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聊城:在坚守清明文化传统基础上传承创新

2018-04-08 13:58:00 来源: 聊城日报 作者:

  编者按

  又是一年春来到,又是一年清明节。

  礼敬祖先、慎终追远。清明祭祖,是流传千年的民风民俗,是礼仪之邦的孝贤礼仪,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每到这一天,在阡陌纵横的田野,在烟雨弥漫的乡间,人们扫墓祭祀、追悼先人。祖茔墓地前,掬一把黄土,栽一株新枝,简单仪式中,寄托着对已逝亲人的无限怀念;杯土藏忧,杂草含痛,一景一物中,蕴含着对先辈英烈的深深哀思。逝者长已矣,生者当努力。我们唯有珍爱生命、珍惜光阴、珍视幸福,让逝者安息,让生命绽放。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清明也是亲近自然、品味春天、激发生命活力的时节。每当清明来临,春回大地,草木蕤苏,百鸟争鸣,在度过了寒冬收敛的季节后,人们纷纷走出家门,呼吸新鲜空气,畅享如诗美景。在绿草如茵的公园里,在碧波荡漾的湖水上,在油菜花香的田野间,人们或闲庭信步,或泛舟清湖,或骑车远游,尽情享受大自然的馈赠。

  在祭祀先人中慎终追远,在踏青郊游中活跃生命,清明礼俗文化兼具文化传承与身心调适的重要功能。当代社会,清明礼俗又有了新的时代内涵。培育感恩意识,弘扬尊祖尚礼精神;贯彻环保理念,更新传统祭祀方式;亲近自然,拥抱生命的春天……在传承与创新中,这一优秀传统文化生生不息。

  聊城是千年文化古城,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历来就有尊祖尚礼、孝老敬亲的优良传统。每年清明节,我市都会举办一系列祭奠活动,铭记历史、缅怀先烈。本报今日组织清明节系列稿件,从缅怀先烈、文明祭祀、传承优良家风等方面展现我市在坚守清明文化传统基础上的传承和创新——

  【继往前行】

  尊祖尚礼 家国情怀

  ——在清明祭中凝聚前行力量

  □记者 赵宏磊

  清明节是我们缅怀先人、寄托哀思的传统节日,也是承载中华民族深厚的孝道文化,凝聚宗族的情感象征和精神归依。

  清明扫墓,缅怀先烈……新时代的清明节,水城八方儿女回乡祭祖,万千青年踏进陵园缅怀英烈,在生者与逝者对话中凝聚新时代的前行力量!

  缅怀英烈,传承红色基因

  “红色基因就是要传承!”今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代表团审议时强调,“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经历了多少坎坷,创造了多少奇迹,要让后代牢记,我们要不忘初心,永远不可迷失了方向和道路。”

  “向英勇的革命先辈致以崇高的敬意,祭奠他们的英魂,寄托我们的哀思……”为激发广大师生的爱国情怀,深切缅怀革命先烈的不朽精神,4月4日上午,蒋官屯中学组织七年级学生到英雄村张家楼烈士陵园进行了清明节祭奠活动。清明节到来之际,柳园街道公园社区组织辖区党员和东昌路小学学生来到人民公园赵以政、赵以堂烈士墓前进行祭扫活动。

  这样的祭扫活动在我市不胜枚举。清明节前后,聊城社会各界积极开展祭奠先烈活动,追忆英雄先进事迹,把烈士精神转化为强大的精神动力。自4月2日起,我市各机关团体、学校等纷纷组织人员前往聊城革命烈士纪念堂、鲁西北革命烈士纪念馆、范筑先纪念馆等地缅怀先烈。据了解,仅聊城革命烈士纪念堂和范筑先纪念馆两处,每日前来祭拜人数就达3万余人。

  向革命先烈敬献花圈、追忆革命先辈的光荣事迹、一分钟默哀等方式表达对革命先烈的无限缅怀……红色基因在阳春之日焕发勃勃生机!

