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多彩|高唐农民艺人李志海:麦秸秆“画”出新产业 让中国艺术在世界绽放异彩

2020-05-25 12:32:08 来源:  作者: 李鹏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李鹏

  在乡村沃野随处可见的麦秸,经过巧妙加工,变废为宝成为农民群众致富的新路子,还让外国友人爱不释手,成为了远销海内外的艺术收藏品。高唐县三十里铺镇的麦秸画艺人李志海秉承传承中华文化艺术之心,用灵巧的双手为当地乡村振兴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走进高唐县三十里铺镇河崖孙庄大石广场书画工作室,挂在墙上的一幅幅精致的麦秸画作品让人感叹不已。有翱翔天际的雄鹰,双眼深邃传神,蓬松有力的翅膀,每一个羽毛都是如此的形象逼真;再看一旁的对虾,虽没有雄鹰麦秸画的制作复杂,但寥寥数片麦秸,错落有致,将两条虾表现得活灵活现。另外,除了中国的国画作品,用麦秸制作出的书法作品同样展现的苍劲有力。这些麦秸画艺术品都是出自于三十里铺镇农民李志海及其学生之手。

  “一幅麦秸画大体可以分成选料、制图、勾图、整图分解、熨烫组件、组件拼接、成图熨烫、装裱等环节。一幅较为复杂的作品,大约需要20天左右完成。”李志海说。

  李志海介绍说,麦秆画历史悠久,相传在汉朝的古墓中就曾发现过麦秆画。后来,其祖父开始尝试制作麦秸画,但在那个烽烟四起的战争年代,老百姓还在为吃穿发愁,祖父虽然习得了麦秸画的制作工艺,却只能作为一种爱好来坚持,无法凭此手艺谋生。新中国成立,老百姓安居乐业,改革开放后,随着老百姓对精神文化的需求,到其父亲这一辈就开始了以制作麦秸画谋生。

  李志海说,他高中时学过素描,具有一定绘画功底。毕业后,他向长辈们学起了麦秸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李志海手中的麦秸画制作水平不仅超越了父辈,他将中国国画艺术和书法艺术与麦秸画创作相结合,并融入中西方艺术,融合了油画、雕刻、工笔画、写真、版画等技艺还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8年,李志海在高唐县民间艺术家协会主席囤景义的推荐下,参加了山东省文博会,也就是在这个艺术平台,李志海将来自高唐的麦秸画艺术,完美呈现在海内外友人的视野,大放异彩。

  “这幅‘鹏程万里’图就是为来自西欧的外国友人私人定制,西欧喜欢鹰,我怎么一个创作呢,他喜欢雄鹰,在中国腾飞,长城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麦秸画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鹏程万里寓意很好。中国艺术的元素都表现出来了。”李志海介绍说。

  “你再看这幅‘教子图’,这个小鸡有食物了,母鸡让他自己去吃,自食其力,作品表达的意思就是,不要啃老,很有教育意义。”李志海介绍说。

  今年疫情期间,李志海感动于党和国家领导人带领全国人民战胜疫情的强大信心和不懈努力,特意制作了这幅“捍卫生命,战胜疫情、中国加油!武汉加油!”的麦秸画作品。

  “创作这幅作品就是想告诉大家,不要畏惧,团结起来,众志成城,战胜疫情!”李志海说。

  在文博会上的大发异彩,让李志海的麦秸画有了市场,来自国内外的订单也是接踵而至,农民出身的李志海在儿子的帮助下还做起了线上销售,特别是上段时间的县长直播带货活动,将高唐的麦秸画打造成了“网红”产品,不少网友纷纷下单采购。

  吃水不忘挖井人,随着订单的越来越多,李志海不忘带动当地群众一起致富,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专门设置了一间麦秸画工作室,李志海担任当地农民群众的老师,免费传授麦秸画制作技艺,为当地闲置劳动力和贫困户带来了一定的收益,与此同时,他还定期走进校园,通过艺术课堂,让孩子认识喜欢麦秸画,将来更好的传承中国文化艺术。

  现如今,这项手工艺品已经在高唐县三十里铺镇通过“合作社+协会+公司+农户”的模式运作起来,高唐麦秸画非遗传承人李志海通过传帮带,已带起一支12人的麦秸画专业创作团队,团队成员中有3名是贫困户。

  “我就是三十里铺镇土生土长的农民,手里有这个手艺,怎样传承下去才是我最大的心愿,让老百姓有些收入,能带动贫困户早日脱贫,让孩子们发扬光大,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传承,这是我现在最开心的事情。”李志海说。

初审编辑:李乐涛

责任编辑:杜静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