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0后支教老师带11岁彝族女孩走出大凉山 帮其治耳疾

2017-04-08 07:58:00 来源: 聊城晚报 作者:

尹洪伦带着吉克拉作在聊城古城区游玩。全媒体记者 赵艳君 摄

尹洪伦与吉克拉作在候车准备出发来聊。

尹洪伦与吉克拉作在大凉山。

  此次回到聊城,90后支教老师尹洪伦有三件要事在身。

  这其中,除了协助秦一杰完成聊城特战救援队支教部的官方注册手续之外,更重要的是安排四川大凉山11岁的彝族女孩吉克拉作的求学事宜。当然,最为重要的还是招募到更多志愿者,投身到支教队伍中来。

  在这里,有必要对出场的三个人物做个简单介绍。

  尹洪伦,山东济宁人,聊城特战救援队支教部负责人,专长英文口语教学和儿童音乐教育;秦一杰,中国特战救援队队长,和尹洪伦算是亲密战友。

  而11岁的彝族女孩吉克拉作,是尹洪伦在支教四川大凉山时认识的一个孤儿,也正是那次萍水相逢,让两个原本素昧平生的人,紧紧连在一起。

  从筹集资金帮助女孩治耳疾,到四处奔波安排她的求学路,尹洪伦可谓费尽心思,而这一切只为让这个彝族女孩,从大山深处走出来,甚至是永远地走出来。

  全媒体记者 赵艳君

  一个支教“上瘾”的年轻人

  想起吉克拉作即将入读特殊教育学校,尹洪伦习惯皱起的眉头难得舒展开来。

  5日上午,在古城区带着拉作游玩的他,宠溺地看着小女孩跑来跑去,嘴里不住地说“这孩子其实很调皮,也很有冒险精神”,看得出来,与其说两人是师生关系,倒不如说是兄妹。

  尹洪伦说,拉作任性时,他会轻轻打她一下,而这个小姑娘会不留情地还手。很明显,对她而言,尹洪伦就是一个可供欺负和撒娇的大哥。

  事实上,吉克拉作只是尹洪伦支教过程中遇到一个学生,只是和其他孩子相比,这个11岁的彝族小姑娘,显得有些特殊。

  说起支教,尹洪伦可以谈的话题太多,翻看他的微信朋友圈和QQ空间,绝大多数内容都与支教相关。

  比如,他会在朋友圈募集旧手机,送给大山里走出来求学的贫困学子;比如,他也会在QQ空间上传海量图片,让更多的人看到大凉山、尼泊尔孩子迫切需要支教老师的眼神。

  说他是一个支教“上瘾”的人,其实并不夸张。

  今年26岁的尹洪伦,有四年支教生活,他的第一次支教,是在2013年4月20日的雅安地震之后。在雅安地震灾区——芦山县双石镇的第一课,他教会孩子演唱《童话》这首歌。

  2014年8月3日,云南鲁甸地震发生后,尹洪伦又辗转到那里,开始了连续3个月的支教生活。在那里,他教会鲁甸龙头山镇营盘村,从幼儿园到六年级的孩子,现在都会唱的歌曲《宁夏》。

  2015年11月5日,尹洪伦通过秦一杰了解到,四川大凉山马依村连个像样的学校都没有。接着,当时身在雅安的他,一路举牌,免费搭车到了马依村支教。

  2017年2月10日,尹洪伦从昆明长水机场出发,最终抵达尼泊尔中西部贫困地区——甘达基区,开始了第一轮短期支教计划。4月中旬,他准备再次返回尼泊尔,这一次,他计划在那里待三个月。

  尹洪伦说,此次安排好拉作在枣庄就读特殊教育学校后,他就有精力做自己的事情了,这包括去尼泊尔支教,也包括去广西贫困山区考察当地孩子受教育的情况。

  一个让人怜惜的彝族女孩

  看得出来,尹洪伦最近心情很好,这样的好心情来自多个方面,其中最重要的两个都与11岁的彝族女孩吉克拉作有关。

  事情还要从两个人的相识说起。

  2015年11月份,尹洪伦转战马依村支教。他坦言,自己从未到过这样的地方,这里甚至比地震灾区的生活条件还要差很多——村子里的孩子根本没有任何玩具。尤其是走进吉克拉作家时,他才知道什么叫真正的心酸。

