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印记(17)阳谷七级街旧有茶馆古建筑保存完好

2016-05-26 09:04:00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张燕

  编者按:

  聊城,地处鲁西平原,毗邻河南、河北,位于华东、华中、华北三大区域交界处。代表中国商业文明的京杭大运河和代表农业文明的黄河在这里交汇,礼乐兴邦的齐鲁文化和慷慨悲歌的燕赵文化在这里交融。

  聊城历史悠久,人文繁盛,涌现出无数英雄豪杰。这些人创造了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也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构筑起这座城市的文化品格。

  聊城以"江北水城·运河古都"而著称。京杭大运河和徒骇河纵贯市区,中国北方最大的城市湖泊东昌湖环抱古城,光岳楼、铁塔、山陕会馆、海源阁、傅斯年陈列馆、孔繁森纪念馆等闻名海内外的文物单位,似颗颗明珠闪烁于城中湖畔,形成了"城中有水、水中有城、城水一体、交相辉映"的独特城市风貌。

  生活在一座城市,要读懂她的内涵,了解她的故事。聊城,值得我们无限品读。即日起,大众网聊城站推出人文地理类新闻栏目--《聊城印记》,在往事中诉说聊城历史,在现实中描绘聊城发展,在历史、现在、未来的穿越交错之间,记录聊城,爱上聊城。

  大众网聊城5月26日讯(见习记者 张燕)七级是大运河进入聊城境内的第三个大镇,介于阿城和周店两镇之间,原名“毛镇”,后因增设渡口有七级台阶而得此名。来七级古镇,七级街是必去的。别看这街仅有65米长、1.4米宽,可街上的数十间古建筑却处处有着让人动容的故事。

  在七级街东首的路北是一家坐北朝南的茶馆,这茶馆有个别致的名字,叫“一碑担两间”。因其地处要害,凡从七级渡口上岸的商人都会到这里歇脚,要上一壶茶慢慢品尝,故茶馆主人高氏的生意颇为兴隆。

  “一碑担两间”谐音“一百单两间”,听到这个名字,很多人会以为这家茶馆非常大。但事实上,它却只有两间房子。在这两间屋子中间的大梁正下方埋着一块石碑,因此才有了这“一碑担两间”的名字。早些年在茶馆门口还有一个石猴,但现在却不知道它“跑”到哪里去了。

  破败不堪的“一碑担两间”茶馆 (大众网见习记者张燕/摄)

  在茶馆的后面是一座两层的土楼,上下各一间,叫“玉皇皋”,为供奉“玉皇大帝”而建。茶馆大梁下的那块石碑(1930年左右被人偷走,现不知去向),就是这座土庙的前碑。

  在土楼的上层大殿内供奉着“玉皇大帝”的画像,画像前有一个木质牌位,上面写着“玉皇大帝”几个大字。土楼的下层是一间空荡荡的屋子,有劵门和茶馆相通。若赶上茶馆客满,这里也可坐些喝茶的人。

  “茶馆是乾隆时期开的,一直营业到1980年左右。后来高尚(茶馆主人高氏的后人)在里面开了一家小杂货铺,大约有十来年的时间吧!再后来高尚(已于三年前去世)搬走了,这里也就废弃了。”

  七级镇副镇长朗会宇对“一碑担两间”茶馆的过去很了解,他自幼就从镇上长大,后来竟机缘巧合地成了古镇老街区保护项目的负责人。

  茶馆和“玉皇皋”相通的劵门 (大众网见习记者张燕/摄)

  只可惜如今的茶馆和“玉皇皋”皆面目全非了,房顶全部坍塌,屋内几根“瘦小”的房梁裸露在外,经过风吹雨打,早已破坏不堪,甚至用手一碰就有种要“酥”掉的感觉。两张木板门仅剩下一扇,镇上怕歪倒砸到路人,还在外面用两根长木头支撑着。

初审编辑:贾志丽

责任编辑:李乐涛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