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聊城:九大产业集群破解结构优化难题

2018-05-21 09:21:00 来源: 聊城新闻网 作者:
 

 

 

 

“要推动新旧动能转换,需要我们发挥产业基础优势,推进产业创新升级。一方面是通过补充延长产业链条,做大做强传统优势产业;另一方面是通过引进放活,促进新兴产业全面发展。”日前,聊城市委党校经济管理教研室教授夏正智对聊城晚报记者说。

 

有产业,才有发展动力。而在当前,仅有产业是远远不够的。聊城需要的,是产业的集群式发展。

“只有实现集群式发展,才可以促进优质资源集中,加快形成产业规模效益、特色品牌优势,全面提升产业、区域的竞争力。”5月14日下午,市发改委副调研员李培荣对聊城晚报记者说,《聊城市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实施规划(2018-2022年)》(以下简称《规划》)明确要以九大产业集群作为主攻方向,推动新兴产业扩量提质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破解产业结构优化难题,聊城主攻九大产业集群 

2017年,聊城服务业占比比上一年提高1.3个百分点、粮食生产实现“十五连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714亿元、全市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11.5︰49.4︰39.1。聊城的产业结构是在不断优化的。同时,2017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0.03%。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97家。全年申请国内发明专利1322件;发明专利授权375件。这一切也说明,聊城的新技术新产业正处于快速发展过程中。

尽管如此,也必须看到,聊城的产业结构亟待优化。李培荣说,聊城的服务业占比低于全省平均水平8.9个百分点;战略性新兴产业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仅为21.5%,重化工业占比高达67%,其中六大高耗能行业产值占比达31%。产品层次偏低,农业总量优势明显,但大部分以原产品和初级产品为主,附加值低;工业以有色金属加工、纺织服装、化工等传统产业为主,产业链条普遍较短,产业集中度低,高端产业少。

这些问题决定了,聊城必须要突出转换重点,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李培荣说,《规划》确定的目标是,到2022年,全市新旧动能实现平稳接续、协同发力,新经济成为支撑全市发展的新引擎,基本形成新动能主导经济发展的新格局,经济质量优势显著增强,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这其中,既要实现新技术加速创新、新产业加速发展、新业态新模式加速涌现,也要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步伐,实现体制机制的更加完善。

目标有了,怎么实现?答案就在九大产业集群上。

李培荣说,目前,我市已确定培育发展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医养健康四大新兴产业集群。同时,着力打造有色金属及金属深加工、绿色化工、纺织服装、文化旅游、现代高效农业等五大传统产业集群。到2022年,九大产业集群主营业务收入要突破1万亿元,实现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50%。

这其中,新材料产业集群,要重点发展金属、化工、半导体及通信等领域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群,旨在大力发展大型农业装备、工业机器人、装备关键零部件等产业,打造全省重要的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群。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重点发展新能源客车、纯电动乘用车等产品,打造全国重要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医养健康产业是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相互融合,文化旅游与医疗卫生、养老养生产业链重组衍生的新业态,大力发展生物制药、中药、化学药和医疗器械等产业,创建国家医养结合示范市。

打破三次产业界限,产业融合催生新业态 

产业发展是一篇大文章。根据《规划》,推动实现产业集群化,也就意味着打破和模糊了原有的三次产业界限,推进产业融合,通过产业间的互补和延伸,赋予原有产业新的附加功能和更强的竞争力,催生新业态新模式。

李培荣说,为此,《规划》明确,要推动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鼓励制造业企业延伸服务链条发展服务型制造,促进服务业向工业渗透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举个例子,制造业的老旧厂区可以发展工业旅游,而服务业企业可以利用信息、营销渠道、创意等优势,向制造环节拓展业务范围,实现服务产品化发展。

农业方面也是如此,《规划》明确,要推动农业“新六产”发展。加快农林牧渔业与加工、流通、旅游、教育、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加快培育终端型、体验型、循环型、智慧型农业,构建农产品从田头到餐桌、从初级产品到终端消费无缝对接,集生产生活生态功能于一体的产业新体系。

服务业行业之间的交叉渗透,也是发展方向。李培荣说,在商贸流通与交通物流、文化旅游与餐饮住宿、医疗卫生和养老养生之间,通过推动产业链重组融合,可以形成多业态、多层次产业协调发展新格局。目前聊城正深入实施电子商务示范带动工程,发展无车承运等“互联网+物流”新业态,支持传统商贸企业探索O2O全渠道经营模式,创建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同时,聊城正推进文化与旅游融合互动,建设集旅游、购物、住宿、餐饮、演艺、展示、游乐于一体的旅游综合体。另外,聊城也正在探索加强医旅融合,积极培育中医药养生、医养结合、“旅游+康养”等新模式,开发多层次、多样化的健康养老服务产品。

记者 赵宗锋 

 

初审编辑:李乐涛

责任编辑:张令可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