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学大家王富仁:聊城是我永远的精神故乡

2017-03-21 09:45:00 来源: 聊城晚报 作者:

  新中国第一位文学博士,鲁迅研究领域的两座高峰之一,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顶尖学者,“新国学”概念的提出者研究者……这是聊城走出的大家王富仁的学术身份,每一项都是响当当的称号。

  但,王富仁先生坚持将把自己定位于一名“农民知识分子”,在人生的奋斗中,从没有忘记为广大的农民做些事。他说,这与他来自农村有关。

  “10岁前,我一直生活在高唐县琉寺镇前屯村。一生中无论经历、地位如何变化,我都没有忘记故乡。故乡给我留下最深刻的影响,造就了我的一生。”3月18日,王富仁先生接受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采访,深情回忆在聊城学习、工作、生活的往事,称“聊城是我永远不能忘怀的精神故乡”。数十年来,王富仁先生与聊城众多人士保持联系,留下许多佳话美谈。

  今天,我们将向您展现这位大家的情怀和品行。(全媒体记者 林志滨)

  恩情难忘:

  学术研究起于聊城,恩师有一长串名单

  3月18日晚7时许,全媒体记者如约电话采访现居于汕头大学的王富仁先生。

  虽然年过七旬,但王富仁先生话语铿锵有力,乡音未改。

  他说,他出生在高唐县琉寺镇前屯村,10岁之前一直在那里成长。小学毕业后,他考入聊城三中,读完初中、高中。

  “聊城三中所有老师做学问的认真和严谨,是我一生的榜样。我以后的发展,是他们培养教育的结果。”王富仁先生说,正是在聊城三中就读期间,他爱上了文学,开始了解鲁迅。其间,他读完了《鲁迅全集》《莎士比亚全集》《毛泽东选集》等,这是他一生做学术研究的最初的基础。1962年,他从这里考入山东大学外语系。

  王富仁先生说,他要特别感谢当时聊城三中的老师们,如牛其光、朱赤、史小平、董自立、张维良、米中、张山历等。尤其是张山历老师,在自己受到不公正待遇时,张老师给了他关键性的帮助。没有张老师,就没有他自己的今天。

  1970年,大学毕业后,他被分到聊城四中担任语文教师。在这里,多位老师给予了他帮助,如李连生、许尚贤等。其中,李连生老师成为他最要好的朋友,在生活和工作上都给他帮助很大。

  在聊城四中,给他影响最大的是他的学生们。当时,学生们朝气蓬勃的精神鼓舞了他感染了他。近年每次回到聊城,看到大家各有所成,他便感到非常欣慰。

  王富仁先生说,目前,他正在研究“新教师论”,其中关于对教师的理解和认识,便来源于在聊城四中近10年任教经历。这一段生活具有里程碑意义。其间,王富仁先生还认识了当时的聊城师范学院(现为聊城大学)文学系教授薛绥之先生。“薛老师直接把我带入到鲁迅研究的道路上,薛老师给我的鼓励和帮助,永远无法忘怀。”他说,他最初做学术研究,就是在这时开始的。该院宋益乔等人也给他较多帮助。

  目前,王富仁先生的很多亲人生活在聊城,姐姐和妹妹的家人等。在他工作后重新求学时,是这些亲人帮他赡养双亲。他说,没有这些亲人的背后付出,就没有他后来的成就。

  王富仁先生说,在他各个成长阶段,家乡的亲友、师生都给了巨大的支持和鼓舞。高唐是他的第一故乡,聊城是他的第二故乡,是他踏上人生开始的地方,“是我永远不能忘怀的精神故乡”。

  3月18日,王富仁先生接受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采访时,仍然关心着家乡年青一代的成长并特意送上一句话:最重要的是要有追求,有热心,关心社会,努力创业。

  桑梓情深:

  多次回聊做学术交流,影响大批后生

  数十年来,王富仁先生回家乡的次数不很多,但始终与众多家乡人保持着联系。他们的交流留下了很多佳话美谈。

  王富仁先生爱抽烟是出了名的。一次,他的学生、聊城知名歌词作家孙振春前往北京看望老师。“吃饭时,王老师嘱咐我,一定少喝酒。我‘毫不客气’地回敬说:王老师,你一定要少吸烟。说完,我们都会心地哈哈大笑起来。”孙振春回忆说。

  聊城中医专家金维良回忆说,“王老师的成就和魅力始终影响着我,使我养成了读书的习惯,在火车和飞机上出差,我也要读一卷书或一本杂志,使我在医学学术方面收益颇丰。这与王老师曾经在昏暗的灯光下,多次培养指导我是分不开的。”

