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昌府区:残疾儿童从康复到学技能 救助制度解困纾难暖民心

2020-09-16 15:17:42 来源: 大众报业·海报新闻 作者: 赵志鹏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赵志鹏 聊城报道

  “幸亏有咱们区残联对残疾儿童的救助政策,让孩子来到康复中心进行康复训练,如果没有他们的帮助,我们很可能会放弃孩子治疗了。”9月15日,聊城市东昌府区闫寺街道刘庙村村民刘运峰言语间难掩感激之情。

  今年8月初,在聊城友方康复医院进行康复训练的刘冉冉、吕振铭两位同学参加了中国智协举办的2020年第十四次全国特奥日线上特奥联谊活动比赛,并在比赛中获得多个项目的冠、亚军,这一傲人成绩给两位孩子家长和康复医院的老师们带来莫大的鼓舞和欣慰。

  13岁的女生刘冉冉,是闫寺街道刘庙村建档立卡贫困户。由于二级智力残疾,2020年6月,在东昌府区残联的帮扶和家长的陪伴下,刘冉冉来到城区的康复医院进行康复性训练,学习基本的生活技能,提升社会适应能力。

  “冉冉3、4岁的时候,家里发现孩子有些异常,不愿意说话,也不喜欢和小朋友玩,在医院检查后孩子被确诊为智力障碍。”刘冉冉的父亲刘运峰说,东昌府区残联的领导曾多次组织专家来到家里做工作,介绍了系列救助政策,希望把孩子送到康复机构,减轻他们的生活压力。

  “等我们老了,孩子咋办?”这是困扰刘运峰夫妇最大的心病,他说:经过在康复医院的一段训练,如今,孩子有了不小变化。回到家,孩子有帮助老人做家务的意识了,最基本的语言能说上一些。刘运峰坦言,在区残联每年15000元康复救助资金和康复医院老师的帮助下,解决了家庭很大一部分的经济压力。“通过学习知识,长大后孩子能生活自理,至少能融入到这个社会。”这是采访中,刘运峰说的最多的话。

  作为市残疾儿童定点康复机构,近年来,聊城友方康复医院按照东昌府区残联对残疾儿童的救助原则,医院对孩子的社会交往、社会适应和自理能力进行培养。“通过对孩子们生活辅导、生活技能、简单文化课程的指导,帮助孩子长大后尽快适应社会,努力让孩子受到正常的待遇和尊重,不做社会的负担。”医院负责人闫家申介绍。

  残疾人康复是残疾人事业的重中之重,而残疾儿童作为残疾人群中更为特殊的群体,因其年龄小、可塑性强,其康复效果也最明显,所以,最具有抢救性康复价值。记者了解到,目前,聊城市有22家定点康复机构,其中包括东昌府区3家。主要针对脑瘫、听力言语类、智障、孤独症等四类残疾儿童进行救助。2016年以来,东昌府区残联共救助各类残疾儿童542名,救助资金近800万元。

  “对需要长期康复训练的残疾儿童,我们根据不同类型采取机构内集中康复训练和‘机构+社区+家庭’康复训练救助模式。”东昌府区残疾人联合会副理事长孙庆群介绍,定点机构集中康复训练救助每年不少于10个月,每人年补助康复救助资金15000元;“机构+社区+家庭”康复训练救助每年累计不少于3个月,每人每年补助训练费5000元。同时,对贫困家庭的残疾孩子也会采取优先救助的政策。

  近年来,国家、省、市相继出台系列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救助政策,坚持“救早、救小”原则,对残疾儿童应救尽救。“今后,东昌府区残联也将积极向上级部门反映反映残疾人诉求,向广大家庭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救助政策的知晓度,也希望社会各界人士关心关注这个特殊群体。”孙庆群说。

初审编辑:李兆辉

责任编辑:杨霄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