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聊城印记(49)寻访特色村:相传康熙曾下榻东阿魏庄 村里保留两座清朝石牌坊

2016-12-13 09:08:00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侯晓

  编者按:

  日前,山东省住建厅连续公布了三批省级传统村落,其中聊城有8个村庄入选。山东省财政从城镇化发展资金中按照每村20万元补助标准,用于发展规划编制和档案建立工作,有步骤、有计划地做好传统村落的文化景观、历史文物、乡土建筑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聊城入选“省级传统村落”的8个特色村分别为,阳谷县乔润街道办事处迷魂阵村、阳谷县七级镇七一村、阳谷县阿城镇海会寺村、莘县大张家镇北马陵村、莘县大张家镇红庙村、东阿县姜楼镇魏庄村、东阿县刘集镇苫山村、东阿县刘集镇前关山村。

  那么,8个特色村的魅力究竟在哪儿?即日起,大众网推出 “寻访聊城特色村落”大型系列报道,逐一对聊城特色村进行探访,为读者揭开其神秘面纱。

  两座石牌坊距今已有长达三百年历史。大众网记者 侯晓 摄

  节孝坊与孝子坊分居东西两侧。大众网记者 侯晓 摄

  节孝坊四个角落原本各有一个风铃,顶端中间位置原有一把钢叉,大跃进时期被收缴。大众网记者 侯晓 摄

  村民所指位置地下两三米处有一座石质棋牌。大众网记者 侯晓 摄

  大众网聊城12月12日讯(记者 侯晓 见习记者 程洽洽)在东阿县城东南方向3公里处的姜楼镇魏庄村,矗立着两座巍峨壮观的石牌坊,分别为节孝坊和孝子坊。它们修建于清朝时期,长达三百年历史,至今屹立不倒。

  这是公认的目前聊城仅存且保存最为完整的石牌坊。正是因为两座石牌坊的存在,东阿县姜楼镇魏庄村成为名副其实的特色村落,每年都会吸引大批游客前来驻足合影留念。

  12月9日,大众网记者实地探访了东阿县姜楼镇魏庄村。

  两座石牌坊,三百年屹立不倒

  从魏庄村西侧进入,便可看到两座挺拔矗立的石牌坊。它们分别名为节孝坊和孝子坊,分居道路东侧和西侧,两扇大门洞呈东西向敞开。

  节孝坊,面阔7.2米,建筑结构2楼3间4柱,楼为歇山式,顶有石垄,脊两边有龙吻,正脊柱有葫芦状石雕,楼角原有小狮子脊兽,沿下雕有椽、垂柱和斗拱等仿木构件。

  大众网记者看到,牌坊周身的浮雕造型非常精美,有二龙戏珠、麒麟、神马、仙鹤、人物、牡丹、菊花等图案花纹,柱子两侧的8头狮子雕刻更是栩栩如生。

  额匾刻有“圣旨”二字,下方横额“节孝可风”四字,额下雕刻的“康熙五十九年四月十七日建成”清晰可见,由此便确定了节孝坊的建成朝代。康熙五十九年便是公元1720年,距今差不多300年。

  与节孝坊相距16米的西侧便是孝子坊。相比于节孝坊,孝子坊在图案雕刻上略显简单。不过,顶端匾额上雕刻的“圣旨”二字还是很容易识别。石刻上显示,孝子坊建成于乾隆四十五年四月,即公元1780年。

  至今让魏庄村民津津乐道的是,两座石牌坊虽距今长达三百年,任凭风吹雨打,就是没倒过。只不过,几年前,孝子坊曾受到一辆途经此处的大车撞击,好在经过修缮和加固,基本恢复原状。

