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李乐涛
责任编辑:刘彦芬
枣科杨村120人的联防队(图片源于东阿县志)
枣科杨村抗战中保存下来的老房子
大众网·海报新闻东阿12月23日讯(记者 迟晨 通讯员 李玉刚 朱凤杰 周志远)家住东阿县姚寨镇枣科杨村的95岁老人崔德邵,走起路来一条腿格外费力。“他这条腿就是‘二鬼子’造下的孽!”老人的老伴张兰香说着就抹起了眼泪,“那年惨啊,俺娘、俺妹妹还有全村好几十口人都被害了!”
张兰香老人口中的惨案,发生在1945年正月初七。现年77岁的枣科杨村原党支部书记杨玉峰有一份保存了几十年的“枣科杨惨案”损失清单:牺牲民兵28人,遇害无辜群众3人,被捕23人、受伤17人,被敌人烧毁房屋253间、柴草10万余斤、树木200多棵……
“跟着共产党打鬼子”
枣科杨村位于东阿县与茌平县交界处,解放前全村共有102户500多人,其中青壮年不足200人。抗日战争时期,枣科杨村四周有多个日伪军据点,敌人经常到枣科杨村追粮逼款、伤害村民。1943年,村民杨玉梅当上村北沙土寺围子日伪军的连长后疯狂进村征兵,做不通工作就立即抓走,村民们苦不堪言。一天晚上,杨玉梅到邻村找人,中共地下党组织负责人董建英闻讯,立即带领抗日武装在路上设伏并将其击毙。此后,枣科杨村再没有人去当过“二鬼子”。
中共地下党组织铲除了汉奸杨玉梅,也在村民心中种下了“跟着共产党打鬼子”的火种。1943年下半年,党组织来枣科杨村发动群众组建抗日武装力量,村里的青壮年踊跃响应,很快就组织起一支25人的联防队。党组织和村里共同出资购买了大刀、红缨枪、七九式步枪等武器装备。到1944年底,联防队已发展到120人。为了保证武器供给,村民们砸碎自家的铁锅做成火药,枣科杨村逐渐成为共产党八路军信得过的堡垒村。据原民兵队长刘安之讲,时任鲁西军区第一军分区司令员、冀鲁豫军区第一军分区司令员刘贤权同志曾携家属在村民杨玉岐家住了半年时间,时任冀鲁豫军区副司令员刘志远同志也曾在村中暂住。
谱写“血与火”英雄赞歌
1945年正月初七晚上,八路军三团的一个连住进了枣科杨村。不久,哨兵就在村西发现了伪军的探子。探子被打跑后,连领导分析敌情,认为敌人很可能会调集大部队来围剿。为避免正面作战伤害到村民,他们于次日凌晨由民兵杨文海引路,顺赵牛河向西南方向转移。
部队转移不久,附近驻扎的1000多名日伪军带着机枪、大炮包围了枣科杨村,村抗日联防队随即奋起反击。由于民兵杨西才射杀了敌方一名机枪手,日军认为村里有八路军,随即展开了疯狂的进攻。民兵杨玉元在村西南角岗屋边喊边向敌人射击来吸引火力,不幸当场牺牲。哥哥杨玉路拾起弟弟的枪继续和敌人拼命,也中弹牺牲。眼看子弹快用光,队长杨立秀提着铡刀带领民兵向敌人冲去,进行最后的厮杀。由于敌我力量太过悬殊,大部分同志牺牲或受重伤,村子最终失守。
敌人进村后到处搜捕,村子被一片火海笼罩。八十多岁的老人杨瑞长面对敌人“八路军哪里去了”的逼问一声不吭,被刺刀刺伤,几天后含恨而死;民兵杨玉生不幸被捕后纵身跳进村东水井里,宁死不当俘虏;崔德邵与刘中之被捕后被送往日本当劳工,趁敌人不备纵身跳下火车,落下了腿部残疾……
这场战斗从黎明持续到上午10点,时长四个多小时。在战斗中,村民们以一敌十,宁死不屈,有26名阵亡民兵被党组织追认为革命烈士。英勇的枣科杨人民,用鲜血和生命谱写出了一曲荡气回肠的英雄赞歌。
初审编辑:李乐涛
责任编辑:刘彦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