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寻访东阿曹植墓:诗人飘零半生 魂归鱼山安息

2017-04-25 16:31:00 来源: 聊城晚报 作者: 林志滨

  起伏人生:得意失意都有过 诗人忧郁中病逝

  曹植,192年出生于东武阳(今聊城莘县),是曹操与卞皇后所生的第三子,与兄长曹丕是一奶同胞。

  曹植的前半生意气风发。在历史上,曹操惜才爱才是出了名的。才高八斗的曹植便曾深得父亲的赏识。

  208年,赤壁之战时,17岁的曹植已随曹操征战于帐中。

  210年,曹植一挥而就,写出有名的《登台赋》。从此,曹操对曹植寄予厚望,认为其能成大业。此后,曹植随父连年征战,深得重视。

  214年,曹植被封临淄(今山东省淄博)侯,封地内有万户百姓,地位非常高。此时,历史上有名的“杨修之死”中的杨修、丁仪等都来辅佐曹植。曹操甚至几次欲立曹植为太子。

  但在“太子之争”中占据上风的曹植,关键时刻掉了链子,暴露了其作为文人的本性:生活放荡不羁,饮酒常常无度,领军出征关键时刻耽误了不少大事。这令曹操大怒,直至失望。

  217年,曹操终立曹丕为太子。从此,曹植意气风发的前半生终结,开启悲忧流离的人生下半篇。

  220年,曹操病逝,曹丕继位。作为曹丕继位的主要竞争对手,曹植此时不得不承受命运的无情安排。一度,他被囚禁起来,随时面临生命之忧。

  好在,其母卞皇后牵挂着这个失意的儿子,向曹丕施加了一定的压力,才免了曹植一死。“七步成诗”便发生于这个时期。

  死罪免了,“活罪”难逃。曹丕继位第二年,即221年,曹植便由临淄侯改封安乡(今河北省晋州侯城)侯,封地内的百姓由万户降为八百户,地位待遇一落千丈。

  此后,曹植被一次次徙封,历经一次次流离,甚至过着食不果腹的生活。

  223年,曹植再次被徙封为雍丘(今河南省杞县)王。当时,雍丘可是一个苦地方:“余前封鄄城侯,转雍丘,皆遇荒土。宅宇初造……农桑一无所营。经历十载,块然守空,饥寒备尝。”

  也就是说,在鄄城、雍丘这两个地方,曹植待了10年,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其间,225年,曹丕南征归来,路过雍丘,与已是手下败将的兄弟曹植见了一面。在这次见面中,曹丕或许感觉曹植已不再是对手,或许念及兄弟手足之情,或许看其生活窘迫动了恻隐之心,便给曹植增加了五百户,即封地内的百姓又多了一些。

  曹植面对的不仅是生活上的困顿。“虽有王侯之号,而乃侪为匹夫。县隔千里之外,无朝聘之仪,邻国无会同之制。诸侯游猎不得过三十里,又为设防辅监国之官以伺察之。”这说明,曹植名为王侯,实为囚徒,没人身自由,时时还受监视。

  当时,没有皇帝的诏书,侯王不能进都城,曹植连探望母亲的自由都没有。

  229年,38岁的曹植迎来转机,由雍丘改徙封东阿,为东阿王。此时,曹丕已病逝。在位的是曹丕的儿子曹睿,即魏明帝。

  据记载,这次改封,还得益于曹植一次受诏“述职”。当时已是太皇太后的母亲见其潦倒窘迫,便为其操心“调动了岗位”:“太皇太后念雍丘下湿少桑,欲转东阿,当合王意。”雍丘下湿少桑,说的是雍丘这个地方,种桑养蚕的很少,意为贫瘠。

  相比“下湿少桑”的雍丘,当时的东阿堪称是一方沃土,“田则一州之膏腴,桑则天下之甲第”,土地肥沃,适宜种桑养蚕。在当时,桑蚕业是一个主要的经济指标,桑蚕业发达就是一个好地方。