  相传孝庄与康熙曾下榻魏庄村

  关于两座牌坊,流传的故事和传说由来已久,魏庄村上年纪的老人都能说上几段。相传,节孝坊是为魏庄村一位姓雷的寡妇所立。

  清朝年间,魏庄村有一位雷氏妇女。雷氏是魏嗣徵继妻,初嫁不久,丈夫魏嗣徵因病去世,雷氏无意改嫁,遂养继本家侄子魏泌为嗣。

  魏泌聪明伶俐,勤奋好学,康熙二年考中进士,从此步入仕途。后来,和刘统勋、孙家干同朝为官且为好友。

  相传,有一年孝庄皇太后携康熙皇帝南下时经过铜城(今东阿),他们本想下榻馆驿,随同的官员说魏泌的老家就在魏庄,便下榻到雷氏家。

  雷氏非常热情,孝庄皇太后对雷氏早年丧夫、节孝守家的经历感动,临别时赠壶一把,茶杯一对。

  后来,魏泌上奏朝廷,在老家魏庄为雷氏建起了这座节孝坊。

  对于孝子坊,据《东阿县志》记载,孝子坊,在魏庄,乾隆四十五年四月为孝子魏惠饶建。该牌坊阑额位置也刻有“旌表太学生应时武信郎魏惠饶之孝坊”字样。

  至于这位武信郎是如何行孝的,史无记载,民间也没有故事流传下来。那时能被朝廷旌表的孝子,一个重要的条件,要为长辈守墓三年。

  通过孝子坊的立柱楹联可以知道,魏惠饶曾“三年庐墓”,称其孝子,有据可考。

  黄河发大水,建造石材靠船运而来

  由于魏庄离黄河很近,水利设施落后,当时的黄河经常发大水。相传建牌坊用的石材,是借着黄河发大水时用船运过来的。

  在建造牌坊的那些日子里,魏庄几乎每天上午都搭台唱戏,周围村里的人也来凑热闹,中午东家管饭,这些看戏的人吃过饭,就到建坊工地上打下手,干些力所能及的活儿。

  清康熙五十九年(公元1720年)四月十七日,这座牌坊总算大功告成。前后历时六年,前三年准备石材,后三年建设。

  后来,因黄河泛滥,淤沙沉积,这座原来七八米高的石牌坊,有一大截儿埋在了地下,目前只有五米高的样子。

  75岁的魏庆武老人记忆犹新。

  他说,在节孝坊两侧地下两米,各有一个大青石棋盘,年轻时,他要搬梯子才能爬到上方下棋。后来,随着黄河泛滥,淤沙大量沉积,棋盘逐渐被掩埋。

  如今,游客恐怕难以看到两座大青石棋盘了。为方便居民从两侧小门洞经过,棋盘位置已被水泥封闭。

  文革期间破坏严重,村民热盼恢复原貌

  经过长年风雨侵蚀,两座石牌坊的表面早已变得粗糙不平。另外,人为破坏较严重。尽管魏庄村多次对其进行修缮,但始终无法恢复到理想状态。

  62岁老人魏绪代说,文革及大跃进时期,两座石牌坊破坏比较严重,其中又以节孝坊最严重。在两座牌坊表面,可以很清楚地看到不少大大小小的坑洼。

  魏绪代说,这些小坑一部分是文革期间被砸的,另一部分的位置原本有金属,大跃进时期被人抠掉,因此留下很多小坑。

  魏绪代回忆,他的童年时期,在节孝坊顶端四个角落各悬挂一个风铃,风一吹,便能发出悦耳的响声。另外,顶端中间位置还有一把钢叉。

  在大炼钢铁的年代,这些铁质物件全被收缴。

  几经风雨,屡遭磨难,两座石牌坊巍然不动。如何对其进行保护,现在成了魏庄村一个重要课题。

  据东阿县姜楼镇文化站站长方士勇介绍,这些古建筑可以说代表一种传统,其承载着孝文化,对下一代是一种教育,应当进行保护和修复。

  不少村民也表达了同样的愿望。他们呼吁,加强对老建筑的保护力度,尽量对原貌进行还原。

  “比方说,节孝坊四个角落各有一个风铃,能不能重新装上啊?我们都几十年没听到过铃铛响声了。”一位老人这样说。

初审编辑:贾志丽

责任编辑:李乐涛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