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印记(30)运河龙灯溯源:舞动三百余年的运河绝技

2016-07-10 10:46:00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张燕

编者按: 

  聊城,地处鲁西平原,毗邻河南、河北,位于华东、华中、华北三大区域交界处。代表中国商业文明的京杭大运河和代表农业文明的黄河在这里交汇,礼乐兴邦的齐鲁文化和慷慨悲歌的燕赵文化在这里交融。 

  聊城历史悠久,人文繁盛,涌现出无数英雄豪杰。这些人创造了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也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构筑起这座城市的文化品格。 

  聊城以“江北水城·运河古都”而著称。京杭大运河和徒骇河纵贯市区,中国北方最大的城市湖泊东昌湖环抱古城,光岳楼、铁塔、山陕会馆、、傅斯年陈列馆、孔繁森纪念馆等闻名海内外的文物单位,似颗颗明珠闪烁于城中湖畔,形成了“城中有水、水中有城、城水一体、交相辉映”的独特城市风貌。 

  生活在一座城市,要读懂她的内涵,了解她的故事。聊城,值得我们无限品读。大众网聊城站推出人文地理类新闻栏目——《聊城印记》,在往事中诉说聊城历史,在现实中描绘聊城发展,在历史、现在、未来的穿越交错之间,记录聊城,爱上聊城。 

  大众网聊城7月10日讯(见习记者 张燕)周家店的运河龙灯是比较有名气的,其制作工艺在2008年就已被列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了。它的灵感来源于汉代的宫灯,明后期周家店的周姓村民开始仿照宫灯的样式,制成刻有龙体的灯笼悬挂在房门屋檐上。

  到清乾隆年间,这些村民们又突发奇想,将一个个悬挂在屋檐上的灯笼,串成龙的模样转到运河岸边玩耍。久而久之,运河龙灯就在周家店扎下了根。“它的制作工艺非常复杂,扎出来的龙灯全长66米,舞者要30多人。”周家店运河龙灯第十代传承人刘印明解释说。

  周家店“运河龙灯”表演

  从清初到1960年这三百余年间,运河龙灯在周家店乃至它附近的村庄很受欢迎,可惜到“文革”时,它曾一度被当作“四旧”禁演。“文革”结束后,村里的老人们通过记忆又重新恢复了这一传统文化。

  如今,运河龙灯已成为周家店的一张名片了,每逢春节前后市里举办大型活动时,都会邀请周家店“舞龙队”参加。不过,随着扎制龙灯老人们的逐渐老去和资金的短缺,周家店运河龙灯的未来也面临着诸多问题。

  周家店“运河龙灯”表演

  溯源:清初由宫灯发展演变而来,如今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追溯运河龙灯的过去,还要从东汉的宫灯说起。

  相传,东汉光武帝刘秀建都洛阳、统一天下后,为了庆贺这一功业,在皇宫里张灯结彩、大摆筵席。席间,盏盏灯笼,各呈艳姿,惹得到场的众人一片叫好。因该灯悬挂于宫廷之内,人们为它取名“宫灯”。

  隋炀帝大业元年正月十五,庆元宵节,在洛阳陈设百戏。夜间,为使百姓不为看戏所忧,遂在城内各处悬挂“宫灯”。一时间,洛阳城张灯结彩,半月不息,老百姓饮宴畅游,处处欢声笑语。

  自隋唐之后,每逢元宵节,当朝都城或商业繁华的城镇,家家宝灯高挂,处处明灯璀璨,人人提灯漫游,盏盏争奇斗艳。而这时的“宫灯”虽说在民间已常见,但其制作工艺还是由政府的专门作坊来掌控。

  宋、元两代,元宵节挂“宫灯”的风俗,开始由都城传至全国,宫灯的制作技术也由宫廷传入民间。明初,借着大运河交通的便利,周家店乃至运河沿岸的其它城镇也逐渐掌握了宫灯的制作技艺。

  周家店“运河龙灯”表演

  “明朝后期,周家店的周姓村民开始仿照宫灯的样式,制成刻有龙体的灯笼悬挂在房门屋檐上。到了清初乾隆年间,他们又突发奇想,将这一个个悬挂在屋檐上的灯笼,串成龙的模样,转到运河边玩耍。”

  作为周家店运河龙灯的第十代传承人,周店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刘印明对龙灯的由来非常清楚。

  运河龙灯在周家店出现后不久,便在这里扎下了根。

  从清初到1960年这三百余年间,龙灯在周家店乃至它周围的村庄很受欢迎。“我家里之前有两道光绪年间的圣旨,圣旨是颁发给我爷爷的,光绪时他在莘县做县令。听我父亲说,爷爷在做县令时,就曾邀请周家店‘舞龙队’去莘县演出过。”

  家住运河西岸的吴凤义,是村里懂得龙灯扎制技艺的“老师傅”了。虽说他不是“正儿八经”的周家店运河龙灯传承人,但其对龙灯的贡献确是不容小觑的。

  “当时周家店附近的十里八乡也有一些小玩意,逢年过节或是赶上大的庙会,这些村庄都要带着自己的‘玩意’来咱们这边耍。如果要让咱们的运河龙灯去他们那的村庄演出,他们要给咱们下请帖。”

  戚兆忠和吴凤义一样,也是村里懂得运河龙灯扎制技艺的“老师傅”之一。像他们这样熟知龙灯制作技术的“老师傅”,在周家店境内并不是很多,细数起来也就五、六位。

  可惜的是,“文革”时它曾一度被当作“四旧”禁演。在从1960年至1978年这十几年当中,周家店村内不少懂得运河龙灯扎制技艺的老人因受到浩劫的波及而接连离世。

  1978年以后,“文革”的浪潮逐渐散去,周家店的村民们又怀念起当年全村倾巢出动看“运河龙灯”表演的盛况,故通过走访当时一些尚在世的、还略懂些龙灯制作技艺的老人,又重新恢复了这一传统文化。

  “运河龙灯就是被村长和他们几个重新恢复的,村里那些上了年纪的老人们也会参与进来,但只是在一旁看着指导,觉得他们扎出来的龙灯哪块有问题就指出来,或者帮着修整一下。”

  周店村村委委员、支部会计苗金锁所说的“他们几个”,除了吴凤义、戚兆忠二人,还有苗洪彦和徐保贵。他们现在是村里扎制运河龙灯的主力,虽说年纪不算很大,但扎制技术却相当娴熟。

  周家店“运河龙灯”表演

  如今,运河龙灯在这几位“老师傅”的努力下,已成为周家店的一张名片了。每逢春节前后市里举办大型活动时,总会邀请“周家店舞龙队”参加。目前,周家店运河龙灯扎制技艺就已经被列为聊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了。

初审编辑:贾志丽

责任编辑:李乐涛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