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名故事(32)华严村:因寺庙得名 相传聊城仅有两座

2019-07-11 14:08:00 来源: 大众网·海报新闻 作者:

  日前,聊城市地名文化学会一同走进这个村子,探寻村名背后的故事。见习记者 张毅恒

  华严寺碑记。见习记者 张毅恒 摄

  村碑上关于村名来历。见习记者 张毅恒 摄

  村中现存一口明朝时期的古井。见习记者 张毅恒 摄

  大众网·海报新闻见习记者田路路 张毅恒

  相传,明朝皇帝朱元璋与佛教缘分深厚。元至正四年(1344年),淮北大旱,瘟疫流行,由于父母、兄弟相继去世,17岁的朱元璋入皇觉寺为僧,后又作游方僧,在淮西的光、固、汝、颍诸州游历三年多。明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因此,明代佛教盛行,各地寺庙林立。

  “犹如莲花不着水,亦如日月不住空。”这句话出自于佛教典籍《华严经》。因为《华严经》的缘故,古时不少寺庙便以华严寺命名。在聊城市开发区蒋官屯也有一个村子,村中有一座华严寺,村庄以寺庙命名,为“华严村”。日前,大众网 海报新闻记者与聊城市地名文化学会一同走进这个村子,探寻村名背后的故事。

  据村里碑文记载,华严寺,占地三十亩,庙前有地三百亩,明末清初,山西洪洞县闹饥荒,有渠姓一家人逃荒到寺南地为生,定居于此,后有肖张魏吴苗五姓相继迁来,村子规模逐渐扩大,遂以寺名命名,村子现在有2000余名村民。

  “华严寺有两个山门,东西山门,中间有前后大殿,前大殿进去后有东西廊坊,前殿有一座佛像,两侧是泰山奶奶,两边是十八罗汉,背后是观世音。”村里有些老人提到华严寺,还能清晰地描绘出华严寺的格局。相传聊城仅有两座华严寺,分别叫南北华严寺,位于蒋官屯的叫南华严寺,北华严寺位于今茌平。据老人们回忆,两座寺庙相距25公里左右,一座寺庙敲钟,另一个村子的村民都能听到。

  村里老人回忆,在他们年轻时,南华严寺的香火已经不再兴旺,当时寺里只有一个和尚,和尚没有徒弟,后来从北华严寺过继一个和尚,名叫定波,定波成为南华严寺最后一个和尚。华严寺北面有一座四合院,是定波和尚居住的地方,院内东西北各有三间屋。定波和尚当时有四十亩地,雇了伙计干活,但和村民鲜有往来。

  据介绍,聊城两座华严寺早在解放前就被拆除,如今华严寺遗址位置大部分变成了耕地,大众网 海报新闻记者跟随村支书高本建来到遗址处,只有一口明朝时期的井保留完整,古井深约三米,直径约两米,呈浑圆形状。由于年代久远,井壁上长满了肥厚的苔绿。高本建说,井壁上方的砖是后来修缮的,深处的砖为明朝时期保留下来的。

  解放战争结束后,华严寺改名为华严村。如今,华严寺踪迹难觅,但是关于华严寺的故事依然在口口相传,当地村民民风淳朴,热情好客,与人为善的理念在村子里代代相传。

初审编辑:李乐涛

责任编辑:李乐涛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