  尊祖孝亲,弘扬传统美德

  清明祭祖,既是了解民情乡风的契机,也是触摸中国传统文化的“脉搏”。“清明扫墓,让我们不要忘记过去,并积极地向前看。一家人回忆曾经的美好,感恩亲情,珍惜现在。”清明节当天,张军一家专程从天津市赶回了莘县大王寨镇的老家,带着孩子们一起去扫墓。

  肩上扛起“小家”,心中才会装下“大国”。清明,是祭奠祖先、敦亲睦族的宗亲节日,我市各地群众纷纷用各种方式缅怀前人、感悟生命,积蓄继续前行的精神力量。4月4日,家住东昌府区的程桂英老人一早就和家人一起赶往齐河老家去扫墓,她说:“每年都要亲自去祭奠一下,已经形成了习惯。”

  一捧鲜花寄哀思。今年清明节,广大市民都选择了文明祭祀,用鲜花代替烧纸。4月4日,到聊城公墓扫墓的王爱萍女士对记者说,“前些年,家里祭奠老人还会烧纸钱,但最近几年已经改变了这个习惯。烧纸烟雾太大,对环境和身体都不好,缅怀逝者,真心才是最重要的。”

  文明尚礼,倡树时代新风

  清明万物生,花开新时代。

  4月2日上午9时,在清明节即将来临之际,聊城市东方双语小学本部校区举行了传统而庄重的祭孔大典。现场古乐盈耳,气氛庄严肃穆。师生代表们怀着至诚感恩之心,向至圣先师孔子鞠躬行礼致敬,追念古圣先贤。“新时代要有新风尚,我们倡议:倡导祭扫新理念,绿色环保过清明;发扬传统美德,孝老敬亲过清明;遵守公共秩序,平安和谐过清明……”4月3日,高唐县文明办、高唐县民政局向全县人民发出一份倡议书。“以献一束花、植一棵树、清扫一次墓碑、宣读一篇祭文等符合时代特点的方式寄托哀思。”市民政局也向全市广大市民发出了倡议,呼吁大家用环保、低碳、自然的方式表达传统的祭奠习俗,提倡鲜花祭奠、植树祭奠、网上祭奠、居家祭扫、社区公祭、集体共祭等文明祭扫活动。

  清明,不仅是祭扫的节日,也是团聚和传承的融合。先贤先祖的优秀品质,革命英烈的高风亮节,激励着我们砥砺奋进,接力前行!

  【孝老敬亲】

  追忆繁森之路 弘扬孝老精神

  □记者 刘海恒

  又是一年清明时。孔繁森精神是一座丰碑,每年今日,从东昌湖畔的孔繁森纪念馆,到雪域高原上的拉萨烈士陵园,前来缅怀孔繁森的群众络绎不绝。“百善孝为先”,孔繁森对孝道的践行,也是他留下的一笔宝贵精神财富。近日,记者采访了孔繁森生前好友,整理了这位新时代楷模“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动人事迹。

  原中共聊城地委老干部局局长陈孝忠是孔繁森的多年挚友。在他的回忆里,孔繁森是个非常孝顺的人:“常言说,自古忠孝不能两全。孔繁森把党和人民放在第一位,把家人和自己放在其次,不过他一有时间回家就帮老娘干活、给老娘梳头。孔繁森每次回家,都会让司机把车停到村口,下车走回家。他不抽烟,但身上一定装着烟和糖,看到会抽烟的就递上,看到孩子就给他们掏糖吃。“到了家里,孔繁森就把母亲的衣服端到河边去洗,他母亲年纪大了,衣服上有时候沾着大小便,我就说他,这些事交给你两个嫂子干就行呗,他却说他愿意干。”陈孝忠说。

  在孔繁森同志纪念馆,有一辆破旧的地排车,木制框架结构,两个胶皮轮,车体笨重,拉起来极其费事。这辆地排车,承载着孔繁森尽孝的动人故事:孔繁森在原聊城地区行署工作期间,有一年正月十五,他委托原聊城地区行署武警班班长刘永宏为自己找一辆地排车,要拉着老母亲去看花灯。刘永宏说:“你可以用轿车啊!”孔繁森却笑着说:“还是用地排车推着她,看得近些,清楚一点。”车子借来后,孔繁森自己把母亲抱到车上,一个人推着车,陪母亲看了很久的花灯。

  孔繁森的孝老之心,在他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展现得淋漓尽致。聊城市委老干部局原副局长梁其峰讲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年,孔繁森从西藏回来,梁其峰开车带他去济南军区干休所看望老领导。其中有一位叫张岳汉的老红军,原来是菏泽军区的司令员。孔繁森在济南军区总医院工作时照顾过这位老红军,因为他便秘,孔繁森就在卫生间用手给他抠粪。“我们去看望他时,他对我说:‘小孔比我的亲儿、亲闺女还亲。’”

