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印记(5):悠悠运河绵亘蜿蜒 探访张秋运河古道的前世今生

2016-04-26 14:54:00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张燕

  编者按:

  聊城,地处鲁西平原,毗邻河南、河北,位于华东、华中、华北三大区域交界处。代表中国商业文明的京杭大运河和代表农业文明的黄河在这里交汇,礼乐兴邦的齐鲁文化和慷慨悲歌的燕赵文化在这里交融。

  聊城历史悠久,人文繁盛,涌现出无数英雄豪杰。这些人创造了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也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构筑起这座城市的文化品格。

  聊城以"江北水城·运河古都"而著称。京杭大运河和徒骇河纵贯市区,中国北方最大的城市湖泊东昌湖环抱古城,光岳楼、铁塔、山陕会馆、海源阁、傅斯年陈列馆、孔繁森纪念馆等闻名海内外的文物单位,似颗颗明珠闪烁于城中湖畔,形成了"城中有水、水中有城、城水一体、交相辉映"的独特城市风貌。

  生活在一座城市,要读懂她的内涵,了解她的故事。聊城,值得我们无限品读。即日起,大众网聊城站推出人文地理类新闻栏目--《聊城印记》,在往事中诉说聊城历史,在现实中描绘聊城发展,在历史、现在、未来的穿越交错之间,记录聊城,爱上聊城。

  大众网聊城4月26日讯(见习记者 张燕)张秋古称“涨秋”,因地势低洼、秋天易涨水而得名,因后人忌讳“水”字,所以改名张秋。它是大运河进入聊城境内后,雄踞会通河上的第一个古老而繁华的大镇。探访古镇,自然少不了到运河边上走走。运河从东街村村南的张秋涵闸起,穿过张秋境内,蜿蜒北上,至下闸东北出境,长约5公里。

  “我们称它为运粮河,是原来南粮北运的重要通道。”年近七旬的刘姓老人居住在运河边上,祖辈还曾借运河之便做过小买卖。事实上,当年像他的祖辈一样经营货栈、客栈、茶肆等生意的店家,在几公里长的运河两岸分布密集。

  后来黄河改道,运河河道走向衰败,这些买卖人也相继离开。而今,当年的老行当没了踪迹。河道两旁栽上了树木,树影婆娑,微风吹来,还能听到树叶沙沙作响的声音。河堤处,停着几艘破旧的渔船,几个渔夫有一搭没一搭地在聊天。

  张秋段运河(大众网见习记者 张燕/摄)

  “破是破了点,但能看到了。我拍运河这么多年,从没看到过船。”见到渔船,阳谷县文化馆副馆长李健先是惊讶,后转为兴奋。这么多年了,他从不敢奢望还能在运河古道上看到渔船。

  原来,张秋段运河的上游是金堤河。20世纪90年代,河南省濮阳市、范县、台前县以及山东省阳谷县部分乡镇在河道边都建有大量的小造纸厂,金堤河受污染严重,水源波及到小运河,张秋作为离金堤河最近的古镇,受害尤重。

  “那时河水污染严重,臭气熏天,也不能灌溉,村民索性就把从张秋到阿城的这段运河给填上了。这几年才把它重新挖开,目前还在清理中。”在王鑫的记忆中,污染最严重的要数2006年,那年经常可以看到鱼尸漂着在河面上。

  “早些年河里还有甲鱼,尤其是晚上水面发亮,像一面镜子,还能听到青蛙的叫声。”以三轮车拉客为生的潘大爷说,他曾参加过两次运河的清淤工作。他感慨到,或许是泥沙淤积的缘故,如今的河床变窄了,都看不到古运河的气势了。

  运河石桥(大众网见习记者 张燕/摄)

  黏着碎步,沿着运河古道继续前行,不一会儿,就看到一处古朴厚重的石桥。一打听才知道,石桥所在的位置,大约就是当年张秋古镇南水门的位置。如今,石桥的东面是运河,西面是南护城河老河道,而它的南面,当年已经在张秋城外了。

  这个石桥,并非运河或护城河上的古物,而是20世纪50年代之后修建起来的交通桥。“这原是个码头,用来装卸货的,废弃后就在上面盖了桥。老桥在那边,时间长老化了,交通也不是很方便。”

  过路的王姓老人说,像这样后修的石桥在张秋镇还有很多。修它们所用的石料,基本上都是当年张秋城里祠堂庙宇的构件。按照他的指引,记者还能在桥面上找到刻有牌坊名称的石碑。如今,镇上虽然采取了限行措施,但这一市级文保单位的石桥依然在使用,还不时有大型车辆经过。

  张秋荆门闸(大众网见习记者 张燕/摄)

  继续前行,就到了运河荆门上下闸,也就是此次运河申遗的两处遗产点。为了保护原貌,闸上搭建了木质小桥,偶尔有车经过,便会发出咯吱咯吱的响声。旁边竖立着几块石碑,桥上竖有“保护遗产人人有责”标识的木牌。

初审编辑:贾志丽

责任编辑:李乐涛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