  2001年,聊城作家于兰前往北京拜访王富仁先生。对这位大名鼎鼎的大家,她心中甚是忐忑。“但当我敲开王富仁先生在北师大住所的门时,眼前站着一位笑眯眯的长者,那么平易近人,依稀就是家乡人的本色。”于兰回忆说。当时,王富仁先生的夫人请她到客厅坐下,给她倒茶。在这样温馨的环境下,于兰请教了很多学术问题,王富仁先生均娓娓道来。

  多年前,聊城作家李立泰听过王富仁先生关于写作的一次讲座。“短篇小说主要是写语言……一个个动人的细节是一杯杯醇香的啤酒,一串串迷人的语言是一碟碟可口的酒菜。小说里面如果没有这两样儿,就别想把人灌醉。”李立泰说,至今在小说创作中,每每遇到难题,他便会翻翻王老师的讲座记录。

  十六年前的一个夏日,聊城诗人赵登垒和王富仁先生见过一面。赵登垒说,前年,一位朋友告诉他,王富仁老师读了他的诗集《一半秋色 一半春光》,称赞说:“赵登垒的诗功力扎实,诗意浓郁,字里行间充溢着志趣不得伸展的抑郁,很好,请代向他表示祝贺。”

  在赵登垒看来,一个文学大家,对家乡一个普通作者如此关注,让他感动。他突然觉得这个世界明亮了许多。

  人格魅力:

  大家本色不改,家乡人时常想念他

  虽是全国知名的学术大家,但王富仁先生本色不改,保持着一贯的低调谦逊,和蔼可亲。

  王富仁先生有很多个头衔,但在聊城作家赵洪杰的印象中,他首先是一个有良知,说真话,敢担当的知识分子。王富仁先生这一番话,让赵洪杰记忆深刻:鲁迅是中国文化的守夜人。20世纪的中国,鲁迅在黑夜中做了一个“别人昏睡吾独醒”的角色。如果不是因为有鲁迅,还不知道要把中国历史描绘成什么样子……有了鲁迅的存在,他们再想任意涂抹历史就难了。

  在她看来,王富仁先生早已具备了鲁迅的风骨,抑或也成为中国文化的守夜人。

  “王老师的学问,学贯中西,纵横古今,却又非常随和。印象非常深的是,他和谭庆禄老师谈起鲁迅,谈起二周失和,两个学富五车的学者之间的对话确实让人大开眼界。”聊城青年评论家南乔回忆说。

  聊城大学文学院教授刘广涛认为,或许是受鲁迅的影响,或许是受故乡文化的影响,或许是骨子里的基因使然,王富仁先生身上有一种义气或血性。他为文为人,都有一种很强的担当意识,笔端流露出的文字,总是蕴含某种关怀:关怀弱者的生存,关怀强者的灵魂。

  聊城著名学者谭庆禄先生总结说,我印象中的王富仁先生有这么几个特点:首先是本色质朴。生活中王先生不修边幅,不太注意生活细节。这自可解释为无暇或者不屑于在细枝末节上浪费精力,其实也从中透视出王先生内心的强大。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说的就是王先生这种人。其次,王先生秉赋极高,且才智过人。成为新中国第一位文学博士,这既属偶然,实为必然。机会总属于有准备的那个人,以当时中国人十亿之数,这第一人恰是王先生,已经说明问题。三是为人磊落坦诚。王先生开口即直抒胸臆,决不虚与委蛇。即使面对并不熟悉的人,也决不含混应付。特别面对青年学生,更是循循善诱,凡事晓以大义,亟欲以金针度人,从不隐瞒自己的观点。君子爱人以德,如王先生者,方无愧师长之名。至于王先生学术上取得的突破性成就,那都顺理成章的了。

  王富仁先生没忘家乡,家乡人也牵挂着他,盼着他再次回乡,分享那深刻而独到的见解。

  为此,聊城青年评论家南乔写道:“很长时间没有王老师的消息,想想几年前,和王老师的近距离接触,听老师讲话如坐春风,如饮甘露。光阴流水,又和老师相隔千山万水,想想不胜唏嘘。”

  此刻,在中国的南海边,在汕头大学美丽的校园内,年过七旬的王富仁先生正伏案疾书研究“新教师论”,为中国的中小学教育寻找着通途。

初审编辑:贾志丽

责任编辑:李乐涛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