  在西藏,孔繁森更是把一腔大爱洒向了高原上的所有老人。电影《孔繁森》中,他将敬老院老人被冻裂的脚放到自己的怀里暖,这样一幕感动了无数人。孔繁森殉职后,阿里电视台的记者找到了孔繁森曾经慰问过的孤寡老人旦增珠玛,问了一句记者最常问的一句话:“孔书记是不是像儿女对待老人一样对待你?”大大出乎记者意料的是,旦增珠玛老人拍拍额头说:“孔书记不是像儿女对待父母那样对待我,而是像父母对待儿女一样疼爱我。孔书记不在了,我的福气没有了。”“七尺男儿更应有孝老心肠/但我明白,党的召唤就是自己的志向/我的心在说,老母多保重,等儿援藏凯旋再敬高堂……”孔繁森同志纪念馆的一份重要藏品——1995年5月17日出版的《中国文化报》4版上,刊登着孔繁森的遗作《西藏行吟——再赴西藏感怀》。他的拳拳爱老之心,跨越了时代,拨动着每个人的心弦,也呼唤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精神在全社会广泛传扬!

  【红色故事】

  向936位革命英烈致敬

  □记者 蒲二利

  4月1日,鲁西北革命烈士陵园一片安静。上午11时许,几辆车缓缓而来,停在了大门口,一位老人从车上下来,拄着拐杖,脚步蹒跚而又急促,带着一行十几个人,往陵园里面走。

  “蔡老好!”看到一行人前来,鲁西北革命烈士陵园主任艾海鹰连忙迎上前去,“您这么大年纪了,让晚辈来祭奠您大哥就是了。”“不。我来不光是为了祭奠我大哥蔡孝若,我们是来祭拜安葬在这里的936位革命英烈。”

  祭拜烈士,不论是否留名

  来的老人名叫蔡述曾,他大哥名叫蔡念曾,字孝若,1940年1月7日,在莘县富裕集对日作战中壮烈牺牲,年仅22岁,安葬于鲁西北革命烈士陵园。

  “我哥哥很幸运,他毕竟还留下了名字,那些无名的烈士更光荣,更值得我们纪念。”蔡述曾老人说,“今天来的这些人,不全是我的家人,大部分是我们山东各界慈善联谊会的成员。今天我们是来祭拜陵园里所有的烈士,我哥哥是其中之一。”在烈士纪念塔前,一行人摆好了花篮和祭品,庄重地鞠了三个躬。“我还要去我哥哥那里,给他倒杯酒。”蔡述曾老人说。艾海鹰说:“蔡老,您上车,坐车去。”“不不不。”老人连连摆手,“我在烈士这里坐汽车,我哥哥会骂我,我走着去。”

  蔡述曾老人写了几首诗寄托哀思。“诗是我来之前写的,但是在我心里已经酝酿很长时间了,就等着清明节之时把我的所思所想表达出来。”蔡述曾老人说。

  少小离家,烈士战死沙场

  蔡孝若家是济南泺口镇的,为了求学,他来到了济南,住在姨母家。1937年6月,蔡孝若从济南育英中学毕业。10月,时任范筑先将军部队政训处长的共产党员张维翰同志接到任务,到济南带着12名共产党干部和240名学生回聊城。蔡孝若毅然加入他们的行列,奔赴抗日最前线。在离开家乡之前,他回到了泺口镇家中,与父母弟弟妹妹告别,他对父母讲了当时国家危亡的局势。父母虽然依依不舍,但听儿子说得有道理,还是含泪应允,送儿子上前线。谁曾想,这一去就是永别。

  1940 年1月5 日,一二九师新编第八旅二十二团一营长陈中民同志率部队驻进了莘县富裕集村。7日,伪军四百余人团团包围了富裕集村。一场残酷的战斗开始了。当时蔡孝若任机枪连连长,他身先士卒,端着机枪狠狠地对着日寇扫射。就在战斗激烈进行时,蔡孝若不幸腿上中弹,血流不止。身边的警卫员背起他撤去包扎,不料,一颗子弹又击中他两眉之间,蔡孝若当场牺牲。

  30余年,始见埋骨之地

  “当时兵荒马乱,大哥是生是死一点消息也没有。他1940年牺牲,直到1974年我们才得到确切消息,说大哥牺牲之后葬在鲁西北革命烈士陵园,我们才找到他的坟茔和墓碑。”蔡述曾老人说。