  尹洪伦说,拉作自小患有严重的听力障碍,几乎就是个听不见也不能完整表达一句话的聋哑女孩。听闻她的身世,去做家访的尹洪伦和其他支教老师,从见第一面就做出一个决定,那就是用爱守护这个大山里的小天使。

  接下来为孩子联系手术的过程,虽然很繁琐,但有了诸多社会爱心人士的关爱,2016年12月22日,在尹洪伦的多方努力下,吉克拉作顺利完成了人生中第一次大型手术。

  紧接着,尹洪伦带拉作和另外一个彝族少年来聊城过春节,那个时候,他心里还有未了的心愿,那就是拉作的助听器和今后的求学事宜依然没有着落。

  2017年春节过后,多少有一些失落的尹洪伦带两个孩子重回大凉山。没想到,事情竟然在不经意间有了美满结局。

  得知小女孩的情况后,聊城几位网友和全国各地爱心人士,通过各种形式为她捐资购买助听器。不久前,吉克拉作终于将那个价值8000余元的神奇之物放进耳朵里——她终于听到了那些美妙的声音。也正因为这样,尹洪伦常常会随手拿起一样生活用品,叫拉作用汉语发音。

  不仅如此,另一个好消息接踵而至——尹洪伦远在枣庄的大姐尹洪燕,已妥善安排好小拉作的读书事宜。最近一两天内,小姑娘便可以顺利入读当地特殊教育学校,从此开始她的求学之旅。

  尹洪伦曾经在自己的QQ空间里这样说:“无论如何,拉作都要接受教育,接受好的教育。否则她太辜负众爱,否则她天堂的父亲依然牵挂,否则她的命运无法改写……”

  毫无疑问,他当初为女孩设想的未来,正在慢慢变成现实。

  一个值得骄傲的中国故事

  4日,尹洪伦带着拉作走出大凉山,当天接近傍晚的时候,两人赶到聊城。5日这天,小拉作将以学生的身份走进枣庄特殊教育学校。

  对小拉作的顺利入学,尹洪伦心里充满了对大姐的感激。他清楚地知道,姐姐不仅是尽力帮小拉作改变未来生活,更是对自己支教生涯最大的理解和支持。

  尹洪伦坦言,最初对马依村的了解,正是通过秦一杰在微信朋友圈中发布的信息,当时,自己心里还在嘀咕“这样的贫穷是不是有点夸张”。

  不过,当他第一次走进这个地方,看到的是街道两边随处可见的垃圾和动物的粪便,“苍蝇的数量,让人心惊”,他说,自己从来没去过那么偏僻又“奇怪”的地方支教。

  让尹洪伦欣慰和没预料到的是,因为国家扶贫力度的加大加强,如今的马依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说,此次带拉作出山时,他惊喜地看到马依村里那栋三层小楼已建成完工。

  这座外表看起来漂亮大气的楼房,正是马依村小学所在。

  听得出来,说这话时,尹洪伦语气中有掩饰不住的兴奋和喜悦。而这,也是他今年年初将支教地点改在尼泊尔的原因所在。

  尹洪伦说,在尼泊尔半个月的支教生活中,他告诉学生说,泰山是中国名山之一;他还让《中国少年说》首次在国外中小学推广,他让尼泊尔的孩子也大声朗读着“少年强则国强”。

  他还记得首期支教结束时,到了离别时刻,全校的老师向他行礼,全校学生一一上前和他握手。那一刻,尹洪伦百感交集——

  他觉得自己所受到的尊敬不只是因为他的支教努力,更多的是,这所学校背后的雪山就是喜马拉雅山和珠穆朗玛峰,而越过那些山峰,便是自己强大的祖国。

  “等拉作的事情安置完毕,4月中旬我准备重回尼泊尔,进行第二期连续3个月以上的支教工作。”尹洪伦说,他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切实给当地提供帮助,也希望用这种方式向自己的祖国致敬。

  尹洪伦说,四年的支教生活,需要感恩的人和事太多,比如,此次来聊城,那位专程前来捐资、捐电脑的热心网友杨美婷;比如远在重庆的那个爱心基金会。然而,他依然希望有更多热爱教育,愿意给贫困山区孩子关爱的志愿者,投身到支教队伍中来。

初审编辑:贾志丽

责任编辑:李乐涛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