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注册

为民生 抒民意 解民忧 新闻热线:0635-8800121转601

投稿信箱:dzwlcjzz@126.com

当前位置:首页 > 汽车 > 论坛热帖

免征购置税落地 新能源车仍需政策“施肥”

来源:大众网聊城   作者:刘兴龙   2014-07-14 12:55:00

关键词:新能源汽车 施肥 劳务税 政策效果 免征

7月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自2014年9月1日至2017年底,对获得许可在中国境内销售(包括进口)的纯电动以及符合条件的插电式(含增程式)混合动力、燃料电池三类新能源汽车,免征车辆购置税。

  7月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自2014年9月1日至2017年底,对获得许可在中国境内销售(包括进口)的纯电动以及符合条件的插电式(含增程式)混合动力、燃料电池三类新能源汽车,免征车辆购置税。有关部门要抓紧制定公布车型目录。

  市场人士指出,今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车产销数据同比增长逾两倍,不过相距2015年累计产销50万辆的目标依然遥远。未来,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仍需获得政策在扩建充电设施、打破地方保护等方面的进一步支持。

  有助新能源车推广提速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董扬指出,“税收的减免无疑将有利于新能源汽车消费。另外,车辆购置税归中央固定收入,地方政府收入不会因此受损,也就不会降低地方政府支持新能源汽车的积极性。”

  国家税务总局货物和劳务税司副司长林枫介绍称,为扶持电动汽车为代表的新能源汽车产业,促进汽车行业节能减排,现行消费税政策规定,电动汽车不纳入消费税征收范围。此外,目前新能源车辆购置税率约为8.5%,如果免征该税收,将有效降低购车成本,有助于新能源车推广提速。

  一位汽车行业专家指出,相比于此前的补贴政策,此次免征车辆购置税对于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推动力将会更大。一方面,从政策效果来看,我国曾经在2009年出台汽车产业和钢铁产业调整振兴规划,针对小排量汽车减免车辆购置税,催生当时汽车产销量实现了爆发式增长;另一方面,由于存在地方保护的因素,地方补贴迟迟无法落实,导致新能源汽车异地推广面临困境,而此次购置税免征打破了地方界限,所有的新能源汽车都将受益于利好政策带来的价格优势。

  当然,单凭降低价格并不能完全解决新能源汽车产业存在的问题。目前车市竞争激烈,只有增强新能源汽车对传统能源汽车的可替代性,提高新能源汽车的性价比,才能在市场上对传统高耗能汽车起到挤出效应。

  董扬强调,目前制约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因素还有很多,包括续航里程不足、充电设施缺乏、地方补贴目录亟待打破等,未来国家可能还会出台一系列政策进一步增加新能源汽车的推广力度。

  产销翻番仍需加力

  据中汽协统计,今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车生产20692辆,销售20477辆,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2.3倍和2.2倍,产销量已超过2013年全年数量。其中,纯电动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2185辆和11777辆,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产销分别完成8507辆和8700辆。在新能源汽车的组成中,轿车占绝大多数,占比为77%,客车其次,占比为22%。

  董扬指出,上半年新能源汽车高速增长有两个原因。一是产品更好用。前几年,汽车企业虽然注重节能环保的宣传,但是新能源汽车续航里程、车内空间等指标并不能获得消费者的认可,而经过几年的发展,目前已经有多款具备竞争力的新能源汽车车型推向市场。二是全社会对电动汽车的重视度不断提高,同时政策的支持不断加大。

  需要指出的是,虽然相比于乘用车和商用车,新能源汽车的产销呈现翻番的快速增长,但是由于基数较低,从绝对值来看,距离我国的推广目标依然有着巨大的差距。2012年公布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明确提出新能源汽车的目标为:到2015年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累计产销量力争达到50万辆。

  从前两年的实践来看,地方推广主要依靠模式的创新。安徽省合肥市新能源乘用车实行定向购买的方式,向生产企业、经销商、合作院校等渠道推销;芜湖市则正逐步将公车改革与新能源汽车推广结合起来。但是,要完成产销目标,仅依靠模式创新显然是不够的,北京、上海、深圳等地的新能源汽车推广主要还要发挥市场的作用。

  市场人士指出,政府正在逐步从政策扶持、打破地方保护等方面,为新能源汽车推广营造积极的市场环境。与此同时,江淮汽车、比亚迪、上汽集团、北汽集团等车企不断推出改进车型,也进一步增加了新能源汽车的实用性。下一步,新能源汽车产业亟须在配套设施方面加大投入,增加充电设备的补贴和扩建速度,统一充电设备的标准等。(刘兴龙)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梁建国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