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迟晨
责任编辑:李兆辉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在全社会各条战线大力弘扬黄河文化,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要使命,其中校园是传承和创新传统文化的主阵地。小学是少年儿童学习教育的初始阶段,紧紧抓住这个学习认知提升的关键期,因地制宜采取可行的方式,在小学地方课程中开设黄河文化课,在他们心底植下黄河文化的种子,能够有效增强小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从而达到将优秀文化内化于心灵的目的。东阿县实验小学开展了形式多样的黄河文化教学,充分发挥先进文化的育人功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开设黄河文化课程正当其时、恰逢其势
黄河孕育了伟大的中华民族,九曲黄河磨砺了中国人民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英雄气概,黄河桀骜不驯、一泻千里、奔腾咆哮已成为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基因和标识,其鲜明的个性留在全体中国人民独特的记忆之中。2019年,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全国大中小学和机关、企事业单位纷纷掀起了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的热潮。小学阶段包含长达六年的学习,对于今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养成至关重要,对于小学教育工作者来说,传承弘扬黄河文化责无旁贷、义不容辞,而做好这项工作的重要途径就是开设黄河文化课程,利用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黄河文化对小学生进行教育,促进其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情感认同,增进其民族自豪感、自信心,进而为以后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打下基础。东阿作为山东重要的沿黄县,河道全长56.59公里,各种历史史料、人文及工程景观、文化遗迹等交相辉映,有着巨大的黄河文化资源优势。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更要求东阿各级学校扛起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的重要使命,延续历史文脉,将璀璨的黄河文化总结利用、传承下去、传播开来。
二、结合小学生年龄特点,循序渐进设置黄河文化课程
小学阶段较长,分为高年级(5~6年级)、中年级(3~4年级)、低年级(1~2年级)。要想开展好黄河文化课程,应当根据不同年级的年龄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
低年级阶段,由于学生年龄较小,基础薄弱,对事物的思考较为肤浅,应当以感性认识为主。这个阶段可以通过浅显易懂的图片、视频、漫画等开展教学,让学生对黄河有初步的轮廓认识。也可组织对黄河的零距离认知,让低龄儿童亲身感受黄河是怎样一条河流、黄河的壮美、黄河的生态环境等直观要素。
中年级阶段,学生已经掌握基本的读写技巧,可以开展适量的课堂教学,学生也可以通过讲故事,举办朗读、板报、小广播等活动展现自己对黄河的认知。需要注意的是,在小学中年级阶段已经可以普及一些法律常识,及时教育引导他们亲近母亲河、保护母亲河。
高年级阶段,学生认识能力有了全方位大幅提升,这个阶段获取知识的方式已经从被动感知转变为主动感知,可以组织学生拍黄河、讲黄河、写黄河,还可以通过听讲座、听报告、上网查询等方式获取有关信息和知识。此外还可组织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和艺术方式,将“心目中的黄河”表现出来,如口述、演讲、绘画、手工、歌曲、舞蹈等。
三、黄河文化课程应创新教育方式,彰显时代气息
黄河文化会直接影响、培育、塑造一个人的文化心理结构。从时间上来说,黄河文化包括已经形成的古老的历史文化、需要人们挖掘提炼的沉睡在某个角落里的黄河文化和正在塑造形成的新时期的黄河文化。无论是哪个时代的黄河文化,所衔接的都是目前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这就要求我们创新性继承、创造性传播黄河文化。
