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李兆辉
责任编辑:杨霄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邢永亮 茌平报道
聊城市茌平区杜郎口镇鲍庄新村党委成立以来,一直把土地托管服务工作作为乡村振兴和农村党建的一项重点工作来抓,以“流转大方、整村托管”为方向,依托“供销社+土地股份合作社+农户”的有效模式,积极探索推动土地托管新模式。目前鲍庄新村鲍庄网格党支部已托管2500亩,增加村集体收入30万元,成为全市整体托管的第一个网格村。
强化党建引领,创新托管模式。
为了更好的开展规模经营,实现农村资源高效率的重新配置。鲍庄新村党委把一家一户分散的土地集中到合作社,本着依法自愿、有偿规范的原则,签定托管服务合同。通过规模化的托管服务,既实现了农民群众打工种地两不误、双增收的目的,还为外出务工的父老乡亲保留了完整的返乡退路,同时促进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避免了土地非农化、非粮化的问题。全程积极推动“党支部领办土地股份合作+全程托管服务”模式,引导农民以土地经营权入股,党支部领办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实行“保底收益+盈余分红”的经营模式。通过村集体牵头、合作社为主体、农户参与的形式,推动全镇土地集约化、规模化。鲍庄村党支部在土地托管中充分听民意、聚民智、集民意,在不改变土地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的前提下,本着“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让农民自觉自愿签订土地托管草拟合同,确定托管地块。通过市场化手段和利益联结机制,把供销社与农民、村集体结成紧密、稳定的利益共同体,使农民、村集体、供销社在合作中持续获益。最终敲定的保底收益是每亩900元,盈余分红由企业、村民按照四六比例分配。由于整村托管,小块改成大方,过去的地边地堰、生产路得到重新利用。鲍庄网格填平了23条废弃沟渠、复垦14条生产路,硬是让耕地实现了“逆增长”,村里“长出”297亩地。
广泛开展政策宣传,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面对“新的土地管理模式”,为了让村民全方位多角度的了解并参与,杜郎口镇鲍庄新村各网格支部充分发挥党支部领头羊作用,依托村党支部做好群众工作,夯实支部书记的主体责任。新村党委书记、第一书记及网格支部书记到先进地区学习土地托管经验,并邀请区合作社领导开展了土地托管相关政策解读及业务培训,让镇党员干部首先认识到开展土地托管工作的积极意义。学习观摩后,召开专题会进行研究部署,将外出学习经验与本地实际相结合,探索分析适合本镇实际的推广模式。通过召开村干部会、党员会、村民代表会、群众会等广泛宣传政策,向群众讲清楚可以通过“保底收益+盈余分红”分配机制增收收入,在宣传引导过程中,突出政府主导作用,以政府公信力作为群众定心丸。村“两委”干部带头配合土地托管项目实施,普通党员积极响应带头签订土地托管合同,进一步引导村民主动参加托管,积极主动配合土地托管,全面推动工作落实。
大力发展土地托管,托起乡村振兴新希望。
实施土地托管是促进农民增收、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之举,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有力模式。鲍庄新村党委培养专业人才,让专业的人种专业的地,让越来越多的农民可以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减轻乃至摆脱对土地的依赖,为实现未来农村合理布局、实现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的根本转变创造条件,为乡村振兴打下坚实基础。合作社组织20名青年到茌平佳乡田园公司参观学习高科技温室大棚蔬菜种植项目,学理论,重实践,进一步加强农业人才队伍建设,助力乡村人才振兴。土地托管后,合作社为做好日常维护工作,结合“田长制”各网格支部分配人员进行巡田,及时发现处理田间问题,保证增收效益。2021年底,合作社成员在巡田时,发现个别地块有麦苗出现冻害,于是迅速联系省供销合作社派来镇压机,避免了大面积冻害发生。
目前,杜郎口镇共有13个自然村完成托管土地8000亩。今年该项工作将在6个新村中协同推进、以点带面、全面铺开,着力打造乡村振兴的“杜口模板”。力争完成鲍庄南大方、丁刘东大方2个万亩大方,增加村集体收入240余万元,推动杜郎口镇村集体经济高速发展。
初审编辑:李兆辉
责任编辑:杨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