  解放后,陈中民同志来济南,多方寻找烈士家属,但始终没有线索。后来由他出面证明,将蔡孝若烈士的棺木由原来埋葬的地方,迁葬于莘县丈八烈士陵园(现鲁西北革命烈士陵园)内,但烈士碑上却将“蔡孝若”刻成了“蔡考若”。1952年,《大众日报》刊登了济南市民政局民优字第一号通告,内容是革命烈士名单,寻找烈士家属。上面出现一个叫蔡考若的名字。“当时家人认为这可能是我大哥,把孝若的‘孝’字登为‘考’字,却无法证实。”蔡述曾老人说。1974年,一个偶然的机会,蔡孝若烈士的家人联系到了陈中民及蔡孝若牺牲时他的警卫员黄寿先,在他们的证明下,终于证实了碑文中的“蔡考若”确系“蔡孝若”之误。至此,烈士的家人终于找到了烈士的埋骨之地。

  “非常感谢陵园的工作人员,是他们日夜守护着英烈。我今年90岁了,以后每年我都来祭拜烈士们。”蔡述曾老人说。

  【诗礼传家】

  家庭会传承好家风

  □记者 邹辉 通讯员 赵永斌 徐明

  岁岁清明,今又清明。高唐县梁村镇北镇村,在文明祭扫、清朗过节的同时,家家都会召开家庭会,以这种特殊方式,重温家规家训,回忆家族往事,传承优良家风,沐浴亲情恩泽。

  “和亲睦邻,抚幼尊长;恤贫济困,勇敢担当……”4月5日中午时分,扫墓结束后,76岁的韩玉成老人按照老规矩,拿出珍藏多年的《故乡怀往》家谱,和儿孙们围坐在一起,认真学习起来。“这本书真是传递好家风的好教材!”读完一个章节后,韩玉成老人深有感触地说。

  自从被聘为家风教育义务讲解员后,年近七旬的退休教师张丙顺,每年清明节都是最忙碌的人。不少家庭都会把他请到家庭会上,详细研读《故乡怀往》家谱,讲解家风家训和先人的美德故事,趁晚辈们回乡祭祖之际,接受良好的家风教育。

  “俺们村能有重温家训、弘扬家风的好风气,很大程度上是《故乡怀往》家谱的功劳。”北镇村党支部书记许庆华介绍,这本与众不同的家谱,由村民李德玉老人撰写,在记录家族谱系的同时,还附带讲述了先人的家风和美德事迹,既能教育后代,也能传承优良家风,已经成为北镇村跨越姓氏的家风教育读本。

  李德玉老人出生书香世家,14岁入党,16岁参加工作,始终秉持父辈的良好家风,严于律己。为凝聚民心乡情,传承良好家风,退休后的李德玉老人便开始着手搜集资料,创作李氏家谱。经过10多年的努力,长达10万余字的李氏家谱才最终定稿。李德玉老人经过反复考究,将这本特别的家谱命名为《故乡怀往》。

  《故乡怀往》共分家谱、家乡、家庭三部分。家谱版块主要讲述高唐北镇李氏谱系,并附录先人轶事文稿9篇。其中,包括刚毅正值、不慕名利的三世祖璘公,夫妇相敬的联公,孝亲免祸的李职公等先人树立的模范美德事迹,极具教育意义。家乡版块主要讲述北镇历史沿革,历史人物,风俗风貌。家庭版块则详细讲述了李德玉老人的家庭过往、坎坷求学路,以点带面、以小见大,折射出一段沧桑历史。

  读《故乡怀往》,说家风故事。每年清明节期间,北镇村都会依托特殊的家庭会,开展“学家风、说家风、晒家风”活动。“如今,系列家风教育活动让北镇村民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知荣明耻、从善如流的家风得到激发和回归。”许庆华介绍,过去,北镇村东李、西李两大家族因“辈分不齐,称呼悬殊”而产生的矛盾一直难以破解,通过清明家庭会,树立好家风,如今两大家族矛盾彻底化解,和睦如一家。此外,孝老爱亲、团结互助的实例比比皆是,厚养薄葬的移风易俗新风气更蔚然成风。

  将优秀家风文化的软引导与乡规民约的硬约束相结合,才能让家风更好地改变民风、转变村风。清明节期间,北镇村经过广泛征求村民意见,反复讨论修改,最终将《故乡怀往》家风教育读本总结出的“爱我中华,兴我家邦;勇敢担当,敬德修业;克勤克俭,发奋图强”传统家风,细化为6条乡规民约细则,进一步固化为村民遵守的行为规范,充分发挥了德治礼序在基层治理中的作用。

初审编辑:李乐涛

责任编辑:李乐涛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