如古代诗歌词曲中就有大量关于黄河的脍炙人口的名句,其中包括王之涣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刘禹锡的“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大诗人李白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等。我们可以借助声、光、电等现代技术,通过图片、视频、动画赋予这些诗词独特的意境之美,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表现出来,把跨越时空、富有永恒魅力的黄河文化弘扬起来。伴随着信息化的不断发展,新兴媒体影响力越来越大。我们也可以借助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现实等,把历史上与黄河有关的名人纪事、治水故事、清官廉吏,如大禹、苏轼、于成龙、林则徐等造福一方百姓的治河故事拍摄成短剧,作为小学黄河文化教材的一部分。
万里母亲河,大美在东阿。要想让绿色常在、生态宜人,必须付诸实际行动,人人参与到保护母亲河的行动中去。比如可以在小学生中通过开展志愿活动、评选黄河小卫士、环保小标兵,激发他们的责任感、使命感。
河文化的课程设计,要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这就要求我们充分挖掘与黄河有关的文物、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传播更多承载黄河文化的优秀作品。一次黄河大合唱、一次黄河故事大赛、一次黄河岸边徒步之旅、一次黄河文化遗迹考察、一次近距离触摸黄河灌区、一次面对面治黄先进人物的访谈,都能带给学生精神的洗礼和不同于课堂灌输的感受。
黄河文化可分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以东阿县为例,物质文化包括黄河河道、堤防、险工控导、水利设施、跨河桥梁、建筑物、治河工器具、艾山卡口地理标识文化园、东阿黄河法治文化广场等;非物质文化包括治黄英雄人物的事迹、治河历史、黄河大秧歌、撒河灯、东阿杂技、梵呗音乐、历史传说、红色革命故事等。如何才能把海量的文化资源整合利用起来呢?东阿县实验小学在教学中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方式:
一是传承历史文脉,将黄河文化与中华文明史,黄河变迁与朝代变更、革命战争故事、近现代治黄历史等结合起来,让独特的黄河文化融入课堂教学之中,在每周的地方课程中适量增加“黄河文化课”。2022年4月,东阿县实验小学举行了主题为“用黄河精神培根铸魂”的班主任工作论坛,大力倡导黄河文化进课堂。
二是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好黄河工程、防洪设施、工器具等实物,主要通过现场教学、亲身感悟、参观考察、游览等方式开展,实践证明这种方式比单一的课堂教学效果要好。2023年3月,东阿县实验小学深挖本土资源,以黄河文化引领思政教育,创新方式方法,将黄河文化课堂设在东阿黄河险工坝岸,分批组织数百名学生体验“沉浸式”黄河思政课教学,让黄河文化在教育版图上“活起来”。经过调查问卷和充分了解,学生普遍对这一教学方式印象深刻。
三是凸显黄河文化的独特之美,浸润学生心田。让历久弥新的黄河文化传递时代声音,将黄河文化中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集中展现出来,如在同黄河水患灾害斗争中体现的自强不息、自力更生的精神,在黄河之滨黄土地上繁衍生存体现出的吃苦耐劳、顽强拼搏精神,在黄河沿线与敌斗争中体现的同仇敌忾、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等等。让黄河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承接,不断增强学生文化自信。
五、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目前在小学地方课程中开设黄河文化课程仍在不断探索之中,课堂教学内容呈现机械化、碎片化特点,亟需一部系统、完整、权威、接地气的教材;网络上也拥有大量有关黄河的视频短片,良莠不齐,在开展有关教学时需要鉴别筛选,应当组织有关专家学者或者经验丰富的教师,从现有的视频中遴选一部分优秀作品,作为小学阶段黄河文化课程的重要辅导资料;在小学阶段开展有关黄河文化的教学还缺少必要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希望以上问题能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并采取务实措施逐步予以解决。
总之,小学正处在获取文化知识、形成价值观念和价值判断的起步阶段,传承弘扬黄河文化非常必要、须从娃娃抓起,教师不仅要通过课堂教学开展黄河文化教学,更要通过创设一个黄河文化情境,分年级、创新开展教学,丰富小学生的黄河文化体验,通过开放式、浸润式教学让处在生长发育期的少年儿童在潜移默化中受到黄河文化熏陶。我们坚信,只要广大教师从点滴做起,不弃微末、不舍寸功,大力开展黄河文化教学实践探索,一定会让母亲河在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征途上大放异彩,也一定能培养出具有黄河精神特质的“四有”新人。(沈臣 徐广利)
初审编辑:迟晨
责任编辑:李兆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