  但,好景不长,曹植在东阿只待了两年零两个月的时间。232年2月,曹植再次被徙封,迁至陈地(今河南省淮阳县)为王,即陈王。9个月之后,即232年11月,曹植在忧郁中病逝,时年41岁。

  曹植曾自述:“余初封平原,转出临淄,中命鄄城,遂徙雍丘,改邑浚仪,而未将适东阿。号则六易,居实三迁。连遇瘠土,衣食不继。”封地换一次,称谓换一次。短短10余年间,曹植的称谓变更6次之多,且封地多贫瘠。可见,其尝尽流离之苦。

  或许,曹植后半生最幸福的时光,便是在东阿的短暂岁月。

  悲凉的是,曹植病逝后被赐谥号为“思”,即陈思王,意为应继续反思人生之过。

  难忘东阿:

  曹植生前登临鱼山 顿生身后埋骨愿

  在文史专家刘玉新看来,曹植本就是一名文人,带有一身文人气质。相比精于政治算计的兄长曹丕,曹植缺乏逻辑思维,常常率性而为,充满了理想主义。这就决定了他无法立足于尔虞我诈的官场。

  但,曹植又有文人惯常的政治抱负,为当政者所不容,因此注定了坎坷的一生。

  那么,曹植最后为何选择了东阿鱼山作为埋骨之地呢?

  曹植任东阿王时的地盘,不是今天的东阿县城——铜城,也不是明清时的东阿县城——今济南市平阴县东阿镇,而是地处阳谷县城东北五十余里的阿城镇西。

  鱼山,坐落于当时的东阿东30余里处的黄河岸边,是曹植经常登临吟唱的去处。

  根据曹植记述,当时的东阿“田则一州之膏腴,桑则天下之甲第”,是一片富庶之地。因此,对徙封东阿,曹植颇有“感恩戴德”之意,称为“圣朝愍之”,意为皇帝优待他。从中可见,曹植对东阿的喜爱。

  实际上,此时,曹植不仅生活条件改善了,也逐渐从“圈牢”之中解脱出来,开始步入人生的上升期。因此,当离开东阿,徙封陈王时,他当对东阿充满了留恋。

  正如“登鱼山,临东阿,喟然有终焉之志”所述,有一天,曹植登临封地内的鱼山,长叹一口气,便有了在这里终老的想法。经历了10余年的漂泊潦倒,疲惫不堪的曹植确实太累了,自然有了随遇而安的思想。

  232年11月曹植病逝后,其子曹志便遂了父亲遗愿。对此,清代《东阿县志》记载称:“魏东阿王曹子建,每登鱼山,有终焉之志。后,徙王陈,薨。其子志,遵治命,返葬于阿,即山为坟。”

  据记载,曹植病逝4个月之后,即233年3月才得以安葬,相隔接近4个月。停厝时间为何这么长呢?曹植病逝前为陈王,因此病逝于陈地。而陈地至当时的东阿,路程约有500公里,当时交通条件差,行程较慢也正常。

  其实,在漫长的岁月里,围绕曹植墓所在地,一直有争议,曹植真正埋骨之所一时成谜。直到1988年11月,第二届全国建安文学学术研讨会在许昌盛大开幕。当时,国内权威学者、专家济济一堂。许昌是东汉末年的帝王之都,此次会议选址这里,深意不言自明。

  当时,刘玉新向大会提交了一份论文,题目为《曹植墓三考》。该论文从曹植墓的真伪、曹植的墓葬、曹植营墓鱼山三方面,参照历史文献、田野考古、地方文史资料以及曹植墓出土文物等大量考证,论据翔实确凿,有实物、有数据,有对比,充分证明了曹植死后就埋葬在鱼山西麓。

  从此,曹植墓属地纷争尘埃落地。1996年11月,东阿鱼山曹植墓被国务院定为全国第四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如今,位于鱼山西麓的曹植墓坐东面西,仿佛曹植仍在朝朝暮暮地遥望着生前留恋的那片东阿故土。

  (感谢刘玉新先生为本文采写提供诸多帮助)

初审编辑:贾志丽

责任编辑:李乐涛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