高唐发展,在历史、现在、未来的穿越交错之间,记录高唐,爱上高唐。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李鹏 通讯员 娄晓
在高唐县赵寨子镇北街村,曾有一段永不褪色的红色记忆。战火硝烟的岁月,红色火种在这里燎原,革命英烈的悲壮事迹在这里世代流传。日前,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走进北街村,探寻祖辈曾经留下的革命印记,聆听一段段可歌可泣的军民同舟共济的悲壮事迹。
在北街村的红色教育基地,党支部书记张宪贵拿出一枚枚军功章和沉甸甸的奖杯,同时指向一面光荣榜,一段红色故事娓娓道来。“他们都是俺们村走出的军人,他们在战场上不怕牺牲,与敌人战斗,用鲜血换来了我们的幸福生活。那一年,有个人叫张秀泉,他就是我的的老爷爷。”
兑换麻籽油秘密入党 回乡点燃红色火种
谈起曾祖父的事迹,张宪贵内心颇为激动。他讲述,1938年春,家中经营着榨油房,经常推着红色独木轮小车外出兑换麻籽油的张秀泉在冠县兰沃一个车马店里秘密加入了党组织。这个车马店是党组织的一个地下联络站。不久,张秀泉又发展了本村邻居,同样经常外出做换油小买卖的张瑞岩。就这样,当时的张庙北街村有了当时清平县最早的共产党员。
82岁老人张艺民在高唐县宣传部门退休,对村里红色革命史颇有研究。张瑞岩在世时,多次对张艺民讲过张秀泉的故事。张艺民说,张秀泉为人豪爽,喜欢结交朋友。入党后,党组织交给他们的任务是组织抗日武装、拉队伍,当时他物色了十多个人,但由于当时日伪势力强大,队伍没拉起来。
1943年秋天,清平县建立了县大队,姬曾同志担任县长兼县大队大队长。这天,县大队执行任务的游击队员从村后西北杨家坟地隐蔽待命,夜幕降临,午饭还没吃上的游击队员们体力下降,党组织就派人联系张秀泉、张瑞岩。在接到消息后,两人赶紧让家人蒸了两锅窝窝头,把热窝头装在一个大篮子里捂好,趁天黑,一个人先从寨墙溜下去,另一个人用绳子把篮子放下来,一路小跑五里多路送到,让饿极了的游击队员们吃上了一顿饱饭。
1945年秋天,日本投降前夕,张秀泉被反动集团杀害。1946年解放后,党的县区乡政权组织建立后,上级开展“明党运动”公开党员身份。这时,张瑞岩向党组织表明了自己的党员身份,同时也证明了张秀泉的党员身份。党组织经过调查,情况属实。周围人这才了解了了他们两人的党员身份。不幸的是,1972年春天,张瑞岩在到赵寨子公社开党员大会时,途中遭遇车祸身故。
陈赓大将曾住张庙村 拥军优属成就“报国村”
张庙曾是一大村,处在清平高唐两县交界处,村里有党组织活动,群众基础好,队伍便于隐蔽,从这里到高唐县城不到30里地。1938年冬天,陈赓率领的386旅在河北曲周县的香城固,打了一场伏击战,消灭日军300多人,大获全胜。后来队伍撤到冠县修整,他们从冠县出发,途径张庙北街村,居住于此。由此再出发,打进了高唐县城。
“吃过了饭,八路军就出发了,是俺爹带的路,打进了高唐县城。”76岁老人徐富政每当说起父亲给八路军当向导带路的这段经历,特别自豪。他的父亲叫徐金和,担任向导,随时都面临生命危险,直到解放以后,徐金和才敢讲起他为八路军带路的事情。
不过,徐金和老人始终不知道,他当年当向导的那支队伍便是陈赓旅长率领的386旅。张印旺老人直到去世,也不知道曾在他家东屋住过一位在一个锅里吃过饭的八路军首长,一位后来的开国大将。
八路军严明的纪律和视百姓如亲人的优良传统,对北街村民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北街村,现役军人徐桂宁一家是个典型的军人家庭,从新中国成立前到现在,全家三代人中已有8人参军。
据张宪贵介绍,1947年,解放初期,冀鲁豫解放区号召翻身青年农民积极参军,当时不足400人的张庙北街村有30人参加了解放军,是当时高唐县参军人数最多的村。新中国成立后,参军报国的红色传统被发扬传承下来,历届村“两委”都积极输送优质青年应征入伍、拥军优属,为军属排忧解难,让入伍战士在部队无后顾之忧,安心服役。
初审编辑:李乐涛
责任编辑:杜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