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多彩|聊城高唐宋希江:木匠人的榫卯人生

2020-06-12 17:29:36 来源: 大众报业·海报新闻 作者: 李鹏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李鹏 高唐报道

  每一位木工匠人都是生活的艺术家。在古代,没有一颗铁钉,智慧的古人就发明出榫卯,凸为榫,凹为卯,大到故宫紫禁城,小到农家矮板凳,在一凸一凹之间,一转一合之际,连接得天衣无缝。随着现代工艺的产生和发展,能掌握手工榫卯传统技艺的木匠越来越少,高唐县赵寨子镇宋楼村的宋希江就是其中一位。

  “我是出生在木工世家,从爷爷那一辈开始就与木头结缘了,到父亲这一辈,再到兄弟们,三代人都和木头打交道,直到现在,脑海里还清晰的浮现着小时候帮着爷爷拉大锯的场景。”回忆起四十多年前,小时候的往事,今年已经53岁的宋希江仍然记忆深刻。宋希江出生在木工家庭,受家庭熏陶,住在农村的他,除了树上叽叽喳喳的鸟叫声,院落里的鸡鸣狗吠,最常听到的声音就是刨木、锯木的的清脆。

  宋希江介绍说,从祖父辈开始,就是方圆几十里小有名气的手艺人,到父亲和兄弟四人对木工都有精通,像各种家具,修房盖屋,木质车辆,木犁、木耙等种田工具都是出自宋家之手。值得一提的是,在上个世纪60年代,父辈们给县生产资料部批量做播种用的木楼,那时候在高唐农村走一圈,都能见到自己家制作的农业生产工具。

  木匠总有一颗爱木之心,稀奇古怪的木材在他们眼里视如珍宝。宋希江的家在赵寨子镇宋楼村东北角。家门口的一片小树林,摆放着宋希江从周边村庄淘回来的木材,有粗壮的树木,也有造型独特的树根,还有农村人当做劈柴用的木板,这看似破烂不堪的树木也是宋希江爱不释手的宝贝。

  “有句老话讲‘搂四不搂五’,也就是这个树的粗度在一米四可以双手抱过来,上去一米五,就抱不过来了。这些树能留到现在已经很少见了。”宋希江说,这些结实的木材可以做成各种传统的家具,造型奇特,千姿百态的树根,可以根据树根天然的造型,稍作加工,打造成茶几或者茶座,既实用也不乏艺术观赏性。

  在宋希江的这片小天地,他收藏的稀奇古怪的木材还真是让人看了眼花缭乱。在这其中,有一根木头的生长过程更是让人匪夷所思,在树干的根部,一个砖头和树干紧紧的连在了一起,不知是树长到砖中,也不知是砖嵌到了树里,大自然的造物如此奇特。

  在宋希江的家中,一间低矮的房子引起了记者的注意。原来这是宋希江日常烘干木材的“烘干房”,是他20多年前建造的。宋希江说,烘干房是传统制作工艺的一个继承,所有的木头在晾晒完仍要进入烘干房进行烘干,通过点燃地下的锯末,干熏一周后,才能拿出来制作家具,常年不会变形。

  当大自然的造物之美遇到匠人的智慧,各种各样的木材在木匠人灵巧的双手中精雕细琢,成为了生活中的实用工具和艺术品。

  “鲁班凳,这是木匠的祖师爷传下来的智慧,因为是纯手工制作,不使用一颗铁钉,很是耗费精力,在咱们周边,能做这种凳子的已经寥寥无几了。”宋希江介绍说,鲁班凳又名“鲁班枕”、“瞎掰”,传说是2600年前鲁班发明,它是用一整块木头经过锯、刨、磨、钻、凿、抠等复杂工序制作而成的,整个物件没有钉子和其他金属构件。

  “鲁班凳能自由打开和闭合,各部分又不会完全分离,是动静结合、阴阳结合的奇特家具,它可以有很多造型,像盛开的花朵,像变形金刚,简单的造型2天就能完成,复杂的需要将近一周。”宋希江说。

  鲁班凳是宋希江传承木工技艺的得意之作,虽然他今年年纪已年过半百,但现在能掌握手工技艺的木匠,他这个年纪在行内正值青壮年。为了学习鲁班凳的做法,他专门拜访现已有八十多岁高龄的老木匠,凭借扎实的木工基础,宋希江灵活掌握了鲁班凳的制作工艺,并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有所创新。

  “你看这个手提箱,这里面有两个鲁班凳,箱子展开支起来就是一个棋盘,走到哪里就可以娱乐到哪里,很方便。”宋希江对自己制作的鲁班凳套装很是满意。

  几十年来,在宋希江的家里,听不到“啪啪啪”射钉枪的声音,他常常是保持着一个姿势,用小小的一个榫或者卯,花去好几个小时的时光,去打造每一件家具。宋希江说,一插一拔之间成就了号称‘万年牢’的中式家具。随着时代的发展,过去很多手工工具都被机械化。除了有客户着急需要,或者比较多得订单,一般情况下,他还是尽量不用机床,坚持手工打造。

  “您看看我收藏的这些锯子、刨子、尺子、墨斗等木工用具,都是祖父辈传下来的。现在学木匠的年轻人少,这个活儿需要有耐心,上了点年纪的人更能耐得住寂寞。”宋希江告诉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宋希江说,现在关注和购买中式家具的人越来越多,既是怀旧和对自然环保的崇尚,也是对传统技艺的认可,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重拾这份中华瑰宝,让木匠这个行业可以再次发光。

初审编辑:李乐涛

责任编辑:杜静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