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文光岳】光岳楼:运河畔的聊城记忆

2024-07-15 09:45:00 来源: 聊城市光岳楼管理服务中心 作者: 杨潇潇

光岳楼记 清 李兴祖

  迨巡行东郡,去聊城可二十里,远望城中有飞甍巍然耸出云表,心窃异之。抵境知巍然者为光岳楼。既毕役,因登焉,凭陵万堞,陡插霄汉,雄丽甲于齐州。按自玉带山樵上《黄帝明堂图》,图中圜宫垣为复道,上有楼从西南入,盖楼之始也。嗣后魏有丽谯,越有飞翼,汉有井斡以及白雀黄鹤之峻、凌云栖霞之奇,地各不同,制亦不一,而斯楼则胜踞帝丘,灵气盘郁,姚墟谷林可俯而稽也,濮阳漂水近而睇也。左瞰城根,帆樯鳞集者,会通河也;右眄烟峦,拥若螺髻者,太行也。南接金梁,北拱几辅,屹然形胜,砥柱海邦,又岂仅为东郡之伟观已耶!余凭栏四眺,企宾王之遗迹,缅鲁连之高风,遥见冥漾中,岱岳隐在目,恍若望我于日观峰头,揽扶桑而望匹练,不啻再上天门,穷骋遐瞩,是岂培楼之形所得仿佛其万一哉。或曰:地钟川岳之秀,蔚起人文,上诩昌运光岳之义,于是乎,居则斯楼之所系尤大矣。

  在中华大地的广袤版图上,聊城有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鲁西平原上。而光岳楼,更是这颗明珠上最为耀眼的光芒。清代李兴祖笔下的《光岳楼记》,以清雅之笔,勾勒出这座古楼的雄伟与壮丽。不仅是一篇建筑赞歌,更是对聊城与大运河深厚渊源的哲思,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微观展现。

  飞甍出云,光岳楼之巍峨

  明朝洪武年间,为补聊城平原地势之虚,东昌守御指挥佥事陈镛在古城中心建起光岳楼,用以“报时、报警、窥敌望远”。光岳楼拔地而起,通高约33米,占地面积约为1185平方米,其高耸入云的身姿令人叹为观止。在李兴祖的笔下,以诗意的语言描绘了初见光岳楼时的震撼:“迨巡行东郡,去聊城可二十里,远望城中有飞甍巍然耸出云表,心窃异之。”“凭陵万堞,陡插霄汉”,以其建筑之美“雄丽甲于齐州”。此楼不仅是鲁西大地的骄傲,更以雄丽之姿,成为运河沿岸的文化图腾,见证着聊城古城的心跳与运河文明的律动。

  运河之畔,经济命脉的涌动

  会通河流经聊城,作为南北交通的主动脉,它不仅带动了聊城的经济繁荣,也将这里推向了区域经济中心的地位。“左瞰城根,帆樯鳞集者,会通河也”,形象描绘了当时商贸活动的盛况。不难想象,在那个舟楫往来的年代,运河作为古代中国的经济命脉,是如何将聊城推向繁华的顶点,而彼时的光岳楼南接金桥,北拱京畿,凭借其得天独厚的高度与地理位置,成为了观察聊城乃至运河沿岸经济、军事战略格局的绝佳位置。它见证了聊城从一个普通的农业城镇,发展成为区域性的商贸中心,这种转变深刻影响了聊城的社会结构、经济发展乃至文化传承。光岳楼与大运河,是水脉与文脉的交织,承载着聊城的记忆,也是中华文明的生动注脚,映射出民族的文化自信与历史智慧。

  地势之利,人文蔚起

  “地钟川岳之秀,蔚起人文”,聊城得益于大运河的滋润,成为人文荟萃之地,各种思想在此碰撞交融,激发了无数文人墨客的创作灵感,也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存。李兴祖追溯楼阁历史,从《黄帝明堂图》中的复道圆宫,到魏晋的丽谯、春秋的飞翼,乃至汉唐宋元诸多名楼的风采,展示了光岳楼在文化传承中的独特地位。“胜踞帝丘,灵气盘郁”,光岳楼占据战略高地,更聚天地之灵气,周围名胜古迹环绕,姚墟谷林、濮阳漂水等自然景观与人文遗址交相辉映,使得光岳楼成为了探索地域文化的绝佳窗口。历史上,无数文人骚客、帝王将相在此留下足迹,从王勃之遗迹到鲁连之高风,从清朝康乾两位皇帝的题匾作赋到明清两代聊城名宦的撰文书丹和咏颂诗章,这些文化遗产与自然风光共同构建了聊城丰富多元的文化图谱,彰显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和创造力。

  《光岳楼记》不仅是对一座楼的颂歌,更是对中华文明深邃历史与广阔文化的沉思。它以光岳楼为镜,折射出中国古代建筑的美学魅力及所承载的丰富文化信息,是小中见大的文化探索。这座古老的楼阁见证了聊城的沧桑变迁和繁荣发展,也承载了无数人的记忆与情感。在光岳楼建成650周年之际,让我们更加珍视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继续传承与发扬其背后深远的文化意义,让光岳楼的韵律与运河畔的聊城史诗,永远回响在历史的长廊之中。

初审编辑:任家楠

责任编辑:侯晓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