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名故事(4)莘县妹冢传说:相传卫国太子伋的妹妹埋葬于此 故而得名

2018-04-19 10:17:00 来源: 大众网聊城频道 作者: 侯晓
编者按: 

  地名,是一座城市不可磨灭的印记,每一个地名的背后都蕴藏着一段故事。一个地名,就是一段历史碎片;一个地名,就是一幅风情画卷。地名,有源远流长的文化积淀,更有时过境迁的烟雨沧桑。  

  聊城地名的形成方式可谓丰富多彩,“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既是过去地名命名规律的体现,又是今后地名命名原则的借鉴。品读地名背后的故事,对于从侧面了解聊城丰厚的文化底蕴,激发广大干部群众认识家乡、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热情,具有重要意义。  

  讲好聊城故事,唱好聊城声音。继大型人文地理类新闻栏目《聊城印记》后,即日起,大众网聊城频道将联合聊城市民政局、聊城市地名文化学会再次推出《地名故事》大型系列报道,带您走进聊城每一个角落,聆听一段有趣的故事,品读聊城浓郁的文化气息。  

莘县妹冢旧址其中一部分位于妹冢中学校园内,如今盖起教学楼,已无迹可寻。大众网记者 侯晓 摄

贯穿妹冢镇中心一条南北走向的道路,村民都称之为“公主路”。大众网记者 侯晓 摄

  大众网记者 侯晓

  相去莘县县城大约二十公里西南方向,有一个乡镇名叫“妹冢镇”,全镇幅员面积65.7平方公里,辖65个行政村,总人口5.4万人,属于大镇。地处镇中心位置,有两个行政村,分别是东妹冢村和西妹冢村。今天,我们就来说莘县妹冢的故事。妹冢何以得名?还要说到春秋时期发生在莘野的那起谋杀案。

  4月18日,大众网曾发布《莘县十八里铺有一座周朝太子墓》报道,讲述了莘县十八里铺镇太子张庄的故事,之所以取名“太子张庄”,是因为这里埋葬着周朝时期卫国太子伋,因受到卫宣公宠妾宣姜的迫害,太子伋被杀害于莘野,当地百姓就地将其埋葬,便有了“太子张”之名。宣姜的亲生儿子公子寿假扮太子伋,代兄赴死,还有了“二子乘舟”的佳话。

  莘县妹冢与太子张庄究竟又有何关联呢?回到故事中,卫宣公强行霸占齐国公主宣姜后,将太子伋的生母夷姜冷落。后宣姜生两子一女,长子名“寿”,次子名“朔”。对于其女的名字和故事,史书并无记载,现在难以考证。经世代流传,一种普遍的说法是,莘县妹冢的主人便是太子伋同父异母的妹妹,妹冢由此得名。

  宣姜密谋将公子朔扶上皇位,不惜迫害太子伋,欲借太子伋出使齐国之机,于半路埋伏将其击杀。公子寿天性善良,与太子伋手足情深,将其灌醉后,假冒太子伋前往齐国,途经莘野时惨遭杀害。太子伋酒醒后,乘舟追赶,行至莘野,看到一群刺客围着公子寿还在喷血的尸体。太子伋悲痛地指责刺客,称自己才是真正的太子,太子伋亦被杀害。

  随后,太子伋同父异母的妹妹获知这个恶毒的计划后,前去寻找两位哥哥,然而到达莘野时,太子伋和公子寿都已死去。小公主悲痛欲绝,取出簪子自杀身亡。莘野百姓亲眼目睹了这一幕令人痛心的场面,自发将三人尸体就地安葬。太子伋埋葬于现在的太子张庄,公子寿埋葬于现在的田海村,小公主则埋葬于现在的妹冢。

  卫国人痛心两位王子,编成歌谣以示纪念,后被收录于《诗经》。《诗经》曰:二子乘舟,泛泛其景。愿言思子,中心养养。二子同舟,泛泛其逝。愿言思子,不暇有害。关于这段故事,《左传》、《东周列国志》、《史记》等多部史书均有记载。对于卫国公主,至今没有史料和证据来佐证,因此只能称为传说。

  莘县地名办资料显示,“妹冢”初名“杜婆村”,后更名为妹冢,当地百姓为她修建了坟墓,以此纪念卫国公主大义之举。1947年,妹冢村又被分为东妹冢村和西妹冢村。妹冢今位于妹冢中学院内,东北距其兄伋、寿的墓冢大约20里路。1954年4月,妹冢被莘县人民委员会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可惜的是,文革期间被平毁。

  日前,大众网记者走进莘县妹冢镇,试图寻找公主墓冢的痕迹。在妹冢村,大众网记者从多位老人口中得知,妹冢原址位于现在的妹冢中学和与学校相邻的税务所,税务所占据大部分。妹冢村65岁老人梁金成回忆,妹冢占地面积不小,足有六间房大,文革期间,公主坟被推平后,盖起了民居,现在成了学校和税务所。

  在村民的引领下,大众网记者走进妹冢中学,却难探寻到历史的印记,只有紧邻学校的一条南北走向的道路被村民习惯上叫作“公主路”。“坟早就没有了,啥也看不见,老房子都拆了,现在盖着教学楼呢。”学校门卫这样说。顺着门卫手指方向,大众网记者看到,进入学校大门,西南方向一片区域正在紧张施工中,此前,这里是学校教职工家属院。

  任由岁月冲刷淬砺,文化自常年不锈。“这都几辈子的事儿了,谁也不知道过去发生了啥?虽然只是传说,这也是妹冢的故事,妹冢的文化,既然是文化,就应该好好保护。”正如村民李文兴所说,莘县妹冢的故事发生年代尽管久远,但对现代人仍有很重要的启迪意义,世世代代都应将妹冢背后的故事传承下去。

初审编辑:李乐涛

责任编辑:李乐涛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