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李兆辉
责任编辑:张可
大众网·海报新闻见习记者 高杨 实习记者 郑玉冰 冠县报道
武术在中华大地上绵延数千年,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沃土,在当今世界众多的体育项目中,武术是最富哲理的运动,有着五彩缤纷的文化内涵。武术具有极其广泛的群众基础,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不断积累和丰富起来的一项宝贵的优秀文化遗产之一。
在我国武术界素有“南拳北腿山东查”之说,不过,比起“太极”“咏春”这些经常被搬上银幕的“明星”派别,冠县查拳显得“低调”很多。查拳是中国传统武术中的优秀拳种之一,盛行于山东、河北、河南、北京、山西,后遍及海内外,尤以在回族群众中流传更为广泛。
事实上,早在2008年6月14日,国务院发布了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查拳名列其中。
关于查拳地起源,说法不一。流传久远并被广为接受的一种说法是查拳起源于唐朝,公元755年“安史之乱”时,朝廷向西域大食国借兵平乱。大食国军队中有位青年将领叫查密尔,因受伤流落冠县,受到冠县张尹庄村穆斯林群众的精心照料,得以康复。康复后的查密尔感到无以回报,便将自己擅长的拳术“架子拳”传授给村民。因跟随学艺者很多,查密尔又将自己的师弟滑宗歧从哈密请来传授拳术“身法势”查、滑二人去世后,当地人为纪念恩师,以二位老师的姓名而起名叫“查滑拳”,最后简称为“查拳”。
查拳重视弹腿,拳套共分10路,每路有30~60个动作。第一、二路又各有副拳一套,正、副套路又有一刚一柔的技术要求。查拳还分长短单(双)练器械以及对练(徒手对练、器械对练、徒手与器械对练等)。构成查拳体系基本动作和技击方法的步行、步法、手型、手法、腿法、平衡、跳跃旋转、击、刺、劈、砍等。查拳有以下4个特点:姿势舒展,动作紧凑。动迅静定。腰似蛇行脚赛钻,行如风,站如钉,亦即在练功过程中,不论大动作或小手法都必须非常快速、敏捷,同时在异常快速旋转、闪躲或冲、蹬、踢等技击方法进行时,又能突然地静止而稳定。发力顺达、节奏鲜明、协调完整,从创立到继承、发展,冠县查拳走过了1200年的风雨历程。民国时期,不少查拳大师到南京的“国术馆”担任武术教练,又将查拳传到南方各地。新中国成立后,查拳被列为中国武术表演和比赛项目。
岁月的指针转到今天,在“查拳历代拳师接代传系表”上,冠县查拳传承到沙宗朝等人,已经是第十四代。沙宗朝认为,查拳之所以能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与历代宗师的传承与发展密不可分。行走江湖,拳脚相会,中华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一直以来给世人的感觉都是古老神秘的东方元素。它或以门派流传,或以师承相授,或以血脉传承,发展至今,流派众多,而又各成体系。近年通过电影、武术节、比赛等文化交流方式,逐渐走出国门被更多人所知晓的“中国功夫”却一直面临着传承难的问题。为保护这些遭遇危机的“中国功夫”,近十年来,我国已有30个传统武术项目被列入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然而,依然有不少拳派在艰难中行进。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查拳的第十四代传人,沙宗朝于2012年成立了查拳研究会,联合本地及外地查拳名家共同推进冠县查拳文化的发展。在冠县西环附近投资建设了拳训练基地,每逢周末、寒暑假期间免费向青少年等武术爱好者传授查拳功夫。“学拳先明理,习艺先尚德。”这是查拳传承过程中流传下来的规矩,也是沙宗朝收弟子最为看重的一点,“用心不纯、品行不正的一概不收。”
今年已经50多岁的沙宗朝从8岁开始学习查拳。当时,冠县很多回民村庄开设练武场,年轻人农闲时都去练拳。和其他拳师一样,为了练就一身好武艺,沙宗朝“冬练三九,夏练三伏”,习武之路充满艰辛,在他的记忆里,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时,查拳曾经一度风靡山西、河北、陕西等地,村里的拳场很多,大人、小孩闲时都去练拳。“晚上在场子里挂一盏灯,师兄弟们在一起练拳感觉很兴奋,一到夏天,中午也有很多人练拳”。
在冠县漫长的历史上,有关查拳的传说,有关著名拳师行侠仗义的故事代代相传。这些宝贵的文化遗存,在冠县已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查拳文化”。
保护非遗、传承非遗,作为查拳传人,沙宗朝责无旁贷地扛起了弘扬和传承查拳文化的这面大旗。近年来,沙宗朝等人带领他们徒弟前往全国各地参加国家级、世界级的武术大赛、武术博览会,在冠县承办大型赛事等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成绩的取得是他们那一代拳师们多年的努力与付出所换来的,随之最近前来学拳的人们逐渐增多使他感到欣慰。当然,他最大的愿望还是要要从娃娃抓起,这样才能把查拳发扬光大。希望冠县查拳能够被更多的人熟悉、喜爱,传承和发扬,加强对外文化交流,让冠县查拳成为本地一张亮丽的名片。
初审编辑:李兆辉
责任编辑:张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