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冠城记 | “曾经住过很多大人物” 中共鲁西北地委旧址 永不消逝的红色记忆

2020-08-06 18:48:08 来源: 大众报业·海报新闻 作者: 高杨

  大众网·海报新闻见习记者 高杨 郑玉冰 冠县报道

  如果要研究中国近代革命史,您会发现,绕不开“聊城”这个名字。在民政部1953年、1979年、1995年的三次统计中,聊城8县(市、区)全部列入革命老区名单,成为山东省为数不多的全市“一片红”的革命老区。民政部公布的首批、第二批抗日英烈中,山东有41名英烈和1个英雄团体与聊城有关。在聊城,革命战争时期的每一个历史阶段都有代表性的历史遗迹留存,这些红色岁月遗留下来的旧址,当年也曾千军万马,根植于这座城市,镌刻着永不消逝的历史记忆。

  在聊城冠县清泉办事处南街村红旗路路西,一处幽深的院落显得格外静谧。它被众多民房包围,人们的生活平静而安详。附近一位居民说,这处挂着“中共鲁西北地委旧址”的建筑,曾经“住过很多大人物”。

  中共鲁西北地委旧址,坐落在冠县县城南街老城区,为清末民初建筑,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鲁西北地区重要的革命历史遗迹。是冠县红色旅游和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基地。步入每个展室,透过细致的文字描写,目睹一幅幅图片,历史在我们的眼前一幕幕重演,字里行间渗透着一个个动人的历史画面。我们不得不由衷地感叹冠县的历史文化之久远和灿烂。

  中共鲁西北地委旧址曾是中共鲁西特委、鲁西北地委、冀鲁豫七地委、冀南一地委所在地。现存房屋30间,共由17座古建筑、7个庭院、1个广场、1个办公区组成,内设冠县党史馆、冠县历史展览馆两个主题馆,其中,党史陈列馆分3个展区10个展厅。在烽火连天的峥嵘岁月中,它像鲁西北的一座灯塔,指引着广大人民群众进行了长期艰苦卓绝的斗争,几届党的地区委员会在这里运筹帷幄,指挥千军万马,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在这里,冠县的历史文化,红色文化图文并茂,一目了然。

  而居民所称的很多“大人物”,如今在这里都能看到他们当年的影子。陈列馆的讲解员介绍,1938年至1946年,这里先后为中共鲁西特委、中共鲁西北地委、中共冀鲁豫七地委、中共冀南一地委驻地,宋任穷、段君毅、赵健民、徐运北、杨易辰、许梦侠等多位国家和地方领导人曾在这里办公和居住。因为地区党、政领导机关和分区部队曾长时间在这里指挥战斗,这里可算得上是鲁西北革命斗争的一处重要指挥所。作为巩固的革命根据地,地区党、政领导机关和分区部队长时间驻扎在这里,当时就被誉为“鲁西北平原上的小延安”;

  在陈列馆里,有一间展室展览着刘伯承、邓小平两位首长在冠县的工作遗迹。据介绍,1939年11月15日,时任八路军一二九师政委的邓小平,经冀南到达鲁西北地区,在冠县、馆陶两县交界处的卫河岸边的秤钩弯村(今属冠县东古城镇),专门召开了筑先纵队和先遣纵队营以上干部会议,对鲁西区委工作做了重要指示。邓小平传达了中共六届六中全会精神,作了关于坚持抗日斗争和整顿军纪的报告。

  针对部队出现的贪污腐败现象,邓小平严厉指出,对贪污分子要严肃处理,贪污500元以上者枪毙。会后,筑先纵队和先遣纵队的领导干部认真贯彻邓小平的讲话精神,严格进行军纪整顿,清除了腐败分子,严肃了部队纪律。

  展室中有邓小平当年用过的茶壶、板床、饼干盒等。讲解员介绍,这是秤钩弯村的村民张宪瑞(音)提供的,当年邓小平等就和警卫员住在他的家里,还送给了他一个木制的饼干盒。在院子的角落里,还有一只小船。几十年风雨侵蚀,小船早已千疮百孔,但仍显得厚重结实。“这是当年队伍过漳卫河时使用过的。”讲解员说。

  一张张图片,一段段文字,记述着历史,

  一个个人物,一件件史事,讲述着过去。

  如今,中共鲁西北地委旧址纪念馆已成为中国革命老区项目、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山东省党员教育活动基地、山东省国防教育基地,更是承载着人们红色记忆的所在。虽然硝烟已经散尽,但在这座民居之中,依然可以触摸到历史的痕迹。

初审编辑:李兆辉

责任编辑:张可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